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题研究题目 下载本文

到, 帮助弱势群体, 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保证。

二、 课堂辩论 明理升华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 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 深化明理, 而开展课堂辩论, 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 , 吸引了无数观众。 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 唇枪舌剑, 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 超凡的口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在辩论中深化明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 理不争不透” 。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 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例如教学《我是独生女(子) 》 一课时, 我在黑板上列举了周围人对独生女(子) 的评价: 自私、吃不了苦、 不合群、 缺少独立性, 你同意吗? 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 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 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 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 在对抗辩论中, 使学生得到启发, 明白了要发扬身上的优点, 改正缺点,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一样。

三、 课外实践 知行合一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 课外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 校内训练, 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 组织学生主动地、 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 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望子成龙” 、 “望女成凤” 。 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 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 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 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 应该的, 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 我行我素的行

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在教学《我是共和国公民》 一课时, 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 也明白自己的义务。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讲到“爱是付出, 也是收获” 时, 为了让学生感悟, 也设计了体验: 你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时, 你做了什么? 你是怎么想的? 你帮助了别人时, 别人做了什么? 你是怎么想的? 通过回忆反思, 学生体验到, 帮助了别人, 会得到别人的友情和尊重, 自己也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与快乐, 从而自然得出“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 的结论。 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 学、 教合一” 。 他说: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 。 思想品德课的实践, 就是“做中学” 的一种体现, 促进儿童由“知” 向“行” 的转化, 从而知行统一。 在行动上下功夫, 但\良好的行动\是在\良好的思想意识\上产生的,只有有了一个良好的\思想意识\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行动。 在前面思想基础的奠定下, 此时, 学生的思想意识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基本的框架,现在就是要怎样把这个意识概念拿出来, 用于实际之中, 这时我先是让学生查查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 哪些做得好, 继续发扬, 哪些做得不够, 立即改正。 今后又打算怎么去做, 接着老师举出一些例子, 让大家说说, 你遇到这些事会怎么办, 如: 见邻居家小宝跌倒了, 你连忙过去扶他, 可小宝哭着不肯起来, 小宝妈妈跑出来一看, 说你怎么欺负小宝呢? \让学生 讨论发言。 这样使学生的思想、 行动都更进一步, 从而很好的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目的, 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而育人的目的。

四、 换位体验 形成品质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 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 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例如在《我来做市长》 一课中, 有一组

名为“市长在忙啥? ” 的故事。 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市长的职责范围, 能处理哪些事情? “清扫积雪” 、 “夜间噪音” “疏通下水道” 这些琐事也要惊动市长吗? 让他们进一步理解作为公民的义务和将来承担的责任。 再如《特别难题》 一课中, 有这样一个故事: 王辉的父母离婚后, 王辉由爸爸抚养。 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 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 教学时, 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 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 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 同学们将心比心, 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 别人不同情, 反而嘲笑、戏弄, 就使他更难过了 。 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 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 这样的换位体验, 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共享阳光” 一课中, 小男孩帮助因退潮而搁浅的小鱼, 中年男子劝阻。设问: 如果你是小鱼, 你想对小男孩说什么? 想对中年男子说什么? 这个案例, 需用到情感体验和反思性体验, 要求学生换位思考, 来体验小鱼的情感, 同时也反思自己是否也像那个中年人一样冷漠? 从而认识到个人的 能力虽然有限, 但责任是无限的, 而且, 只要每个人都奉献出自 己的哪怕是最微薄的力量, 也能让许多人重扬生活的风帆, 这个世界也会因你而更精彩, 从而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 的价值观。 运用体验教学法,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能让学生学会“以己度人” 的处世原则, 改变思品教学“一言堂” 、 死气沉沉的现象,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 并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认识, 再外化为自己的行动, 何乐而不为呢?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 灵活的、直观的、 开放的学习形式, 给学生大量动脑、 动手、 动口的机会, 让课堂活

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 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在探索德育目 标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课题研究方案

一、 课题的提出

为了更好发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 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近年来, 我校坚持德育为首, 把育人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不断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 为了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的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以课堂素质化为主阵地, 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分解训练、 小学思品课的情景教学为契机, 从而探索小学德育目标,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因此, 我们提出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旨在培养小学生如何做人, 为跨世纪培养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课题的理论依据

叶圣陶认为, 现代社会所要求学校的, 必须是以各种知识为基础, 重于真实的人生观上的教育, 更是怎样做人的教育。 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社会的合格成员、 做国家合格的公民。 ”本课题依据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分阶段搞好德育实施要点, 从小学生的认知到行为, 通过学校、 社会、 家庭三结合教育, 从不自觉到自觉, 促使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有利于形成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整体素质, 有利于他们适应今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情景教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提高他们的理解、 判断、 分析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符合心理学中的认识发展规律, 运用情景教学法正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