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教案 说明部分:
一、《哲学与人生》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德育课,用哲学的思想来指导人生,哲学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充满了哲学,用哲学来指导人生,使人少走弯路。
这门课,共分5个单元,每个单元3次课,共15次课。当然这15次课里,按教务科的要求,还有上四次“安全教育”课,我会灵活地穿插进行讲解。这样,本学期的课程是比较重的。
安全课会讲的内容有:校园的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交往安全,用电安全,逃生防灾意识等内容。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很好,很适合大家。我拿到书后几乎一口气看完了,假期就备课好了。相信书中很多道理对大家都很有帮助。道理不深,但很有用。
主要内容有: 唯物论:尊重客观实际 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认识论:知行统一提高能力
历史观:历史规律与人生理想,人的本质与自由。 人生问题要与哲学道理的运用结合起来讲,用智慧感悟人生,解决人生成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一单元:人生路。第二单元:人生态度。第三单元:人生能力。第四单元:人生理想。第五单元:人生价值的问题。
教材的基本线索:哲学基本观点----人生哲学知识----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的思路、脉络。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个同学很喜欢哲学,天天抱着哲学书看,人家叫他书呆子,但他说出的一些话,总是富有哲理。有一次,同学们在争论,人生能不能游戏?有的同学说霍金。。。有的
同学说达尔文。。。该书呆子回答了,书呆子只说了一句话,大家就热烈鼓掌,他说:人生可以适当游戏,但不可游戏人生。
8小时学习,加1小时游戏(活动),大于8还是9小时,我们的课堂也会存在游戏,活泼些。
周国平先生说:哲学的首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人们追求智慧。
有一个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的路,为什么叫马路,是不是马走的?”
周总理怎么回答?因为我们所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如何教好这门课,我觉得挺难的,因为很多内容差不多,容易混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二、我的教学特点:
我是大学本科“政教”专业毕业,就是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毕业,《哲学》学了很多,我本人也很喜欢哲学。我想我讲课的水平一定不会差。同时,我是学生科科长,因此,我的课堂纪律也不能差。
但我不会死板地进行课本讲解,我的课堂会比较活泼,我会跟大家讲很多故事,将哲学的思想寓于故事之中。同时,会提些问题,让大家回答,然后我会记录,给大家打分,根据平时表现与课后作业,定出最后的分数,有可能就不最后考试了。让大家学得轻松,大家只要根据我的要求,我希望大家都在80分以上。
我的课是每周的第一、二节,希望我的课能成为指引同学们一周的学习与生活。让大家充满激情,充满干劲地生活与生活,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课堂要求:
1、喊起立: 2、点名:
3、学得轻松:怎么轻松?
1)我们不是应试教育,不死记硬背,灵活学习,当作听讲座,讨论思考就可以了。我会多讲故事。
2)根据中职实际,不讲太多。重要的是对大家有启示,有帮助,就达到目的了。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用哲学的思想来观察人生,思考人生,指导人生就好了。
3)课堂气氛可以活泼些,自由些。
4)课后作业布置两道题,要求同学自己做,不要求做多好,多长,只要自己做。
5)有可能不期末考试了。但大家上课时,最好要认真听,认真回答问题,并做好笔记,或期末进行笔记整理,我要检查。这样,如果不考试,那分数的组成:课堂纪律,回答问题情况,笔记情况,作业情况等来评判分数。
4、课堂要求:1)不睡觉。2)不玩手机。3)不走出教室。可以讲话,可以讨论。大家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我提,目的一个:就是共同将课上好。
5、科代表:选一名科代表
6、目标:人人都在80分以上,争取大家都拿奖学金。只要按我的做,就一定可以的。
7、师生关系: 1)知识上: 2)人格上: 3)品德上: 四、对0991班的印象:
五、课后作业:查找吴士宏的故事与事迹
课本部分: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 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2、 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
生路的前提。
3、 运用课本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进行思考,
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与方法。 2、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吴士宏事迹的讨论。
“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
人生处处有选择。如:下课,去东街口,就是选择,有了方向。。。
<新课讲授>
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哲学大家应该学了很多了,我就学过好几遍,首要的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问题。是哲学首先要分清的问题。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家。物质决定意识。就要讲求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王强踢足球”的故事,首先考虑的具备什么条件。引导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教育与环境。
再看,“张仲景诊病”的故事,得出以下结论:
1、 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
客观。
2、 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
实事求是。
3、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
要求。
再看“存奶请客”的故事,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就象兔子会跑,但不会爬树。鱼儿会游泳,但不会走。猴子会爬树,但不会飞。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想问题。
二、 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黄莺与秃鹰”的故事。。。秃鹰说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试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呢,就象秃鹰一样呢?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得出:
1、 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 还要注意对象的实际,与自身的实际。 3、 人生不同阶段还有不同的实际。
如:购买衣服,考虑的实际有:1、客观实际:流动什么?
适合不适合,男女、高矮、胖瘦。钱。2、主观:自己的喜好。
客观实际在变,人在变(身高、器官、知识、才能都在变),想法也在变,所以人生不同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实际,也有不同的选择。
分槽喂马,合槽喂猪的故事吗? 三、 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德国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与国王谈论哲学。 1、 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树叶、沙子、手掌 2、 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任何东西也有其相
同点)
概括起来,世界上事物和现象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又有物质的统一性。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但又有规律性的。
第7页“小龙”的故事,讨论书中的两个问题。
选择是多样性的,自由性的,上课可以迟到吗?(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得出结论: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
性。
2、 注意人生选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 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前一段很流行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现在基本不用了。这样有好高骛远的感觉,不切实际,我们应实事求是进行我们的自己的定位。
四、 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第10页“胡适”的故事,说明: 1、 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兴趣 2、 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国家的需要。
3、 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选择中专、中职校是否是错误的呢?对照以上三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故事:有一位中职生,要缀学回家做生意,觉得自己的同学很多都赚钱了。哥哥带他回家,村里,汽车跑不过单车,而到城里呢?。。。后来,他继续留下来学习了。
我们的实际又是什么呢?
选择了,就不要再犹豫了,就要勇敢地付诸行动,坚定地走下去,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
故事:一个以色列人与一个美国人在一艘船上相遇。午餐时间,他们四处寻找吃饭的地方。结果发现一个快餐车旁围着好多人,生意不错。以色列人说:“如果让我们来做快餐生意,也许可以发大财。”美国人说:“嗯,主意不错,但旁边的咖啡厅生意也很兴隆,何不再考虑考虑呢!”。告别后,以色列人把所有的钱都用于投资快餐店,经过8年的奋斗,建立了很多连锁店,也买了一艘游艇。有一天他驾着游艇,发现了一个衣衫不整的男子从远处走过来,近了才发现他就是原来有船上相识的美国人。他问美国人:“8年了,你都在做些什么呢?”美国人颓废地说:“8年来,我时刻都在想,什么才是我最合适从事的职业呢?” 没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目标后,却犹豫不决不能付诸实施,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板书小结> 以上“隶书”部分 <随堂练习>
1、 宋代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体现了什么?(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当局者迷,。。。)
2、 实事求是,是什么意思?(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求:研究,探索,是:规律性)
3、 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
择?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选A) <课后作业> 1、第12页,第2题
2、查找张瑞敏的事迹与资料。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 2、 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3、 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1、 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 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 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说说张瑞敏的故事与事迹。
2、 有一首歌《山不转水在转》,有哪位同学唱一下。提示:“山
不转水在转”的寓意是什么?
引: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2)“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多少不如人意,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的。 3、 三国吕蒙的故事。
吕蒙,自小不读书,大家都看不起他,称“吴下阿蒙”。因
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如不读书,如何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呢!”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引: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的,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2)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4、 看看第13页“阿平的故事”。
不仅是参加工作,现在看看班级里,有些同学就存在怕事。怕苦、怕累。其实力气是越做越多,就是苦点,累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干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干得不到锻炼,不干领导(班主任)不赏识你。自己就无法进步。
我的故事:跑步。。。一发不可收,原来自己还有这个能力。敢于大胆去试。希望大家参加表演,免费展示的。 <新课讲授>
一、 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有三个结论要掌握: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绝对的,大家应该都知道。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有些事物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飘动的云彩,划破夜空的流星等。有些事物的变化是缓慢的。俗话说:稳如泰山。泰山也在变化。
“现在”的概念是什么呢?说“现在”,已经不是现在了。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
案例3:“刻舟求剑”的故事,错误在哪里?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地球绕着太阳转。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请一位同学诵读第14页,“破茧成蝶”的小段。说明,人的成长过程也有规律,也需要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各种挫折和痛苦,才能变得成熟起来,不能健康地成长。
故事:“圣神皇帝”的无奈。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大悦,下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放。武大怒,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洛阳就成了牡丹的世界的。
这则神话故事,说明什么? 武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二、 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有三个结论要掌握:1、人生行动是自觉,能动的。2、人生行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
统一。
1、人生行动是自觉,能动的。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那就是,他在建房之前,已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说明什么?
人生运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活动。 2、人生行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案例: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小提琴家。一有空就练,但拉得实在太差了。一天,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为什么想成为小提琴家呢?”,他说:“我想成功,想为出众的小提琴家。”,老人又问:“你拉琴快乐吗?”他回答:“非常快乐”
老人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孩子,现在你非常快乐,说明你成功了,对不对?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在阳光下开放,这就够了。”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我们人人都想成为姚明(年收入1.4个亿,排名第一),但中国只有一个,我们要看看自身的条件。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岳飞与秦桧,说明物质力量与内在精神的问题。
运动员,物质力量强,精神:不畏强手,勇于拼搏,超越自我,才能取胜。
三、 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由一连串的行动构成的。我们每一位同学,每天都在行动,你是如何行动的,最后就构成了每一位同学的人生。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1、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如上面说的岳飞与秦桧。以正确意识支配、遵循客观规律的(社会道德),才能成功。受错误的意识支配、违背客观规律的行动,会葬送自己的人生。
如:李俊----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2006年“熊猫烧香”
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说明我们在学校要如何行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要如何行动?(遵守课堂纪律,努力学习) 2、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
为什么说,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
画家要拿起画笔,科学家要走进实验室,人生不是睡觉,人生,由行动组成。你爱睡觉是吧!曾经有一位天使拿着一个魔棒来到你身边,说:。。。
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
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财富。劳动改造了人类,也促进了人类体力、智力等的发展,得到良性循环,推动人类的进步。
有一个故事大家一定听说:有一对夫妇,老年得子,非常宠爱,抓在手上怕掉,含在嘴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做,一天外出,做个大饼挂在脖子上,而回来后。。。夸张些。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成功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行动的结果,不积极行动,不想行动,不愿意付出努力,终将一事无成。
第20页,张学海的故事。做到五点:1)要求上进。2)观察。3)学习。4)思考习惯。5)积极行动。成功的五点。很多书都有介绍成功秘诀,大同小异。 四、 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人生不仅需要理想,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敢。行动中的勇敢是:选择决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之勇。
书中第21页的汤姆,有说出了五个“马上行动”,台湾销售大师陈安之的关于“成功”演讲的视频,大家可以去网上听听,非常好,都离不开“马上行动”。很难做到,做到就成功了。
故事:林肯的一封信。写给一对老夫妻的。
30年前,捡煤屑的,乞求上帝赐予一双鞋子。但得到一双袜子,和一番话。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而30年后,他找到他的鞋子----当上了美国第一位共和党总结,他就是林肯。
故事:愚公移山。也获得了成功。
给我们的启示是:成功离不开行动,离不开顽强的精神和坚
韧的意志。 2、不怕失败。
有行动,就有失败。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危险时,常常凭着本能和个人的经验,不用思考就做出了选择。例如,你不会把手伸进火里,不会自己站立在摇晃不稳的石头上。为什么呢?因为你经历过痛苦,有过教训。可能小时候,被告炙热的烫伤过,从高高不稳的石头上摔下来过。人人都是如此,烫过手,就不会再次把手伸进火里,而且在同样的地方再次跌倒的情况也很少出现。
失败让你变得聪明,让你得到了各种经验,是人生中一种宝贵的经历。
3、遵循客观规律,积极行动。
案例1: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学说。给我们的启示?(行动时,要遵循客观规律)
案例2:杞人忧天的故事。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因此,听不下饭,睡不着觉。说明: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对客观规律认识,有局限性。 <板书小结> 以上“小点”的部分 <随堂练习>
1、 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B)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 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启用8架次飞机
进行催化消云作业,保证闭幕式的正常进行。这说明了(A)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
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意味着()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观念。C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课后作业>
1、第24页,第2题。 2、张海迪的故事与事迹。
第三课 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教学目标]
1、 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 2、 尊重客观规律,正视现实,脚踏实地。 3、 做一个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 [教学重点]
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 [教学难点]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张海迪的故事与事迹。 第25页“小李”的故事。
青藏铁路的建设。跨越“世界屋脊”,堪与长城媲美。将不可能的事,做成了。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讲授>
一、 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 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自觉能动性是指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如:前面说的“蜜蜂筑巢”。草房、洞、木屋等等,现在的高楼大厦,各种建筑。
2、 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1) 想
思考致富。万有引力、元素周期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都是“想”思考,总结出来的。 2) 做
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如:克隆羊,人造心脏,“嫦娥奔月”的神话,登上月球是现实。各种电器,来改变人的生活。
变害为利,三峡建设,用水发电,引水灌溉。 3) 精神
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如: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等,都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3、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1)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意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只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预想的成效。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的故事。
2)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受能力、水平、观念、健康等因素
的影响。是否积极主动。(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二、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1、 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人与动物不同,人生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本能的生存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环境条件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生活过程。
大家在学校是否是被动听老师的话呢!讨论。应该是能动的,
那就是:1)进行分析。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2)按自己的意志来行动。
2、 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 人的潜能是现实存在的,如何挖掘,就要发挥主动能动性了。能动性,发挥程度越高,人自身的潜能挖掘也就越大。 例如:美国一穷人学校,犯罪率最低,研究。。。一支铅笔的作用。。。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作用。
山西矿山有一位,买一辆“劳斯莱斯”,可他不知它的潜能,在车头栓了一匹马。。。
人的潜能有多大,我们来看书本第28页,最后小段。每个人的潜能也应该差不多。
3、 人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时,每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故事:有一位青年想自杀,来到海边,遇到一位老者,拿起了一把沙子和珍珠。。。
故事:达尔文劝儿有高招。儿子威廉,在单位。。。使自己强大起来,才不会受到伤害。什么虫,有多少种天敌。。。只有豹子与老虎天敌最少。16年后,成为远近闻名的银行家、总裁。成为一只“豹子”,谁还最招惹他。 三、 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1、 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所具有的现实力量持积极肯定的心理状态。你的力量,你的潜能存在,但你有没有看到?看到了,自信了,能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自信的人,会把“不可能”的三个字,变成“我能行”
这三个字,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成功则是靠付诸行动。
关于“自信”方面的励志书,是很多的,大家可以找到一些看看,我很喜欢一本书是,丁远峙的《方与圆》,人就象一枚铜钱一样。。。
故事:跳蚤在杯中加盖,大象加链锁。 2、 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充满自信的人,就会发现它在的巨大潜力。
哈佛大学有一书《人生哲学》,第一章就讲自信。第一首话就是:你能行,你心中拥有一座宝藏。他们认为:潜能是每个人固有的天然宝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潜能宝库。自信心是开启内心宝藏的金钥匙。 3、 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自强是人生进取的动力。自强是面对困难不低头,挫折能进取,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这样的人,能不成功吗!
平平庸庸地活着,也是活着,顽强进取地活着,也是活着。但平庸活着的人会死去,而顽强奋斗的人将永生。开启成功之六的第二把金钥匙,就是自强不息。
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去南极拍《南极狐语》时,随飞机带下一只苍蝇,那只苍蝇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拼命地挣扎,高仓健看着,流下了眼泪。这么丑陋的生命尚且惜性,何况是我们的人呢?请珍惜生命吧,活着真好,活着可以做很多事。 四、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1、 要做到自强不息必须不断自我激励。
很多成功人士,每天都在镜子前,自我激励,动力才会源源不断。
精神激励,是哈佛人生哲学中主张的培养自信心的一个最佳途径。
故事:有一个烟民,吸烟达20年,后发病。。。
精神激励好比是动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牛不牛,就看有没有油。
2、 要做到自强不息必须战胜自我,克服自卑。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每个人都有不如意,不要自卑。遭遇困难、经受挫折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事。 安排一名同学,诵读“自卑”段。 3、 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实现自我。 故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人要想成功,原来我们认为是知识。但知识是学不完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应是运用知识才是力量,要进行运用。
后来又觉得应是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能力来源于实践。
但现在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是品质。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应是品质因素。丁远峙说一个人品质最重要有三点:自信、勇气、热忱。概括起来,应就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成功的关键。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三只青蛙同时掉进一只装满鲜奶的木桶中。第一只:这是上天的旨意。。。第二只:木桶太深了,我实在没有办法跳出去。。。第三只,没有放弃努力,它想:只要我的后腿还有些力气,我就一定要把头伸出鲜奶上面。结果怎样?。。。由于它不断地游,鲜奶变成奶油,结块了。它自然得救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
从而改变人生。古人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就一定能成功。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要想赢得自信,要人另眼相看,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更加优秀。你要是真在乎别人对你的态度,那么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吧!
性命、性命,有什么性格就有什么命运。 <板书小结>
以上“小点”部分 <随堂练习>
游戏----《撕思人生》
每人一张白纸,画上箭头坐标,标出出生,实际年月,功成名就的年月,迫切想要实现的三件事情,思考如何才能实现,预测死亡年月。
启发提问:1)面对这张纸,有何感受?2)那仅有的,可以用来努力学习和拼命工作的时间,应该怎样利用?3)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呢? <课后作业>
第33页,第3题 胡雪岩的故事与事迹。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教学目标]
1、 掌握联系的含义与特征。
2、 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3、 尊重他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
1、 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1、 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 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分槽喂马,合槽喂猪的故事。说明:1、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2、要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两面性,或多面性。
说说胡雪岩的故事与事迹。“下雨不被淋湿的妙法”――胡雪岩有一次外出,天下雨了,自己有带伞,而路上遇到很多人没带伞,他就帮人打伞。。。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会愿意为你打伞,谁有都有雨天不带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
还有有个商人需资金,来找胡雪岩,准备将产品低价出售。。。 书中第36页,“小何”的故事,引发大家思考。
人际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是联系。
<新课讲授>
一、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
联系是普遍的,没有孤立的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有机的整体,一环扣一环的。如:地球与月球,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都是联系的。有的联系是直接的,有的联系是间接的。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
2、联系的形态是复杂的、多样的。
有直接、间接,内部、外部,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等联系。如:人的五脏六腑,如:探月工程。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生在人生成长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人与社会的关系,自我封闭或自我满足。
如:宋朝的吕蒙正的故事。吕蒙正有一个好朋友,是冠准。有一天,他们外出玩,看到有一家小姐,在抛绣球,找夫君。结果绣球抛给了吕蒙正。。。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不能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认识一个人也要看他长期的表现,而不是一时的表现。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
知心”,但也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呢!
3)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
事物联系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已知的,有未知的;有横向的,有纵向的。要善于分析,善于把握事物的复杂性,才能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如:学生间的矛盾,应该是很复杂的,有多种原因的。
“茫茫人海,让我多看你一眼,从此无法忘记你这张脸。”,这样的脸一定要有特色,与众不同的眼。否则是无法记住的。 二、 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的基本联系,就构成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无处不在。每个人都生活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中,离开与他人的关系,人就无法生存与发展。
如:第39页的图,我们会感慨,世界原来这么小。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与密切,广阔的世界变成小小的“地球村”了。
“六度分离”理论,不超过六人,就能联系在一起了。 2、人际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由人的角色多样性,人的特点多样性,交往的广泛性等决定的。如:上课是师生关系,下课是朋友关系,还有可能是亲戚关系等。同事之间也很复杂。现在可能是同事,一段时间可能是领导,下班后,又是朋友等等。
3、社会交往的作用。
做个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交往的作用有哪些?同时亮牌。进行评判。
通过故事“天堂与地狱”,引发同学们间的思考。
故事:最珍贵的财富。艾达是一名小学生,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老人,她给他让座,并帮他关窗。。。开学后,艾达由于家庭困难缀学了。有天,校长找到她,说乔治教授找她。她很惊讶,不就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吗?来到学校后。。。要收她为徒,免费的。。。他是从校徽上知道她的名字的。后来,她成为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家――艾达·享德尔。
三、 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就非常提倡“礼”,不学“礼”不能立。“不学礼何以立”。崇尚: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我们应真诚与人相触,有困难要互帮互助,也才会得到帮助,而不是当面友好,背后撕咬。
我们今天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生活才越来越美好。
2、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态度表现为:接纳、合作、和睦、和谐。
第41页,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乐观、积极、主动、开朗、活泼的人特别有人缘,特别受人的欢迎。我们同学中有这样的人吗?
大家做个游戏:每组各写出其他组中,人缘特好的人各三位,同时亮牌。
3、人际和谐的作用。
1)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心情,能力,工作,身体。
2)社会作用。你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如: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我们的国家才能战胜各种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故事:1)狐蝠(吸血蝙蝠):借血。吸动物的血。。。向同伴身上借,否则会死。。。
2)蚂蚁求救:蚂蚁在森林中行走,会被树脂粘住,同伴要不要营救,看它平时的态度。。。
如果没有朋友,我们就成了“独行侠”了。
故事:白老鼠与黑老鼠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发现一箱宝物。。。食物放毒。。。放夹子。。。算计别人,反被别人所算计。 四、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大家回想进入中职校的第一天,很多同学进行主动交往,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信任和友谊,大家虽然刚离开家长,离开父母,但大家的心情还是暖暖的,因为有爱,因为有同学的友爱。
第43页,小李的故事,一个同学来诵读。 主动交往,开朗大方,健康快乐。
希拉里小时,看到父亲到处与人打呼。。。父亲说,要用欣赏的目光去欣赏别人时,你也会被别人所欣赏。对她的成长帮助很大。
今天你对待别人的样子,便是明天别人对待你的样子。 故事:有一个人到一个新的村子,来到一个加油站,他问加油工,这村子里的人怎么样,加油工问,你生活的村子人好吗?陌生人说糟糕透了,加油说,那这村子的人也是糟糕透了。而又有一陌生来到这村子,问加油工这村人怎么样,加油工又问。。。
2、学生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第43页,中间小段,请一位同学大声诵读。
与人合作共事,在于彼此尊重和诚信,学会互相配合,学会
分享合作的成果和成功的快乐。
在生活中,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明确前进的方向……你能不心存感激,你能不为之感动吗?
故事:1)救人鱼的智慧。非洲有一种鱼,有人落水,会尾巴拍打水面,通知同伴救人,人们也从不捕食救人鱼。
2)五千桶井水。有一位初二学生有天看到一位老奶奶担水,她提出帮她提,结果,老奶奶塞给她一元钱,她。。。后来,村里很多老人都叫她提水。。。完成学业,挣到不少钱,锻炼了自己,被媒体报道,成为名人。。。
3、建立真正的友谊。
第43页,马克思的话,一位同学大声诵读。
故事:“无心之失”后的双赢。刘德华演电影,用箭射。。。后吕良伟演《飞狐外传》,获得成功。
愿同学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愿同学都有快乐的人生。 <板书小结> 以上“各点”部分 <随堂练习>
分析自己与人交往中,失败之处?今后,我应如何与人交往呢! <课后作业> 第45页第3题 查找桑兰的事迹与故事
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1、 掌握发展的含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2、 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
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3、 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
工作中战胜困难的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
1、 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来看第53页,轮椅上的微笑天使----桑兰。 第46页,一位中职生的故事。
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会改变的,会过去的。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具有曲折性,要居安思危的思想。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来战胜困难与挫折。 <新课讲授>
一、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数事物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我们现在在建设社会主义,也要追求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就是不能盲目追求发展。而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发展才更有意义。
今年是兔年,有一个有关“兔”故事,大家一定听说,“守株待兔”,就是看不到必然性与偶然性,看不到事物的变化。
2、事物的发展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不是重复。 而是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是总的趋势,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
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练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生婴儿。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新生婴儿虽然开始时没有什么用,力量也弱小,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前途是远大的,会代替老一辈人继续开创社会的未来。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把婴儿看做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积极创造一切可创造的条件,以婴儿茁壮成长,他们不会因为婴儿暂时“没有用”就抛弃掉。
植物的种子也一样。爱迪生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每一次试验。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
曲折的路,在遇到挫折时坚定前进的方向不动摇。 二、 人生是一个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1、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生理与精神。生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精神方面,如品德、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因此,我们每天都要追求进步一点点。
故事:你能追上倒数第二名吗?有个人先天发育不良,被人嘲笑,不想上体育课,妈妈对她说。。。她就是朱成,哈佛大学的博士生,1.3万名研究生总会的主席,创造370年哈佛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会主席。
2、人生发展同样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有很多偶然因素,人的发展总是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制约,也就难免遇到挫折和逆境。
我们中职生,步入中专,是否也是人生的不如意呢?那我们如何对待呢?
看看第48页最后一段,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呢?
3、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准备走曲折的路。
人生不是一切努力都能立刻获得回报,不是一切奋斗都能顺利获得成功的。人生无坦途,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我们要勇于勇敢面对。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伴随着失败。失败与挫折有时更能磨炼意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后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无论我们遭到什么失败,都要勇于面对,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失败算什么,抬起头来,继续走下去,成功就在面前。
三、 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人生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 1、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人生的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应该说人生是多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否则每个人都愁死了。顺境时,应占大多数。但许多人没有居安思危,没有拼搏进取心了。在安逸中死去。
看看我们的中职生,很多同学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在顺境中精神不振。
点燃生命之火,别让惰性占据你的心灵。长期处于顺境里的人,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当逆境来临时,往往表现脆弱,接受不住考验。
逆境当然更是对人生的考验,我们一定要能接受住考验。 2、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逆境是对人生巨大的考验。 历史上许多人物面对逆境不屈服,变压力为动力,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如: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卧薪尝胆的勾践。重耳、司马迁、屈原,现在的张海迪等等。大凡一些伟人,都有各种逆境。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在价值目标的指引下,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不断磨炼的。
逆境可以帮助人正确认识自我。可以反省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
逆境可以积累人生的经验。爱迪生的实验就说明这一点。 逆境还可以催人奋进。“穷则思变”愈挫愈勇。 3、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著名的“塞翁失马。。。”
重要的是,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容下生活中的悲喜宠辱,得
意时,不张狂;失意时,不自践,做到宠辱不惊。人才能活得潇酒自如,快乐幸福。
四、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1、 正确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
失败不可怕,挫折不可怕,都是暂时的。人格操守的丧失才可怕。如:南平的郑民生。报负社会。
因此,在逆境时,要保持真诚、真实、善良、友好、负责的良好品质。摆脱逆境要通过正当手段,不能因为逆境就扭曲自己的人格。
如书中第52页,洪战辉的故事。
《西游记》,取真经就是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黄河大合唱》《命运》。。。
2、 要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人的境遇也会随之迅速变化。主动适应,就会产生顺境;被动适应,停滞不前,不如意随之而来。
我们来看第52页,《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段。 3、 要保持必胜的信念。
我们要学会积极地看待挫折和逆境,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因素。
日本一家著名企业在一次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开招聘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平素成绩优异,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未被录取而自杀了。三天后,是电脑发生错误。。。
哈佛哲学:1)人生不怕犯错误,怕的就是错得没有价值。2)只要我们心中还有希望,还有生活的勇气,还有梦想。我们就会爬起来的。3)坚强能够把挫折当作挑战,把挫折化为自己锐意
进取,执着向前的动力。 <板书小结> 以上“各点”部分 <随堂练习>
1、 请同学们列举励志歌曲,并进行大联唱。(爱拼才会赢、阳
光总在风雨后、奔跑等)
2、 小作文《我看人生挫折》,不少于800字。 <课后作业> 1、第54页第1题 2、许三多的故事与事迹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
掌握矛盾观点。
2、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处理人生中的问题。 3、 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教学重点]
1、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 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教学难点]
1、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书中,第57页,许三多。 第55页,第一段。
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辩,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具有矛盾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我们人的口。吃饭,说话,我们活着靠它了。但,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我们就可以不要吗?
有关“矛盾”的寓言故事,大家一定听说过。但这里所讲的矛盾,与故事的矛盾有所区别。这里的矛盾,一般指事物的两面性,具有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与生活中的闹矛盾不同。 <新课讲授>
一、 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找到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例与现象,最多为胜。
结论:比赛中的攻与宁。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阴阳,有无,大小,美丑,真假,善恶,福祸,强弱,动静,正反,生死,兴亡,治乱,正气歪风,自由纪律,先进落后,友好敌对,战争和平。自然界中的排斥吸引,遗传变异,阴电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正确理解的把握矛盾的含义,要注意: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正因为事物内部有差别和不同,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才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矛盾推动的。如果事物内部矛盾不包含不同和相反的因素,事物就会永远没有变化和发展,永远是原来的样子。
如果事物没有变化,没有发展,只是暂时的,只是还没有变化,还没有发展。不等于不变化,不发展。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
这样看,还要感谢它的反面了。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一方面,看问题、办事情不能偏激和简单化,把事物看成是纯粹的这个样子或那个样子,看不到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看不到本质的东西。或只看到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而要认清事物的两方面。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曾志伟的故事,引出刘德华的为人。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杨志的牢狱之灾。同学们不要认为吃亏,没有面子,吃亏是福。 二、 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度过的。有成长的矛盾;学习中的矛盾,思想上的矛盾。家庭中的矛盾,同学关系中的矛盾等。
故事:一根绳子,两种命运。说:山里住着一户以打猎为生的人家,父亲摔死后,给两个儿子一人一根绳子。。。
故事:走人之前。不喜欢这单位,骂领导。。。朋友告之,偷学技术,再走也不迟。。。
故事:伴脚石与铺路石。黎明乡长,独眼龙,一只眼盯着腐败问题。在他的督促下,做了三件事:修桥、查贪官(把老村支书拉下马)、办公楼建设问题。升副县长。 三、 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学生活动: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如:同学不喜欢你怎么办?被老师批评怎么办?考试考不好怎么办?班主任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怎么办?
被人误解的事是很多的。怎么处理?
我的故事:邻居的毛巾掉了,说是我碰掉的,说是我碰掉的。。。
还有看过视频:开玩笑,并排坐,从侧旁打人,认为是后面人打的,大打出手的事有之。。。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
消极的人生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有两种倾向:1)简单化,偏激,激化矛盾。2)回避,消极听从命运的安排。
闻一多先生说过很著名的话: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
说与做就是一对矛盾的问题,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就会象闻一多先生那样,正确处理好“说”与“做”的问题。
有人说: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如果眼睛变红了,那心就会变黑了。
一个东西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东西的变化。对抗发展。 四、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事物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第59页,最后一段。
再来看第60页,毛泽东的一段话。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故事:两个青年一起找工作,他们分别是英国人和犹太人。有一次,他们发现一枚硬币,英国人不理睬就走过去了,犹太人赶紧把它捡起来。英国人说:一枚硬币也捡,没出自。犹太人则说:看到钱不要,没出息。
不久两个人竞聘一家的职位成功了,但公司小工作累,工资较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走了,犹太青年却留下了。时隔10年,两个人在街上又偶然碰上。现在的犹太青年已升级为老板了。而英国青年却仍在找工作。
同样的外部条件,犹太青年成功了,而英国青年却不成功。主要在于内因不同。
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记住: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板书小结> 以上“大点”部分 <随堂练习>
每个人都写出自己的优点(强项),弱点(弱项),各五条吧!说说自己喜欢做,及能做好的事。
<课后作业>
1、 每个人都写出自己的优点(强项)和弱点(弱项)各5条。 2、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 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 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3、 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
能力。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做到知行统一。 2、 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从头再来》,“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再来看第64页,“小陆”的故事。引出新课。 <新课讲授>
一、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
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不投身于社会实践,人们的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践出真知。没有做饭的实践,能写好做饭的文章吗?没有实践的医治,怎能有医学的发展?
故事:小马过河。大家小时候都学过。。。
牛要下田耕田。一人说:不让下田怎么会耕田?一个说:不会耕田怎样下田?谁对?
2、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体育运动,如:游泳。从实践中来,形成理论,再来指导实践,从而使活动越来越科学化,实践水平也越来越高,认识水平也越来越高。
3、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上例,游泳的实践与认识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第66页,“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的小段。这个事例说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但,这种无限性不是简单的圆圈式的循环,而是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
将人送入太空,送到月球,都是实践与认识不断发展的结果。 生命有限,知识无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学习科学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的重要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统一。
二、 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要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人生活在世界上,每天都要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但,大量的事实表明,每个人的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能力强,有的人能力弱。有的人认识快,有的人认识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来解决各种问题。人的能力是后天学习获得的,也就是说,人的能力是由人自身的学习能力决定的。
请同学,读一读第68页第一段。
2、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对实现成功人生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获得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自身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人生成功需要在知行统一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提高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作为中职生来说,人生发展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现实的学业成绩,而且是今后事业成败,生活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齐白石学画。原是一个木工,27岁,开始学画,不断观察,临摩、领会、吸取,不断提高掌握了山、水、人、物、花等的基本画法和技巧。经过不断苦练,终于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每个人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勇于实践,踏实肯干,持之以恒,最终就会像齐白石一样取得人生发展道路上的成功。
3、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的。是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
第69页,蓝领专家----孔祥瑞的故事。说明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中不断锻炼提高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做到知行统一,要注意知与行不能割裂,知而不行,只说不做,知就会丧失意义。行受知的指导,行而不知,就是盲
动,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只有知行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走向成功。
三、 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1、成功与失败相伴。
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谁都期望获得成功,避免失败。但成功和失败总结相伴而生的。而且失败往往多于成功。古今中外凡属成功人士都曾有过失败的经历。
如:第70页,中间一段。
人的一生就象是长跑,在跑步的过程中,难免会摔倒或跌伤的。
2、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天下没有不经过任何失败就取得成功的人,也没有从未体验过失败的滋味就永远成功的人。
失败孕育着成功,成功常常是从失败中发展而来的。失败又造就了成功,失败是通向成功的途径。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背后隐藏着危险和失败。不要洋洋自得,也不要故步自封。否则就会导致失败。
3、对待成功和失败要有正确的态度。
同学们进行思考,列举一件成功或失败的事,总结你是采用什么态度的。
成功不沾沾自喜,失败不灰心丧气。当然成功了,可以庆祝,但不躺在功劳薄上睡觉。调整心态继续努力。
第71页,最后一段,读一读。 再看第73页,最后一段。
四、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1、 青年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必须终身勤于学习,掌握现
代科学文化知识。 第74页第二段。
2、 青年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必须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
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 第74页第三段。
故事:一位哲学家来到一片荒弃的废墟。看到一尊被遗弃的“双面神”像。不由感慨万千。
突然有声音在问:“朋友,你为何感叹啊?”
哲学家疑惑不定,原来是神像在说话。哲学家好奇地问:“你为何同时拥有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因为我有神奇的功能,一副面孔可以察看过去,吸取曾经犯过的教训,另一副面孔则可以展望将来,描绘无限美好的蓝图。
哲学家说:过去只是现在的残存,无法再挽留。未来是现在的预演,一个人没办法提前迎请。唯有你不放在眼里的现在,才是你能真正把握住的。如果放弃现在,即使你能对过去、未来了如指掌,那大有什么用呢?
双面神听了,纵声大哭,他说:我现在才明白我沦落这种地步的原因了。
哲学家问:朋友,你何故有此态?
双面神说:那是很遥远的事了,那时我镇守这座城池,我自夸既能一面了解历史,一面展望未来,唯独唾弃现在这一关键。结果,敌军一进攻,我无力守住,城池就破灭了,它的辉煌转眼成为陈年往事,我被抛弃在废墟中。
这个故事就是教育我们要把握现在,只有珍惜现在才能拥有成功。
3、 青年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必须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
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两者有结合起来。这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第76页最后一段。 <板书小结> 以上“各点”部分 <随堂练习>
1、 有的同学说自己只要考试成绩高,将来就一定会取得事业
上的成功。该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 记住这些词语:我一定,我能行,相信我,现在就开始。
忘记:我做不到,我不行,太难了。 <课后作业> 第78页第1题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教学目标]
1、 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2、 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3、 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
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 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教学难点]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79页,学习第一段内容。 <新课讲授>
一、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80页第一段。
故事:国王,听过所有故事,只要大家讲没有听过的故事,女儿送给他,农夫,“欠钱,欠女儿”有没有听说过?
2、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对立。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本质则不同,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第80页漫画。“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理性思维去把握。
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火炉烧水,水温升高;锯木摩擦生热,等等。都只是现象,或是由现象引发的结果,可以看到,观察到。而本质的东西,却是内部的原理与规律。
2)统一。
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出结论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
成语“声东击西”指的是什么意思?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叫一位同学举例,真象与假象
大家可以再举些这样的成语及故事。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意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3、指导意义。
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生活情境: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种现象似乎告诉人们太阳在绕着地球转。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地心说统治1000多年,直到哥白尼日心说。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
“海市蜃楼”现象。怎么形成的,认识的局限性,而引发很多的传说。
二、 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面对同一个问题,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有的人看得比较深刻,有的人能够列举一大堆现象,有的人只停留在表面上说不到点。这就说明一个人认识能力的高低了。
第82页最后一段的故事----惊弓之鸟 2、怎样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
1)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 现象是认识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A要有丰富大量的感性材料。B综合现象,不道听途说。C不看局部,不看个别。D不轻率下结论。
第83页,小天使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
故事:《三国演义》有一段写曹操与陈宫,投宿吕伯奢家,杀其全家。。。
2)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对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研究。
第84页的故事。
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两小孩争论“中午还是早上,太阳远近”的问题,孔子无法回答。
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一双“慧眼”,开动思想机器,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先看第85页,小龙的故事。 1、 生活中需要明辨是非。
现实生活中,非常复杂,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的情况。我们难免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判断各种各样的事情。就需要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是指辨别清楚事情的正确和错误。
郭德纲的“板砖论”,对待批评他的板砖,不去理会。。。 第85页最后一段,你是如何辨别的。还有: 1) 上课时,好友邀你去上网。
2) 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 3) 有人向你散发“传销”材料,邀你加入。 2、 明辨是非的重要作用。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我们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寓言故事:兔子长成了,离家前,兔妈妈苦口婆心地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