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题研究题目
一、 课题名称: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 二、 课题研究时间
三、 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学过程开放型” , 是指教学指导思想打破“闭合式” 教学的怪圈, 冲破课堂的约束, 冲破师资的限制, 打破课程局限, 参与社会实践, 做到各科相互渗透, 形成学校、 家庭、 社会全方位育人网络。
四、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对传统教学的反思:
1 、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的闭合化。 课堂教学方法仍存在说教化、 简单化、 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 课堂教学内容依然存在唯书至于上, 照本宣科的现象。 这种脱离学生实际、 脱离社会实际的道德灌输, 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甚至致使学生长期违背良知, 在课堂上说着假话、 套话、 大话 ,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大大降低了 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思品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开放化, 有利于把握时代的脉搏, 切合学生思想品德实际。
2 、 小学思想品德课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闭合化。 长期以来, 学校是思品课唯一的上课场所, 语文老师是思品课唯一的组织者、 引导者、 授予者。 地点与师资的局限, 使思品课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 致使有些学生在校一套, 在家是另一种表现。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整合, 更能促使学生自觉历练道德规范,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 、 小学思想品德课评价的闭合化。 历来小学思品课的评价者无非是班主任和学生,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难以评价全面。 评价要打破简单化, 实现主体互动化、 过程动态化、 内容多元化, 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手段。
五、 研究目标 (一) 研究主要目标
以课程、 教材、 教法和师资建设为整体改革和研究实验的主导课题。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全体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 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同时促进思想品德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思想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二) 项目目标和阶段目 标
1 、 制订实施方案。 学习理论、 制率实施方案。 2 、 探索实验。
(1) 吸收低年级新教材〈品德与生活〉 的优点, 用新课标理念研究高年级教材,试着把思品课与社会实践课、 中队活动、 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结合。 打破思品课内容的闭合。
(2) 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探索体现思想教育特点, 优化教学过程, 强化教学功效的教改实践方案。 进行体现教学改革思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配套图片、 声像资料的设计。
(3 ) 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的研究。 3 、 总结成果。 探索实验、 总结成果。 4、 课题总结。 成果评论、 课题总结。 四、 研究的基本内容 1 、 关注教学观念的转变 (1) 整合教学与学科课程。
(2) 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3) 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4) 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2 、 关注教学资源的变革 观点: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途径: 第一, 社会调查。 跟
踪和预测社会要求应具备的认知、 技能与素质。 第二, 反思学生能获益的各种资源状态, 包括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第三, 拓宽校内外教学资源渠道和分享渠道。
3 、 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 向现代学习方式靠拢: 主动性--表现为: “我要学”; 独立性--表现为: “我能学”; 个别性--表现为: “我会学” ; 体验性--表现为: “我爱学”; 问题性--表现为: “我有发现”。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 而且涉及学习习惯、 学习意识、 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 强调发现学习、 探究学习、 研究学习。
4、 关注思品课堂教学活动化 增强实践活动, 强调在\活动\中学, 在\活动\中用, 是促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针对性、 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地去创设各种有效的活动, 要从\活动\的目 标、 内容、 环节、 组织各方面来优化整合,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参与。
5、 关注教学艺术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
6、 关注教学评价 关注发展性评价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过程。 五、 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 论文、 汇报课。
小学思品课小课题研究----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中
的应用
作者: 梁国海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在辩论中深化明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去设计、 去模拟、 去探问、 去重现案例,通过体验, 进行换位思考, 将外在情境、 情感、 观点等, 通过甄别、 遴选,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从而支配自己的行动。 要发挥思品课教学的道德驯化功能, 体验式教学法是必不可少的。 使用体验式教学法, 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 观点得到理解、 问题得到解决、 参与得到支
持, 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体验, 通过换位思考, 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价值的重组, 从而形成学生的善心、 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记忆、 理解、 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体验, 按内容分, 可分为情感体验、 情境体验、 场景体验等; 按过程分, 可分为反思性体验、 访问式体验、 探究式体验、 实践式体验、 阅读观 赏式体验等。 我在思品课教学中, 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体验式教学的小课题研究与实践,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 情境扮演 心灵共鸣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呢? 在思想品德课中, 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 表象鲜明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 情节生动的课本剧, 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 唤起责任感。 例如《父母的难处》 一课, 有关农民工对孩子的愧对, 养家赚钱和陪伴、 教育孩子之间的矛盾。 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 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让学生演了后评, 评了 再演。 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 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 差距, 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在讲授“弱势群体” 时, 我设置了个游戏: 1、 闭着眼睛走到黑板前,并闭着眼睛写一句话; 2、 用一只手系鞋带;
3、 不用说话和书写, 告诉同桌一句话。 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 气氛非常热烈。 这个案例, 需要用到情境体验和探究式体验、 实践式体验。 通过体验, 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的艰难、 孤独、 恐惧以及渴望帮助等心理, 从而让同学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