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 图文 下载本文

突出常德市的区域经济特色和资源环境特色,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将常德市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化繁荣、具备发达的产业体系、开放格局以及浓郁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32条市域生态功能区划

市域划分为山地自然生态保护建设区、城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区、生态产业环境综合整治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区、水体生态环境保护区、城市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区、城市旅游度假景观建设区八个生态功能区。市域生态功能区划详见附表7。

第33条矿产资源保护利用策略

促进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矿山企业规模调整、矿产品结构调整和矿山采矿技术结构调整;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规划石门县、澧县和临澧县三县交界地区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地区,市域共划分出鼓励开采区14处,限制开采区6处,禁止开采区15处。

第34条土地资源保障的措施与对策

规划期内,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市域水域湿地面积不应再减少,林地面积需增加,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均要有较大增长;在严格控制城市和工矿新增用地的基础上,建设用地可适度增加。具体措施为:认真落实保护耕地政策;统筹生态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建设用地。 第35条水资源保护利用策略

珍惜现有优良的水资源环境,树立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良好意识,在市域范围内,恢复水系生态功能,建立水系自循环体系,增强水体自净和流量调节能力。

综合统筹流域水资源利用。各级城市应根据本地的用水习惯和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生活及工业用水指标和用水计划,保障城市用水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则需继续扩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覆盖范围,依靠塘坝水库等设施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逐步解决农业灌溉工程性缺水的问题。

对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的排放提出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制定相关的法规及制度,切实保护区域内各类水体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36条水资源保障措施

1、考虑到目前沅江沿岸各城镇所用水源均来自沅江水系,澧水沿岸各城镇所用水源均来自澧水水系,应对沅江和澧水以及两条河流的上游支流予以重点保护,按照《湖南省水功能区划》(2005)中的有关规定划分水功能分区,并严格执行相关分区的保护要求,切实保证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同时加强对沅江以及上游地区包括桃源等县市排污的管理和控制,严格控制污染源,确保沅江水系常德段的水质。

2、结合常德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用水量的增长情况,合理安排水利工程,以改善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状况,保证不同用户的供水安全。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河流的其他功能。 3、除合理利用境外水资源外,还应重视本地水资源和再生水的开发利用,实现多水源供水,以构筑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4、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的支撑能力。

第37条能源节约、利用措施

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的调整和改造;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电力等优质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把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密切结合,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秸杆制气等再生型、清洁性能源。 9. 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第38条市域教育设施发展规划

贯彻常德市科教兴市战略,常德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努力扩大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乡镇和农村地区普及高中及义务教育,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到2030年,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设施先进、管理有效、机制灵活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促进常德市的经济发展。

第39条市域科技设施发展规划

常德市区应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的优势,建立服务全市并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科技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发展成为全市的研发中心。

津市、澧县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应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科技开发推广机构,借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在广大乡镇及农村的推广和服务。

汉寿、安乡等特色农业地区应加强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普及工作,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农村技术服务站。

第40条市域卫生设施发展规划

构建与常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常德市区及各区县(市)综合医院应针对各种新型疾病及时完善设施配备;乡镇卫生院具备基本的医疗设施,满足人民的日常就诊需要;尤其应加大对西部山区落后地区的医疗资源配备。 第41条市域文化设施发展规划

常德中心城区以现有文化设施的充实提高为重点;东部平原地区在原有基础上推进文化设施向网络化发展,提高设施档次和服务水平;西部山地区加强中心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各乡镇都应设置一定规模的文化站和影剧院。 第42条市域体育设施发展规划

在全市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推进体育社会化。常德东部平原地区加大体育场馆建设,洞庭湖区结合水资源优势适度发展水上体育设施建设;西部山地区利用自然景观优势建设室外健身公园。 10.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43条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至 2030年,实行交通对外拓展战略,对内网络衔接战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加强区域交通协作和一体化,共享区域交通设施资源,借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契机,加大城市的对外交通联系,发挥其“二传手”的作用,扩大其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促进常德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以综合运输通道为主轴,综合运输网络为依托,加强多方式联运和集约化运输,把常德市建成湘西北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 第44条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1、区域交通发展目标:立足常德,实现对外交通设施对接,通过国家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立与我国三大经济区快速联系走廊。继续加强与长株潭、张家界、岳阳、怀化、湖北(沙市、武汉等方向)的交通联系,打通与西部成渝经济圈的交通通道,带动地区旅游发展。

加强与省内“3+5”城市群重大交通设施布局的协调,实现与“3+5”城市群和周边城市1.5小时交通圈的目标。

2、市域交通发展目标:构建市域综合运输网络,强化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促进“一主、一副、两带、四轴”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建立与常德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调整相协调;以及设施完善、衔接顺畅、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中心城区至市域所有县市、主要乡镇1小时到达的目标。 第45条公路系统发展目标

以城区为中心,形成6条对外放射高速通道,与省内各市、州及邻近省市以高速公路直达,形成4小时交通圈,与我国三大经济区实现快速对接;至各区、县(市)形成半小时交通圈;通过干线公路网络,至周边重要乡镇形成1小时交通圈。大力建设农村等级公路网,为新农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加强市域客货枢纽和信息建设,使常德市发展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公路为干线,县乡道为经络,等级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运输系统。

第46条公路线网布局结构

1、形成“一环六射”和东部、北部环线高速公路网络。一环:城区外围形成高速公路环。六射:常德至岳阳、常德至邵阳、常德至荆州、常德至吉首、常德至张家界和常德至长沙6个方向的高速公路。东部、北部环线:汉寿太子庙、津澧市、石门和慈利连线高速公路(西连至张家界高速公路,东接至岳阳和长常高速公路)。

2、形成“一环十二射”干线公路网。一环:由S205、市域中部地区东西联络线、西部S306、S227和南部经过花岩溪的东西联络线组成。十二射:沿一环对市域辐射的12个方向。 第47条公路系统规划

1、在市域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主要地区,利用现有公路和新增规划公路,形成高速公路联络线和20个出入口。

2、增强与公路干线盲点区域及重要港口枢纽的干线公路联系,加强南北中心区域的干线衔接。

3、提高通往景区公路设施水平,为旅游景点提供保障服务。规划增加桃花源景区、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黄山头森林公园等景区联系公路,提高至壶瓶山自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路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