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A.根据材料,《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可见古代帝王封禅意在通过天意表明自身统治的合理性,为加强统治寻求理论依据,故D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到农业立国的内容,选项与题目信息不符,故B错误。根据材料,宣扬天人合一不是其真正目的,真正目的是为其统治制造理论依据,故C错误。根据材料,无法体现出道家学说是否处于统治地位,选项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11.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C. 极大冲击了血缘宗法制度 【答案】D
【解析】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答案为D项。A项,题干中费正清高度评价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央权力扩大了,地方权力削弱了,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是中央对地方绝对控制权的制度,与能否解决君主专制决策弊端无关,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实行官僚政治,排除。
12.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A. 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 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 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 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考核官吏成绩的标准,可以看出突出法律的作用,因此选C;秦国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之路,因此不选A;秦国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墨家思想,因此不选B;题干中强调的是官吏的考核标准而不是选拔标准,因此不选D。
B. 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 D.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1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于 A. 公元3世纪后期 B. 公元3世纪前期 C. 公元前3世纪后期 D. 公元前3世纪前期 【答案】C
【解析】题干中“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天下,时间为公元前221年,故选C项。公元3世纪后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公元3世纪前期是东汉末期,排除B项;公元3世纪前期还是战国末期,天下还未统一,排除D项。 14.下列关于秦朝中央官职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②丞相负责监察百官
③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 ④汉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是指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执掌奏章、下达诏令、负责监察。三公九卿设置的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所以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本题答案选B项,排除ACD三项。
15.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
A. 皇位世袭 B. 君权神授 C. 皇权至上 D. 皇帝独尊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体现的是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和皇位世袭无关,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皇帝独尊指的是皇权的独特性,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故D项错误。
16.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 集体统治到个体统治的转变 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王是天下的“共主”,但各个诸侯国有较大的自主权,权力世袭,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征。秦汉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全部由皇帝任免,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皇帝成为天下的“独主”,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所以这一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诸侯和天子共治;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不是从分裂到统一的变化;D选项错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仅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对这一变化最准确的描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代表中央行使地方行政权力 C. 郡县长官与皇帝形成了臣君隶属关系 D. 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下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直接对中央负责,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排除。B项,郡县并非中央的地方派出机构,并不能代表中央权力,排除。C项,郡县长官与皇帝的君臣隶属关系并不能说明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
18.秦朝推行郡县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
县为单位。的,这就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据此可知,郡县制的设立
A.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B.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C.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说明秦朝利用郡县制实现了对于地方的控制,B正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加强君主专制,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控制,并不是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郡县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错误。 19.下列各图中能反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A.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铜权是秦统一全国后推行货币、度量、文字等制度的物证;秦统一后,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簋是礼器;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综上分析可知,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此三项均需排除。 20.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 有利于秦朝的强大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B. 有利于国家统一
C. 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D.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答案】C
【解析】“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中国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