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精品 下载本文

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主导作用 D、起基础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 ) A、主体 B、客体 C、媒体 D、手段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的职业特点。 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3、简述师生关系。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主体,能动性。主体

2、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专门,专业

4、授受,民主平等,相互促进 5、师生关系 6、人格特征 二、选择题 1-3:AAB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

答:(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二)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简述师生关系。

答:(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6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六章 课程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____。

5、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___、____、____。

7、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

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____、____和____。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

11、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用的。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4、教材 5、学校课程 6、基础型课程 三、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犁课程 D、发展型课程

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 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社会、知识和儿童 5、选修课或特色课 6、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7、教材

8、课程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9、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10、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1、交互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