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下载本文

安徽省太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 选择题(共30小题,总分60分):

1.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

“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2.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

“(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

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4.《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其寓意主要体现了( )

A.道家的“无为”思想 B.法家的“变革”主张

C.墨家的“节用”倡议 D.儒

家的“礼制”要求

5.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6.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

1

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 A.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 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 C.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 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

7.“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 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

8.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

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9.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

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10.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

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2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12.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B.元杂剧 C.京剧

D.小说

13.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14.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其共同点是

A.重视智慧发展 B.关注理性思考 C.强调道德素养 D.强调等级秩序

15.“新的假定必须解释旧的假定所成功地解释的一切事物;必须至少避免旧的假定的一些错误;在可能之处,它应当解释旧的假定不能解释或预言的事物。”下列选项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地心说与日心说 B.神创论与进化论 C.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量子论与相对论

16.意大利在14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至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

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A.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B.人文精神的普及

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 D.近代教育的发展

17.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一书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仔细阅读表格,分析形成

表格所示这种局面的特点有( )

类别 数学 项数 22 天文历法气象 25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25 9 25 7 7 8 8 ①部分服务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发展传统农业的需求 ③传统科学主要注重应用学科 ④科学成为科举的重要内容 A.②③④ B.①②

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

18.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19.在15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

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兴 B.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C

起 D.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20.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很多启蒙思想家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

度和伦理道德等,他们“借孔子和儒家思想之力,冲破了桎梏他们自己的神权以及王权,因而进人了现代社会”。这种现象表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B.中国文化在启蒙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 C.儒家学说与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蕴含自由平等与理性的特质

21.17世纪的哲学家们认为真相是可知的,必须通过缜密的观察和实验这类运用人类理性的方法来

发现。如果人类能发现真相,发现自然的规律,那么这些知识就能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以上观念产生的影响是( )

A.影响了新航路的开辟 B.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

C.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D.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22.18世纪一位法国思想家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 A.批判神权统治 B.提倡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反对君主专制 23.图5反映了(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