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 下载本文

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

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核心工作。教学设计的水准,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益。2012年度本刊特约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主持“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组织系列文章,分别论述中学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要领,并结合具体样例展现教学设计的过程。希望对语文教学的改善,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这三条路径,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和发展,所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1]。然而,由于文本体式的多样,阅读类型的不同,以及与语文学习的诸种领域的关联,基本路径未必能包纳阅读教学的所有状况,因此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教学加以观照。这些观照,或者是对基本路径的细致化,或者指示出别样的路径。 一、文学鉴赏教学的路径

从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看,“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引(引起)学生欣赏,带(带领)学生欣赏,教(教练)学生欣赏。“引学生欣赏”,可能是文学鉴赏教学所独有的,而且也不限于课文教学;“带学生欣赏”,与“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不同;“教学生欣赏”,就是“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

(一)引(引起)学生欣赏

李广田曾这样定义“文学欣赏”:“喜欢读并且读了以后觉得喜

欢”[2]。然而,要喜欢去读,前提是要愿意去读。教科书中的课文,推荐的课外读物,有些是优秀作品,是经典,但学生或许不喜欢、不愿读,或许浅尝辄止,味同嚼蜡,不觉其好,甚至心生厌恶。事实上,越是经典作品,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经验越远,学生或许越不会主动去阅读,也越不能自然就喜欢。中学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鲁迅的一些作品。于是就要语文教师想办法,让学生感觉到作品的好,从而愿意与好作品亲近。

“引学生欣赏”,语文教师似乎是站在作品后面,他的任务是“引起”,用种种办法,招引学生自愿地“走近文本”、“走近经典”。

这种种办法,归根结底是迂回的办法。用学生愿意的、喜欢的方式,让他们进入作品,尽管这些方式似乎是“非文学”的。或者这样说,学生进入作品时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不是这一作品通常的阅读方法。然而,在进入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一些文学阅读的经验,或多或少也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有老师布置学生做“小课题研究”,研究该岛的气候、地貌、动物、植物、食物等。学生们很有兴趣,他们借助网络等资源来验证小说中的相关描述,结果很有意思,有不少同学感叹:作家真是厉害,小说中所写的,与这座岛的真实情况竟然一一吻合!换句话说,他们对小说家的文学创作,对文学作品的虚构,获得了真切的理解。

看一个《天山景物记》的课例:

教师布置了一个奇妙的教学氛围,师生按照课文描绘的游踪,去游

览天山奇丽的景物;教师设计了一个奇妙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片段撰写对联,大家在一起进行一番“文人旅游”。于是,生动活泼的场景出现了,同学们吟联评对,热闹得很。

一课上完,同学们吟出了好多副对联。且不说场面之热烈,群情之激动,仅从对联的提炼看,就可以想象同学们是如何深深地进入课文,咀嚼课文语言和领略课文意境的。 (二)带(带领)学生欣赏

“带学生欣赏”的“带”,准确的含义,应该在“带领”和“代替”之间。语文教师似乎站在学生与作品的中间,学生们则透过教师的眼睛来看作品:原来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教师的眼睛,或许也看到了;原来他们感受不到的东西,受教师的感染,或许也有感受了;在“也看到”、“也有感受”的同时,他们或许也多多少少能领悟一些阅读方法、文学鉴赏的方法。

“引学生欣赏”,适用于学生难以进入的作品。“带学生欣赏”,主要适用于这样一种情况,作品学生能读,但却难以看出它的好处来。 “带学生鉴赏”,也有种种办法。其中之一是范读。看一个课例: 有位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开始范读,入情入景,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反复朗读了几遍课文。教师问学生,还需要讲吗?学生齐答:我们懂了,不需要讲了。 我国传统的评点,其作用往往也是“带读者欣赏”。这从以下例子可以看出:

①《国风》云:“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为贵也。(张载)

②在“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里”一句下,金圣叹批道:“……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如虎未归洞,钻入洞内,虎在洞外,赶出洞来,都是武松不肯做之事。”

③鲁迅《祝福》“我”与“四叔”见面时的一段:“……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汪曾祺评道:“?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是不投机的了。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儿,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

从点评到讲解,只有一步之遥。“带学生欣赏”,极端的情况,是“代学生欣赏”。在作品明显高于学生的语文经验,语文教师又确有真知灼见的情况下,讲解甚至“一讲到底”,有时也能起到好的效果。比如黄玉峰老师执教的《世间最美的坟墓》[3],就几乎一讲到底。

“带学生欣赏”,与其说是学生在阅读、在欣赏,不如说是教师在阅读、在欣赏。因此容易出现“带”不动学生,而演变为语文教师自顾自讲,“代替”了学生阅读的情况。[4] (三)教(教练)学生欣赏

“教学生欣赏”,语文教师似乎站在学生的边上,像教练一样,指点学生应该看作品的这个地方,应该这样看,应该看出这些东西来。 “教学生欣赏”,即“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基本路径。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