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课外文言文修正版 下载本文

哀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1、选择题:找出与原文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10分)

(1) 与“何不去之”中“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5分) .

A.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____B.今日存明日去_ C.去死肌,杀三虫________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与“益怠”中“益” 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5分) .

A.以思,无益,不如学也_____B.香远益清_ C.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D.益习其声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10分)

A.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除了溺水而死的这个人。 B.溺水之人带了太多的钱财导致他游不动。

C.这个人不回答岸上同伴,只是摇头,是因为他游得实在太累了。 D.“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表明带得货物越重,淹死的可能性越大

4、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

1

按图索骥

伯乐所著《相马经》,有?隆颡跌目,蹄如累麴? ⑴之语,其子执之以求马,经年无有似者。 .

归以告父,更令求之。

出不久而反,谓父曰:?得一马略与同,而不能具察。? 伯乐曰:?何也??

对曰:?其隆颅跌目,但蹄不如累麴尔!? 遂见之,乃一大蛤蟆。

⑵伯乐笑曰:?此马好跳踯,不堪御也。? .

子亦笑,不复求焉。

【注释】⑴隆颡(sǎng):高高的额头。 跌目:眼睛鼓起。 累麴(qū):叠起来的酒药饼子。 ⑵跳踯:上下跳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其子执之以求马( ) ?此马好跳踯(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归以告父。 .

3、下列成语可作为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

A、出尔反尔 B、求之不得 C、按图索骥 D、无迹可寻

4、对文中伯乐之子的表现,有人认为这个孩子很愚笨,有人认为很聪明。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

2

曹冲①救库吏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②,犹惧不免③。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④。”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⑤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⑥柱乎?”一无所问。

【注释】①曹冲:曹操的儿子。文中“太祖”即指曹操。

②面缚首罪: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请罪。 ③免:免于祸 ④自归:自首。 ⑤谬:假装。 ⑥县:通“悬”。

1、“今单衣见啮”中“见”的解释是( )(2分) .

A.看见 B.见解 C.出现

D.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E.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2、对画线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A、我儿子的衣服在旁边被咬了,何必在意悬着的马鞍呢? B、我儿子衣服侧面尚且被咬了,何况马鞍是悬在梁柱的呢?

C、我儿子的衣服在侧面,和尚用牙咬了,何况马鞍是悬在梁柱的呢? D、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在梁柱的呢? 3、“库吏惧必死”是因为(2分) 4、短文表现了曹冲是一个的人。(3分)

3

楚人谓虎为老虫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①②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有声。

余问故,阍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 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 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 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

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 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不胜惊错 .

(2)鼠何名老虫 .

2. “余惊错欲走”是因为。(4分)

3.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用自己的话回答)

4

雏雀逐猫

窗外有枣林,雏雀习飞其下。

一日,猫蔽身林间,突出噬雀母。 其雏四五,噪而逐猫,每进益怒。

猫奋攫之,不胜,反奔入室。

雀母死,其雏绕室啁啾,飞入室者三。 越数日,犹望室而噪也。

【注释】①出,出击。 ②攫,抓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每进益怒 ( ) .(2)不胜,反奔入室( )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那些小麻雀绕着屋子哀愁地一直在叫,每天三次飞进屋里寻找猫。 B.那些小麻雀绕着屋子啁啾地叫个不停,多次飞进屋里去寻找那只猫。 C.它的小麻雀绕着房子啁啾地叫个不停,多次飞进屋里去寻找猫。 D.它的小麻雀绕着房子啁啾地一直在叫,每天三次飞进屋里去寻找猫。

3.雏雀的勇敢表现在、。(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4.文章描写雏雀的声音与动作,表现了雏雀对猫的,对母雀的。(2分)

5

楚庄王伐陈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

对曰:“城郭高,沟洫①深,蓄积多也。”

宁国②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

[注释] ①洫:护城河 ②宁国:楚国大臣。 ③ 罢:通“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 (1)楚庄王欲伐陈( ) (2)何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

3.使者认为“陈不可伐也”的理由是楚庄王伐陈 

4.宁国对“陈可取也”的分析和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请说说你的看法。

6

楚庄王欲伐越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 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人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楚庄王欲伐越()(2)政乱兵弱() ..

2.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智慧有问题就像我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事物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 B.我担心人的智慧像眼睛一样有病,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人却看不到他的睫毛。 C.我担心人的智慧就像他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事物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 D.我担心人的智慧就像他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人却看不到他的睫毛。

3.“庄王乃止”的行为可以用文中“”一句加以评价。(3分)

4.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目不见睫”,可用来讽刺那些的人。(3分)

7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0分)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0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40分) _________________ 。

8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 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译文: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对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9

【注释】 ①《淮南子》:又名“鸿烈”、“淮南鸿烈”,是一本寓言故事书。②不:同“否” 。③绐:﹙dài﹚哄骗。④嘿:同“默”。⑤赍:(jī)携带。

【译文】楚地有一人很贫穷,一天他读《淮南子》一书,看到“螳螂伺机捕蝉时找一片树叶遮挡住,能隐藏身形”的话,他就到树下仰起脸寻找螳螂捕蝉时能遮住身形的那片叶子,便采摘那片树叶。那片树叶落下来,与树下早已落下的树叶混在一起,就不能分辨出那一片了。于是他扫回好几斗树叶,拿着树叶遮住自己,一一问他的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开始时回答:“能看见”。时间长了,他的妻子便厌烦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他很高兴,便带着树叶到集市上去了,当面就拿人家的东西,官吏便捆绑起他去见官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说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致富。若要抱着不劳而获的心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物,虽然一时得逞,但终究会“隐形”不住的。

1、 写出下列各句子中“以”字含义。

?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2、翻译语句。 ?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对面取人物 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4、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5、“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10

楚威王闻庄周贤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千金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牲乎?养之数岁,衣以彩绣,以入太庙。 当是时,虽欲为孤豚①,岂可得乎? 子亟②去,无污我,

我宁曳尾于污渠之中而自快,不为有国者所羁③, 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

【注释】①孤豚:小猪 ②亟:通“急”,赶紧 ③有国者:掌握国家政权的人。羁:羁绊,束缚

1.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1) 使使..千金迎之( )( ) (2)子亟去.(

2.翻译句子(3分) 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3.庄周拒绝楚威王的根本原因是(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4.本文表现了庄周的思想意志,请选出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愿像牲口那样被宰杀而成为祭品。 B 不稀罕千金重利和卿相尊位。

C 保持个人节操,不与“有国者”同流合污。 D 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1

)) 盗不劫幸秀才酒

幸思顺,金陵老儒也。

皇祐中,沽①酒江州,人无贤愚,皆喜之。

②③

时劫江贼方炽,有一官人舣舟酒垆下,偶与思顺往来相善,..

思顺以酒十壶饷④之。

已而被劫于蕲、黄间,群盗饮此酒,惊曰:?此幸秀才酒邪?? 官人识其意,即绐曰:?仆与幸秀才亲旧。?

贼相顾叹曰:?吾俦何为劫幸老所亲哉!?敛所劫还之,且戒曰:?见幸慎⑤勿言。?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

①沽,卖。 ②炽,这里有“猖獗”之意。 ③舣(yǐ),停船靠岸。 ④饷,赠送。⑤慎,千万,无论如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 时劫江贼方炽( ) ? 偶与思顺往来相善( ) ..

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官人)就谎称:“我和幸秀才沾亲带故。”

B.(官人)就谎称:“仆人和幸秀才沾亲带故。” C.(官人)就坦白说:“我和幸秀才沾亲带故。” D.(官人)就坦白说:“仆人和幸秀才沾亲带故。”

3.官人被劫后群盗的言行证明了幸思顺的好人缘,也就是前文所写的“”。

4.请结合“偶与思顺往来相善,思顺以酒十壶饷之”这一情节简析为什么幸思顺会拥有如...

此好的人缘。(3分)

12

狄梁公

狄梁公①与娄师德②同为相。

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 对曰:?臣以文章直道③进身④,非碌碌因人成事。? 则天久之曰:?朕比⑤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因命左右取筐箧⑥,得十许通荐表⑦,以赐狄公。 狄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 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注释】①狄梁公,唐武则天时有名的大臣狄仁杰,字怀英。 ②娄师德,唐有名的大臣,为将相三十年。

③直道,品行端正。④进身,受任用。⑤比,过去,原来。 ⑥箧,小箱子。⑦通荐表,推荐的奏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 ( ) (2)则天不责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3.武则天召见狄梁公的目的是 ( )

A.狄梁公总是排斥娄师德 B.给狄梁公看娄师德的通荐表 C.告诉狄梁公自己对他非常了解

D.告诉狄梁公自己因娄师德推荐才重用他

4.从这件事看,娄师德、狄梁公、武则天三人的形象你最赞赏哪一个,为什么?

13

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

在岳父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②。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窥之。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③,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

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率(lǜ):标准。 ③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好饮酒 好: . (2)遽抚掌曰 遽: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窥之。 .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书佐酒”的意思是指边读书边喝酒。 B、从子安读书习惯中看出他读书的全神贯注。

C、从岳父“深以为疑”到“大笑”的变化中可看出他对苏子美饮酒的赞赏。 D、从苏子美两次为张良“满饮一大白”的举动中看出他对张良的赞美之情。

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的人。(2分)

14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 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

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其菘①,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

【注释】

①菘:白菜。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元琰遽退走 ( )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 ) 向所以退,畏其愧耻 ( ) 自是盗者大惭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3、文中的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赞同不赞同范元琰的做法?

15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练习】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 义:。 ③食不给 音:( )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翻译句子: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

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16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睢阳:地名。 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③俾:使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会术者病笃 ( ) (2)善炼水银为白金 ( ) .

2.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给术者之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B.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C.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D.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4.从上文中可看出范仲淹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17

飞将军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①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②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详③死,睨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胜而上胡儿马,因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④。 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

[注释] ①致:(押送)前往。②络:用绳子结成的网络。 ③详:通“佯”。④入塞:进入雁门关(汉朝管辖的边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单于素闻广贤 ( ) .(2)以故得脱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突出李广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B.突出李广英勇无比、胆识过人。 C.突出李广英勇善战、以一挡百。 D.突出李广足智多谋、韬略超人。

4.李广被称之为“飞将军”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说)(4分)

18

甘戊使于齐 甘戊使于齐,渡河。

船人曰:?河水狭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骐骥騄駬①足及千里,臵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注:①骐骥騄駬:指良马。 ②斤斧:刀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甘茂使于齐( ) . (2)说千乘之君( ) .

2、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如它们捕捉老鼠,还比不上小猫 B、假如它们捕捉老鼠,曾经比不过小猫 C、让它们捕捉老鼠,还比不上小猫 D、让它们捕捉老鼠,曾经比不过小猫

3、根据文章,甘茂到齐国去的任务是 (摘录文中语句回答)(2分)

4、甘茂的一番话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3分)

19

公卢谏赵简子伐齐 赵简子举兵而攻齐,令军中有敢谏者罪至死。 被甲士,名曰公卢,望见简子大笑。 简子曰:?子何笑?? 对曰:?臣有宿笑①。?

简子曰:?有以解之则可②,无以解之则死。?

对曰:?当桑③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反,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旷④也。?

简子日:?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也。?于是罢师而归。

【注释】①笑:笑话。 ②有以解之则可:如果能够解释清楚这个笑话就算了。 ③桑:采桑。 ④旷:荒废,也指失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赵简子举兵而攻齐( ) .

(2)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 )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2分)

A.他的妻子愤怒地离开了丈夫。 B.他的妻子愤怒地离开了女子。 C.他的妻子愤怒地去追赶丈夫。 D.他的妻子愤怒地去追赶女子。

3.文中公卢的“宿笑”具体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是

20

狗恶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 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 .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注释】①酤酒:卖酒。②迓(yà):迎接。③齕(h?):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为酒甚美 ( ) .(2)则酒何故不售(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3.宋人酤酒不售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这则因“狗恶”而“酒酸”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顾荣贻炙

21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①人有欲炙之色,因辍②己贻焉。同坐嗤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 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炙,烤肉。 ②辍,停下来。这里有让出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因辍己贻焉( ) (2)顾荣异之(

2.选择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3分) A 觉得送烤肉的人有想要烤肉的样子。 B 发现送烤肉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色。 C 看到送烤肉的人有想要烤肉的样子。 D 觉察送烤肉的人有想偷烤肉的神色。

3.“常有一人左右己”,句中的“一人”指 , 此人“左右”的原因是 。(3分)

4.从文中看顾荣是 的人。(2分)

光武帝刘秀

22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①,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②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

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③。

性勤于稼穑④,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

王莽天凤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注释】

①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②高祖:即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③隆准:高鼻梁④稼穑(sè):泛指农业生产 ⑤天凤:王莽?新?朝年号(公元14—19年)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而兄伯升好侠养士 ( ) (2)乃之长安 ( ) ..

2.翻译句子,注意加点的字(3分): 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

3.刘秀的哥哥“非笑(非议嘲笑)”刘秀的根本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上文从 、、等方面介绍了刘秀,让读者了解到他的皇族血统、不幸童年、性格爱好和学习成长经历。(3分)

郭 氏 之 墟

23

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①而问之。

或对曰:“郭氏之墟也。”

复(又)问:“郭氏曷为墟?”

曰:“善善②而恶(wù)恶焉。”

齐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是)所以为存(保存,生存),而反为墟,何也!”

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能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贼③已而不好,则仇(怨恨)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灭亡)得乎?”

【注释】

①墟(xū):荒地,此指荒废的城址。

②善善:尊重好人;前一个“善”作动词用,后一个“善”作名词用。 ③贼:轻视。

【译文】

从前,齐桓公外出,见到一个老的荒废的城址,便问这故废墟。有人回答说:“是郭氏的荒废的城址。”又问:“郭氏(的城址)为什么会变成荒废的城址?”回答说:“(那是因为他)尊重好人,憎恶坏人。”桓公说:“尊重好人,憎恶坏人。应该是存在下去的原因,却反而变成了废墟,为什么呢?”回答说:“尊重好人却不能任用(他们),憎恶坏人却又不能铲除(他们)。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却不被任用,就会怨恨他。那些坏人知道他轻视自己就不喜欢他们,就会仇恨他。与好人结怨与坏人结仇,想要不灭亡可能吗?

海瑞清廉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

24

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 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译文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乡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人。苏民怀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价吗? 【注释】

?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宦囊:做官的俸禄。?金:银子。 ?葛布一端:麻布两丈。?卒:死。?宦:做官。 ?惟:只有。?而已:罢了。

?王司寇凤洲:指王世祯。⑴家钱:指贪财 ⑵党:同伙的人,集团 【文化常识】

“户部”及其他。明、清时期,中央设六部。上文所说的“户部”是负责税收、钱粮及户籍的部门;又,上文所说“王司寇凤洲”即王凤洲,他是“刑事部”负责人,刑部主管司法、监狱等;“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及科举考试;“兵部”主管军事;“礼部”主管外交事务及祭典等;“工部”主管建筑、河道等。各部的负责人称尚书。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

25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

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 )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2分)

子何以知之? 译文:

3.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秦王将猎→ →韩生劝止 → →韩生释疑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3分)

A.遇事要勤学好问。 B.要善于见微知著。 C.要勤于观察思考。 D.遇事要集思广益。

汉世老人

26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

恶衣蔬食,侵晨①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焉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

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来。” 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②矣。

[注] ①侵晨:天刚亮;侵,临近。②内帑(tǎnɡ):国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比至于外( ) (2)寻复嘱云( )

2.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世老人为了守住自己的财产,连孩子都不要。 B.汉世老人虽然吝啬,但也经常帮助穷人。

C.汉世老人在交给乞丐钱时,因心疼不忍睁眼看。 D.汉世老人因为吝啬,最后活活被饿死。

3.文中有一语句告诉我们汉世老人也很勤劳,该语句是“ ”。

4.根据文意,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韩休为相

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始,嵩④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及与共事,休守正不阿,嵩渐恶之。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掺⑤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27

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峭直:严峻刚直。②干:求取。③允:与??相当。 ④嵩:即萧嵩,唐朝丞相、军事家。⑤掺shǎn: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及为相 及:(2)上掺临镜 临: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3、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

A.韩休做人严峻刚直,不求取个人荣利。 B.忠言逆耳利于行,以韩休为相天下必肥。 C.韩休为相参与国事,唐玄宗就睡得安。 D.为了国家安定,百姓富裕。

4、文中写“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的具体表现是 ① ;

② (请用自己语言回答)(4分)

何易于引舟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

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

28

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②,引舟上下。

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释】①益昌:县名。

②腰笏:腰里插着笏板。笏,笏板,古时大臣上朝时用来记录君王旨意的物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多从宾客歌酒( ) (2)引舟上下(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3.何易于没有“索民挽舟”的原因是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4.对何易于亲自引舟这一行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表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刻为百姓的精神。 B.他身先士卒,希望能对百姓起模范带头作用。 C.这是他为了讨好上司而故意做出的姿态。

D.他身为属令,无所事事,大材小用,未尽其责。

华歆王朗之优劣

华歆、王朗俱乘舟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9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①依附:投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俱乘舟避难( ) .

2.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宁愿因为危机而抛弃他吗? B.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在危急的时候抛弃他呢? C.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急着抛弃他呢?

D.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

3.王朗救与不救他人的理由很简单,救人是因为 ;而要抛弃被救之人是因为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4分)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认为华歆“优”在

孔子救火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①救火者。

30

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

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

哀公曰:?善。?

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

哀公曰:?善。?

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②之罪。? 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注释】①趣:同“促”,督促。 ②比降北:等同降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不及以赏()(2)请徒行罚() ..

2.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果)救火的人都要赏赐,那么不值得把国家赏给他们。 B.(如果)救火的人都要赏赐,那么国都不足够用来赏赐他们。 C.救火的人尽可能赏赐他们,然而不值得把国都赏赐给他们。 D.救火的人尽可能赏赐他们,然而国家不足够用来赏赐他们。

3.文中哀公两次说“善”,前者是同意;后者是同意。(4分) 4.这个故事警示当权者要(2分)

结绳而治

昆山归庄先生,狂士也。

家贫甚,扉破至不可合,椅败至不可坐,则俱以纬萧①缚之,遂书.

31

其匾曰“结绳而治”②。

又除夕尝署其门云:“一枪戳出穷鬼去,双钩搭进富神来。” 其不经多此类,众人呼为归痴云。 .

注释:①纬萧:用蒿草编成的绳子。

②结绳而治: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

国的空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则俱.以纬萧缚之( ) (2)众.人呼为归痴云(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有很多像这样的不合常情的作品。 B、他有很多像这样的不合常情的言行。 C、他有很多像这样的特别突出的作品。 D、他有很多像这样的特别突出的言行。

3、文中“”具体描写了归庄先生家贫的状况。

4、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表现归庄先生“狂”的两件事: (1); (2)。

苛政猛于虎

北之山戎氏,有妇人哭于路者,其哭甚哀, 孔子立舆①而问曰:?曷为哭哀至于此也。? 妇人对曰:?往年虎食我夫,今虎食我子,是以哀也。?孔子曰:?嘻,若是,则曷为不去也??

32

曰:?其政平,其吏不苛,吾以是不能去也。? 孔子顾子贡曰:?弟子记之,夫政之不平而吏苛,乃等于虎狼矣。?

注释:①舆,本来是指车厢,这里是指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则曷为不去也 .

(2)孔子顾子贡曰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曷为哭哀至于此也? 3.“夫政之不平而吏苛,乃等于虎狼矣”,可用《捕蛇者说》中的“”一句加以概括。(2分)

4.文中妇人的夫死于虎,子死于虎,但她仍留在山里生活的原因是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33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

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

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颇思蜀否?(很) B.宜泣而答(应当) C.会王复问(正巧) D.诚如尊命(假使) 2.比较以下三句,解释各句加点的“乃”字。

①人之无情,乃何至于是邪? ②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③何乃似郤正语邪?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句中加点的两个“为之”。 为之①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②感怆。

为之① 为之②

4.翻译“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一句。(2分)

5.写出文中除“乐不思蜀”之外的一个成语。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

34

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

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憾。

35

母戒之,曰:?与人为善,乃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 .(2)屋舍衣物殆尽( ) .

2.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别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本分,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B.对别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本钱,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C.为别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D.跟别人做好事,是作做人的基础,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3“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刘氏的“善举”具体表现在

(1)

(2)

4.刘儿“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公治园

鲁公治园,欲凿池, 父曰:?无地臵土。?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

36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豫不决,事又寝。

注释:①颠踬(diān zhì):跌倒、摔跤。②下房:仆人住的房子。③寝:息,止。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公善之( ) (2)下房不足( ) ..

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修路径直通向山,安放栏杆保护他们,又有什么担忧呢? B 修路让他们通过,设计栅栏护住山,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C 开辟一条小路来通行,设置栅栏来保护,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D 开辟一条通人的小路,建设护人的栅栏,又有什么担忧的呢?

3.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2分)

4.鲁公之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是相同的,即 (3分)

陆庐峰市砚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①。

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②,使门人③往,以一金④易归。

37

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 公曰:“前观砚有鸲鹆⑤眼,今何无之?”

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 公大惋惜。盖此砚佳于鸲鹆眼也。

注释:①待用:等待朝廷任用。②邸(dǐ):官办的旅店; ③门人:仆人;④一金:一两银子; ⑤鸲鹆(qú yù):俗称“八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既还邸 还( )

公讶其不类 类(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

3、陆庐峰为什么为被打磨光滑的砚而惋惜?(用原文回答)

4.从陆庐峰和仆人的分歧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

38

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 .(2)以子之长( ) .

2.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译文: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吕僧珍为官

吕僧珍为官,不私亲戚。其侄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①,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日:?吾 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自有常分②,岂可妄求,

③但当速返葱肆。? .

39

僧珍住市北,前有督邮廨④,乡人咸劝徙廨益其宅。僧珍怒日:?督邮,官廨也,臵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注释】①既至:指回故乡做官。②常分:正当职业。 ③肆:店铺。 ④督邮:官名。 廨:官府的房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乃弃业欲求州官( ) .

(2)但当速返葱肆(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乡人咸劝徙廨益其宅。

3.吕僧珍“不私亲戚”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4.从上文看,吕僧珍具有的美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马嘉

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 脔②,用火熏之,可致远。常潜渊③。

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

40

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

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⑦,悲!

【注释】①晬(zu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③脔:切成碎块的肉。 ⑨潜渊:潜进深水。④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⑤缒(zhuì);用绳子拴着东西从上往下送。⑥鬣(lia):鱼鳍。 ⑦罹烹醢(hǎi)之酷:遭到烹煮和制成肉酱的灾祸。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

(2)致不可脱(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两舟引张之,缒以铁,下垂水底。

3.马嘉鱼不能“悠然逝矣”,其原因具体表现在。(2分)

4.读了本文,你得到的启示是。(3分)

骂鸭

邑1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2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日:?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 .

41

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3。

异史氏4曰:?甚矣,攘5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 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

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

【注释】①邑:县城。②茸生:柔密丛生的样子。

⑧良已:果真痊愈了。④异史氏:作者自称。⑤攘:偷窃。

1.依次对文中四个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____

A.领会 终于 更加 实行 B.能够 去世 好处 实行 C.得到 终于 更加 做 D.发现 终于 好处 做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

3.翁从“不骂”到“骂”,是因为某“ ”。

4.《狼》也是异史氏作品,所以异史氏就是 (人名)。

5.异史氏特地设计了雅量的“邻翁”责骂偷窃者并使之病愈的情节,其实是喻示了的道理。

啮镞①法

隋末有昝君谟②善射。

闭目而射,应口而中,云志其目则中目,志其口则中口。 .有王灵智学射于谟,以为曲尽其妙,欲射杀谟,独擅其美。 .谟执一短刀,箭来辄截之。

42

惟有一矢,谟张口承之,遂啮其镝③,笑曰:?学射三年,未教汝啮镞法。?

【注释】①镞:箭头。②昝君谟:人名。③镝:箭头。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云志其目则中目 云:__________ .(2)“有王灵智学射于谟”的“于”可译为__________。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以为曲尽其妙

_________

3、昝君谟“善射”的表现是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4、昝君谟最后的“笑”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嘲讽王灵智忘恩负义的行为。 B.嘲笑王灵智没有学会啮镞法。

C.为自己没有把啮镞法教给王灵智而庆幸。 D.为自己有高超的技艺而高兴。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①将往见伊尹②,令彭氏之子御③。 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 汤曰:“将往见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④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

43

彼受赐矣!”

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⑤彭氏之子,不使御。

【注释】①汤:商朝建国君主。②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非汝所知也( ) (2)譬之良医善药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则吾必说而强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子不欲我见伊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从商汤去见伊尹的行动,可见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国君。(3分)

神童

饶州①自元丰②末,朱天锡以神童③得官,俚俗④争慕之。 小儿不问如何,粗⑤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⑥,以竹篮坐之木杪⑦,绝其视听。

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

44

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⑧,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⑨多也。

【注释】

①饶州:古代州名,今江西波阳一带。②元丰:宋刘神年号(1078-1085)。 ③神童:指应神童试。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 ④俚俗:世俗之人。⑤粗:大致。

⑥《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 ⑦木杪(miǎo):树梢。⑧神童:这里指聪明绝顶的儿童。⑨盖:大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朱天锡以神童得官 得: .

(2)“然儿非其质”中“质”的注解应选择的义项是: .A、抵押,人质B、本质,实体C、询问,对质D、质地,资质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3、纵观全文,文中有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 (1)(2) (用语文语句回答)

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诗画皆以人重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惇、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45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②章惇(dūn)、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都被《宋史》列入《奸臣传》。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永叔”,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指北宋的_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经典散文名篇_________。(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 ) (2)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章惇、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4.画线句属于_________论据,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B.作者认为章惇、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C.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D.本文标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就是本文的论点。

诗画皆以人重 王士祯①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②;章惇、京、 46

卞③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①王士祯: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③章惇、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与其他三句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弛 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 然 (1) C.杂 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钱不 直 直:________ (2) (2)后世见者必 宝之 宝:_____ 翻译下面句子。 (1)后人粪土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4) C.作者认为章惇、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 “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5) 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识字馈浆

艾子①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人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

有老父③倚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

47

馈汝浆。?

执子曰:?‘真’字也。?老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 艾子曰:?执也未达④,通也当往。? 通子见老父,父如前示之。

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 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明·陆灼《艾子后语》

【注释】①艾子: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战国时代的人物。 ②浆:解渴的薄酒。

③老父:老年的男子。 ④达:通达事理。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弟子通、执二人从焉( ) (2)使执子乞浆于田舍( ) ..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让执子再像刚才那样识“真”字,那么我将一口水也喝不到啊! B.假如执子再像刚才那样识“真”字,那么我将一口水也喝不到啊! C.让(通子)再像执子那样识“真”字,那么我将一口水也喝不到啊! D.假如(通子)再像执子那样识“真”字,那么我将一口水也喝不到啊!

3.请完成对这则寓言故事内容的概括。

如实念“真”字的执子连一勺水也讨不到,而。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揭示了认真有时在社会上行不通的现象,表达了内心的不满与无奈。 B.文中的“执”与“通”分别象征了“认真”与“变通”这两种人生态度。 C.本文揭示了在现实利益面前,做人不能认真,而应学会灵活变通的道理。 D.这个寓言故事看似荒唐,实则是对当时那个是非不分的黑暗现实的批判。

欧阳询观古碑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48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朝的欧阳询曾经出行,看到了一块古碑,是西晋的索靖所写的。于是他就停下马观看,很久后才离开。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立在碑前观看。等到疲惫了,才铺开大衣坐下来观察。接着就睡在旁边,三天后(几天后)才离开。

人物简介

欧阳询(557~641),唐朝初年著名的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他的碑刻真书《九成宫醴泉铭》广为流传,是初习书法者的范本。

字词解释

1.尝:曾经。 2.行:赶路。 3.书:写。 4.驻:停留。

5.良久:许久。 6.去:离开。 7.复:再。 8.反:通“返”,返回。 9.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10.及:等到。 11.乃:才。

12.布:摊开;铺开。(名词作动词) 13.裘:皮衣; 皮草 14.因:于是。

15.宿:过夜。 16.三日:泛指多日。 17.去:离开。

启发道理

启示:博采众长,才能自成一体。

要想擅长什么,必须要精深下去,必须要专心致志,刻苦磨练。 欧阳询的行为说明了他是一个好学之人,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一:虚心好学的态度 二:博采众长的精神

文言知识

“所”字结构。文言中“所”字后面如果跟着动词,便形成“所”字结构,如上文“所书”,指所书写的字。又如“所往”、“所击”、“所读”、“所有”......“所”字结构往往省略了宾语。

例:“所书”即所写的字;“所为”即所做的事;“所有”即所占有的东西

商鞅布令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

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49

募民又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拾 樵司马光

余见童子拾樵于道,约曰:?见樵先呼者得之,后毋得争也。? 皆曰:?诺!?

既而行,相与笑语戏狎,至欢也。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