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财富效应研究 下载本文

市公司宣告发行可转债对市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比增发股票的负面影响要小。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研究企业发行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所产生的影响,首先要研究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公告与上市公司股东财富价值之间的关系,即发债这一举动对投资者产生的影响,而投资者将这一消息看成利好还是利空则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的数据上。因此,本文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研究企业的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上,通过对我国已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20家上市公司的统计性研究来分析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公告效应。

本文的研究思路表述如下: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概念及特点,指出分离交易可转债在理论上是一种能够使投、融资双方获得共赢的创新产品;然后树立了分离交易可转债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接下来,对企业债券融资理论和企业发行可转债的财富效应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最后以我国已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1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在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公告日的财富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是,我国资本市场对企业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市场反应是积极的。

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所谓事件研究法是对上市公司财富效应分析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最初是用于对会计盈余报告的市场有效性进行的经验证明以及对股票分割的市场反应所做的研究开始。事件研究法以影响股票市场某类股票价格的某一特殊事件为中心,通过研究事件的发生是否影响了时序性数据来检验市场对事件的反应。

本文先对20家上市公司进行统计性研究,再以19家公司正式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公告的当天为临界点,向前向后各15天为研究股价超额变化的窗口,即19家公司均已(-15,15)为共同的事件窗口。同时,我们还分析了(-7,7),(-5,5),(-1,1)这三个事件窗口,其中0是公告日,-1为公告前一日,+1为公告后一日,最感兴趣的窗口就是0。然后试图通过观察四个事件窗口公司股票的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来判断市场对于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这一信息的反应。

4 本文的难点、创新与不足

4.1 本文的难点

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在新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分离交易可转债作为一种新的融资产品,至今发展已有三年,它的设计与普通可转债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人们来讲,还相对比较陌生。因此,

21

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研究我国企业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公告效应和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就需要笔者在广泛地搜集大量相关材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以达到研究结论真实、准确。

4.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本文在研究我国企业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产生财富效应时,广泛地搜集了大量相关材料和数据,数据样本从2006年5月7日,《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开始至今我国市场证监会通过预案并正式刊登过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公告的沪深两市20家上市公司。为了研究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这一信息与发行公司的股票价格反应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以达到研究结论真实、准确。尽管可转债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年的成长历史,但分离交易可转债是我国资本市场上新的融资产品与普通可转债有着很大不同。而现今我国对于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研究大多是立足于对其特点的介绍、对其市场价值以及投资风险的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合企业具体情况,从而总结出市场主体对企业发布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公告会作出怎样的决策,即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会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我国资本市场上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由于条件的限制,笔者并不能十分全面的搜集到所研究企业的所有资料,对影响研究效果的其他事件的了解会有所欠缺,因此得出的结论难免会出现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另外,因学识所限,理论整合性可能不高,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和错误。

5 本文结构框架

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财富效应研究

1 导言 1.1 写作目的 1.2 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预期结果和意义 2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概述 2.1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概念 2.2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特点 3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展历程

4 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财富效应 4.1 文献回顾

4.1.1 有关公司债券发行效应的经典理论模型

22

4.1.2 国外关于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的研究 4.1.3 我国关于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的研究 4.2 数据及其方法选择 4.3 分析结果及其检验 4.3.1 统计性描述 4.3.2 发行公告的财富效应 5 结论

23

参考文献:

[1]克雷沙·帕里普,维克多·伯纳德,保罗·希利.经营透视:企业分析与评价[M].(1).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1998:15-33

[2]约翰·Y·埃贝尔,安德鲁·W·罗,艾·克雷格·麦金雷.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M].(1-1).上海:上海财经大

学出版社.2003:119-134

[3]Kang J.K. and Stulz R.M..How Different is Japanese Corporate Finance?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New Security Issue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6(9):109-139 [4]罗毅,王国盛,张宗成.中国市场可转债宣告效应的实证研究[J/OL].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hdjjgl200601036

[5]王慧煜,夏新平.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

版).2004(2):106-109

[6]李关峥.分离型可转债有利可图[J].大众理财顾问.2006(11):20-21 [7]徐皓,梁东,万伟.国内分离交易可转债市场简析[J].金融研究.2007(1):17

[8]詹姆斯C.范霍恩.财务管理与政策教程[M].宋逢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03 [9]刘成彦.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公告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4):99-108

[10]B l ack ,F and M.Scholes,\

conomy8 1,1973:637-659

[11]K a ng ,J.K-,Y C .Kim,K .J.Park,R .Stulz,\Dolar-Denominated Convertible and Wan-ant Bond Issues\nalysis,vo 1.30,1995:257-270

[12]Abhyankar A. and Dunning Alison.Wealth Effects of Convertible Bond and Convertible

PreferenceShare Issue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UK Market[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1996(23):1043-1065

[13]张洁.分离交易可转债: 上市公司新机遇[J].财富运筹.2006(7):75-76

[14]Abhyankar ,A1 ,Dunning .?Wealth effects of convertible bond and convertible preference share

issues : An empirical anal2ysis of the UKmarket?1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 1999 :1043 - 10651

[15]陈华美,胡庆平.分离式可转换债券浅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7):94-96

[16]牟晖,韩立岩,谢朵,陈之安.中国资本市场融资顺序新证: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研究[J].管理世

界.2006(4):19-27

[17]刘力,王汀汀,王震.中国A股上市公司增发公告的负价格效应及其二元股权结构解释[J].金融

研究.2003(8):60-71

[18]黄奕.我国债性回归中的可转债市场[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6):68-69

[19]刘娥平.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7):45-56 [20]杨如彦,孟辉,徐峰.可转债的信号发送功能:中国市场的例子[J].经济学(季刊)2006(1):207-226

24

致谢

为期四年的会计专业的学习落下帷幕,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让我又学到了许多知识,通过对会计的学习,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对周围环境的洞察力,令我受益匪浅。

在论文完成之际,向我的指导老师——赵惠萍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赵老师给予我的亲切关怀和悉心帮助。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赵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我遇到过很多的问题,老师都很耐心的给我一一解答,在做论文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赵老师不厌其烦,多次对我的论文进行审阅,大到论文框架,小到语句格式,都给予了指正。赵老师热情的为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她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令我终生受益,也使我拓宽了论文的写作思路,完满地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

感谢商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和答辩指导。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此外,感谢之前学者的苦心研究,给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中难免出现不足之处,恳请老师、同学们指正,我会虚心接受。

此毕业论文在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完成。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