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第三版) - 王浦劬 下载本文

②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管理方式 (特点:具有契约管理的特性,是有限权力和有限责任的管理,法治特点,主客体共同治理。)

(2) 从管理行为方式分析:政治规划,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指挥,政治监督。

7. 政治管理的作用:

①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 ②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 ③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 ④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 ⑤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 政治参与

1.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 基本特点:

① 从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② 从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③ 从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④ 从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⑤ 从目标与对象来看,它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3. 类型:自动参与,动员参与,消极参与。

4. 主要方式: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政治冷漠。

5. 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社会地位,政治心理,政治机制,社会机会。

6. 政治参与的作用:

① 政治作用:(1) 是公民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2) 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3) 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4) 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5) 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② 社会作用:(1) 影响社会公平。(2) 影响经济发展。(3) 影响社会流动和自治。(4) 影响历史发展。

第四编 政治体系

一、国家

1.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2. 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十分严重,民主传统薄弱,革命和进步力量相对弱小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产阶级

政治军事寡头公然抛弃资本主义民主制,以恐怖的极权统治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

福利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现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缓和阶级矛盾的资本主义国家。

3.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指一定社会阶级以何种形式组织起来反对敌人和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影响因素:国体,具体的历史条件,经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族构成和政治力量的对比。(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是政体的基本决定因素,同时,国体又要通过政体来反应和实现。)

①剥削阶级国家政体:君主政体(专制君主政体、立宪君主政体)

共和政体(贵族共和政体、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 ②无产阶级国家(采用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巴黎公社政体形式、苏维埃政体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形式 4. 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的特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3)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5.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国家(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复合制国家(联邦制国家——美国、德国 邦联制国家——欧洲共同体、东南亚国际联盟) 6.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7.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组织原则。

在国家机关组织上,民主集中原则体现在:① 国家机构的组成遵循民主原则;② 国家权力的贯彻执行遵循集中统一的原则要求;③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 8. 主要国家机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二、政党

1.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2. 基本特征:

①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 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③ 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④ 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3. 类型: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

4. 政党的作用:① 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② 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③ 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④ 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⑤ 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5.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两党制(英国,美国);多党制(法国,意大利,日本);一党制(法西斯国家,当代民族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苏联);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

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①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政党是参政党。

③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相互监督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有利于汇集建设社会主义的各方面力量;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

三、政治社团

1. 政治社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2. 特征:① 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② 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③ 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定制、修订和实施。 ④ 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第五编 政治文化

一、 政治心理

1. 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

2. 特点:① 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② 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③ 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④ 具有潜在积淀性。 3. 构成要素: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

4. 政治心理的作用:①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②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③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用的依据。④是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 政治思想

1. 政治思想: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活动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应,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2. 特性:①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②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③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④具有相对独立性。 3. 类型:

① 历史进程划分: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现代政治思想。 ② 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划分:政治哲学,政治科学。

③ 所维护的统治阶级利益: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4. 政治思想的作用:① 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②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③ 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作用。④ 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三、 政治社会化 1. 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2. 特点:

① 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② 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③ 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④ 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3. 媒介/途径:家庭,学校,特定的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政治实践。

4. 影响因素:利益因素,政治权力因素,政治权利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因素,政治事件,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5. 类型:

按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1)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训练,政治实践) (2)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 6.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① 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② 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③ 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六编 政治发展

一、 政治革命

1. 政治革命: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2. 特征:① 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② 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③ 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④ 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⑤ 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3. 类型: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4. 方式:暴力革命( 主要形式有暴动、武装起义和战争)

非暴力革命( 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政治不服从等) 5. 政治革命的作用:①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②改变政治的关系。③更新政治体系。④变革政治文化。⑤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二、 政治改革

1.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

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2. 本质: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

3. 特征:①基于利益矛盾。 ②是对于政治权力和权利关系的调整。 ③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④是有计划有步骤的。 ⑤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⑥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4. 基本原则:合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5. 方式:①综合性改革方式(闪击式方法)

②多项性分进行改革方式(费边式渐进方法)

6. 条件:① 客观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社会条件。

② 主观条件:有一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7. 政治改革的作用:①是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②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③是医治弊端的良药。

三、 政治民主

1. 民主: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2. 基本特征:

① 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 ② 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

③ 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④ 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⑤ 以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作为基本实施方式。 ⑥ 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3. 类型: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民主(民主原则、民主制度、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民主(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4. 发展途径:基础性建设,制度性建设,公民教育。

第七编 国际政治

1. 国家政治:是国家、国家组织和其他国际政治主体之间政治关系的总和。 2. 核心内容:国际政治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

3. 国家政治行为:国际政治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进行的活动。 4. 基本类型:国际政治冲突行为,国际政治合作行为。

5. 准则: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准则、国际法和若干国际条约。

6. 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政治的力量和制度规则的体系性体现,是国家政治主体按照特定结构和样式构成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规则的整体系统。 (现在是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政治体系处于变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