U1-U6 下载本文

’请求?而不是’命令?的意思。 虽然大多数商务会议不会用到同声传译, 但具备即时翻译功能的掌上电子设备却数不胜 数。例如精工推出的声音博士(Dr. Voice,售价约 240 美元)配置了声卡,可以在日语、英 语和其他语言之间进行互译。 (通过耳机查发音。 )爱普生的 Tran Ex Cyber 翻译器(售价约 250 美元)可以扫描打印好的文本,一次性将大约 32000 个英语单词翻译成日语。富士也有 类似产品,佳能的 Worldtank(售价约 300 美元)拥有一系列应用软件,可以翻译好几种语 言,如英语和日语的互译。 不妨拥有一款小巧的新一代电子翻译器。 这些翻译器能够翻译整个句子, 功能较字典更 为强大。有些还配置了合成声卡,有多种语言的真实口音发音。 开玩笑须谨慎。切勿使用可能导致文化和语言类误解的幽默、比喻、类比或文学典故。 图片会说话。使用视觉辅助手段——一张图抵得上千言万语。话语要简洁明了。 聘请翻译。不要只依赖对方聘请的翻译:他/她可能会曲解你的意思。在重要谈判中, 双方应各自携带翻译。 3 ?

课文三 英语——让人错失良机的语言:一种语言闯天下让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 西

蒙·考尔金 汪滢 陈俐丽 译 众所周知,自从伦敦赢得了 2012 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在伦敦能听到的语言就不下 300 种,可惜当地人却只会说一种语言。 英国人是欧洲的语言笨蛋,比起匈牙利人、波兰人、土耳其人、保加利人,他们更不愿 也更不会用外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更比不上荷兰人和瑞典人了。 卢森堡人使用其他语言的可 能性比在国际之都生活的伦敦人高八倍。好吧,就连法国人在学语言方面都比我们强两倍。 这有关系吗?毕竟就是因为其他人更好,才显得我们逊色:所有人都需要讲英语。西 蒙·库伯上周六在《金融时报》富有见地地说:’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伦敦成为这 样一个活力四射的城市,其原因在于英语而不是英国人。英语是互联网行业、科技界、商界 所使用的语言。英语是让伦敦取得奥运会主办权的间接原因。?然而,英语的胜利在被夸大 的同时也是把双刃剑。矛盾在于,全世界仅 6%的人母语是英语,却有 75%的人不讲英语。 同时,对于只说英语的人而言,英语像是层单方向保护膜,将世界隔绝开来。伦敦讲各种语 言的人混杂,他们的往来和交流

却是通过英语完成的,但由于英国人不会说其他语言,伦敦 的世界性名不副实。 这一层严实的保护膜意味着英语为母语的人没有意识到其他语言人群的 聚居地或贫民区就在城市的另一端。不懂一国的语言,就无法了解它的文化。如今最主要的 问题是,过去听上去悦耳的嘈杂声现在变成了不和谐的鸣响。 英语的负面作用随处可见。 例如我们更倾向于接受美国而非欧洲的经管理念。 对于个人 而言,当其他人都能说不止一种语言的时候,单一语言人群,即使他们说的是英语,也仍显 笨拙。所以,外国足球运动员能在英国赛事中获得巨大利益(他们的智力与表达能力至少同 样为赛事增色),但反之却不然。有几个英国球员会说流利的法语或西班牙语? 欧洲大学生排着队来英国做交换生, 英国学生却很少走出国门, 而且出去的人数仍在减 少。语言学习正在跌入谷底。国家语言中心--语言与教学信息中心称,2001 至 2002 年间, 英国大学生中只有 11000 人学习法语,4500 人学习德语,455 人学习中文,而其中 70%都 是女生。 男性在工作时很少具备外语技能。 一些跨国公司里的英国管理者由于缺乏外语技能 实际上无法升迁。 潜在后果影响了整个经济。语言与教学信息中心总监伊莎贝拉·摩尔称,古训说’以他 言卖,以我语买? ,这从英国的出口数据就可见一斑。对于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国、澳 大利亚、 爱尔兰和印度, 英国的出口大于进口, 而对于非英语为母语的贸易伙伴, 反之亦然, 如对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出口总额占英国出口总额的 72%。如果 80% 的掌管出口的经理都不会其他语言,而会用外语谈判的执行官人数仅为欧洲平均水平的一 半,那出现这种结果也就不稀奇了。英国公司同时也是最不会使用客户语言的,他们过于自 满,不认为有此必要,也不关心语言不通带来的问题。 语言与教学信息中心指责说, 上述情况的结果就是英国国际贸易的格局体现的是其语言 能力的不足,而非市场机会。 ’避免在没有英语人才的国家发展业务,这样的要求扭曲了英 国的商业发展道路。?举例而言,英国与丹麦(人口 500 万,79%的人说英语)之间的贸易 额等同于英国与整个中美和拉丁美洲(人口接近 4 亿)的贸易额。 4 缺乏所谓的语言才能甚至会影响到用英语进行交流, 而英语可是我们的王牌。 其他国家 使用英语

可以增加经济竞争力,在这样的竞争中,地道、丰富的英语不对外国人让步就不占 优势,反而会是劣势。语言与教学信息中心引用了韩国航空公司的例子,报道称该公司选择 了一家法国供应商生产的飞行模拟装置,因为这家法国公司的’海外?国际式英语说得比英 国竞争者更加清晰易懂。 除了高傲无知又极端保守,政府的政策和目标也要为此负责。荒谬的是,在英国,14 岁以上的儿童的语言学习居然就不再是必修, 各个学校也极尽所能地悄悄放弃语言教学。 大 家都认为语言难学,为了让学生的考试分数好看,学校宁愿让学生去学其他的任何课程。说 一千道一万,如果这种反常的刺激政策继续存在,语言学习的情况便不会好转。 博学多才的评论家乔治·斯特纳曾评论说,虽然单眼能看到世界,双眼给你洞察力。语 言也是一样的, 说单一语言的人没有意识到, 学习第二门语言不仅能够使其了解他国的文化 特性,更能领悟其自身文化的特性。独眼人能成王的时候,毫不奇怪我们常无法看到鼻子下 的东西。 5 ? 第二单元 ?

课文一 世界是平的 文化全球化之弊端 Wole Akande 吴周放 译 市场经济和通讯

技术的蔓延可谓势头逼人,这种蔓延往往为西方跨国公司所掌控,给非 洲及其他一些非西方社会的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念带来了新的挑战。 有时, 最为不堪的西方文 化潮水般向全球蔓延,像是大量溢出的草莓奶昔,要糊住整个星球。其滋味自不必说——独 有的甜腻,让人有点犯恶心,在哪儿也都是这个味儿。 突然之间,非洲及全球其他非西方地区的人们似乎都在接纳着以前只是跟西方文化挂钩 的那些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了。 该怎么解释这种显而易见又突如其来的西方化浪 潮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全球化和洪水般倾销到贫穷国家的大量商 品,这两样东西以大量诱人的广告宣传为标志,透出露骨的肤浅劲儿,但还是成功地在传统 社会不同人民当中催生了新的欲望。 对有些人而言,尤其是年轻人,这些新鲜玩意儿和新奇的想法倒也令人欣喜。变化有可 能成为逃离沉闷传统的一个机会,也可以为不同文化创新性的融合创造新的机会。显然,假 如建议非洲民众保持现状,

不许文化有所发展,那将成为文化原教旨主义的一种过度形式。 然而, 在经济关系日益紧密、 世界已被结为一体的局势下, 关注不同文化 (非洲及非洲以外) 被侵蚀削弱的速度自有其真正的原因。 自十六世纪起,西方冒险家便蓄意破坏全球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其具体做法就是将西方 宗教和文化习俗强加给那些生活方式有异于己的人。 最初以文明教化的使命现身,后来则又冠以现代化之名号,而其实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 西化,几无中间地带可言。譬如,十九世纪时,阿贝奥库塔(西非的一个城镇)受其接受了 西方教育的以前的奴隶们的启发, 为应对外国无所不在的影响, 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防御 性现代化和改革形式, 而这种形式最终还是在大英帝国势不可挡的威压下悄然崩塌。 相应地, 直至二十世纪末期, 还是有人认为, 殖民地人民想要有所发展就必须背弃自己的历史和传统 文化,并转而接纳西方的文化习俗。 简而言之,现今的非洲文化已经被毁灭殆尽。更重要的是,殖民主义为今天的文化全球 化铺平了道路, 使殖民地人民陷入文化迷失并从而对继之而来的文化入侵变得不堪一击。 这 种迷失有一两种极端形式: 1)以传统和文化的名义,对往往是捏造而成的过去眷恋过头;或者 2)试图对所有一切的洋玩意儿全盘接受。 尽管当今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去西方化(以日本之类非西方国家的兴起为主要现 象) ,现实情况是,在诸多重要方面,西方文化(或言美国文化)在当今世界仍然是主导力 量。一如帝国主义时期和殖民时期,西方文化今天仍然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巩固着西方霸 权。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信息技术也已成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一大利器。 也许,目前文化全球化最重要的且影响深远的作用就是文化商业化了。堪称文化创新熔 炉的社会生活基本要素(婚姻和家庭生活、宗教、工作和休闲)已经变得可买可卖,文化商 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也未能辛免。跟文化全球化类似,多数人(尤其是穷人)未能体验到 为自己设定的文化全球化。文化——不管是音乐、饮食、服饰、艺术、运动、男女老少的各 种形象——已经变成了市场兜售的商品。正如可口可乐前主席罗伯特·郭思达所言: ’普罗 大众很大程度上尽已因名牌消费品而相互关联,胜过一切。 ? 文化商业化产生的影响令人不安。昔为生活方式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