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模块教案汇总 下载本文

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仁义不施”,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好了铺垫。 (二)指出没有通假字的一组( )

A.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倔起阡陌之中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D.追亡逐北答案:D (三)指出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例: 因利乘便( )

A.蒙故业,因遗册策B.因河为池

C.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D.相如因持璧却立答案:C 2.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 A.秦人开关延敌B.余人各延至其家

C.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D.延颈而鸣,舒翼而舞答案:C 五、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拓展练习

以“从历史看天下兴亡”为主题写一篇自己的心得体会。(可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史记》、《阿房宫赋》、《季氏将伐颛臾》、《谏太宗十思疏》等文章,从中寻找观点并融入自己的分析) 附: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5.威振四海(“振”通“震”)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过秦(过:指责过失)(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作帝王)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 2.名词作状语

(1)席卷天下 (席:像卷席子那样)(2)包举宇内(包:像打包袱那样) (3)囊括四海 (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

(4)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 (5)赢粮而景从 (景:像影子那样)(6)南取汉中(南:向南) 3.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见) (3)亡诸侯(亡:使??亡)(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5.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 6.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 7.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三)一词多义

1.因(1)因遗策(沿袭)(2)因利乘便(趁着)(3)因河为池(就着)

2.制(1)制其兵(统帅)(2)制其弊(制服)(3)增其旧制(制度,规模) 3.致(1)致万乘之势(导致)(2)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纳,招引)

4.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

5.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3)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送给)

6.度(1)内立法度(规章制度)(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计算)(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ó,揣度)

7.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四)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2.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3.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4.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省略句:

(1)(孝公)内立法度

(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4)以(之)愚黔首 3.被动句: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8

《鸿门宴》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主要情节,体会文章“三起三落”的情节艺术。 3.了解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刻画艺术。

4.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探究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意识,提升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习《史记》高超的情节艺术和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三起三落”安排情节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2.小组探究 教学准备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与相关资料,疏通课文,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搜索资料,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及对他的评价。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出示课件)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理解。

提示:第一首: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空有拔山的气力啊,空有盖世的豪气!时运不济呵,骏马再也难奔驰!骏马难奔呵,不可期!虞姬虞姬呵,我当如何安排你!

自命不凡的天才人物项羽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造成的,并非

19

他的过错。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而他已走投无路,只有对跟随在身边的虞姬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第二首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进行课上交流。其他同学做补充。教师做最后补充,并提示重点。(展示课件)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简介

课件显示: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听范读,正音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一)生字: 飨(xiǎnɡ) 卮(zhī) 俎(zǔ) 玦(jué) 瞋(chēn) 杓(sháo) 戮(lù) 鲰(zōu) 跽(jì) 彘(zhì) 啖(dàn) 眦(zì)

(二)异读字: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阳间行(jiàn) (三)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4.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6.置之坐上(“坐”通“座”)

五、学生快速通读全文,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一)抽取《鸿门宴》连环画多幅,打乱顺序,请学生根据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衣着服饰判断人物身份,然后结合课文阅读与理解重新排序。

(二)请三位同学分片断讲述鸿门宴的故事经过,然后请其他同学指出讲述是否有误,把错误之处纠正过来,把遗漏的重要情节补充出来。 (三)小组讨论: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各个情节 。 明确(多媒体显示)

(开端) 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