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2 下载本文

经济学原理

一、经济学—历史的考察

? 重商主义 → 古典经济学 → 新古典经济学 → 现代西方经济学

? 另外的划分:重商主义 → 古典经济学 → 庸俗经济学 → 庸俗经济学后。 ? 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8 世纪末,形成 于1830 年后。

?1860 年代以前反对空想社会主义,之后主要反对马克思主义。 ?重商主义

? 早期重商主义,15—16 世纪,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孟克列钦。晚期重商主义,16 世纪下半叶到17 世纪,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托马斯· 孟。 ? 主要理论观点: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一国财富只来源于产品出口,至少应该保持对外贸易顺差;主张国家干预。 ?古典经济学

? 产生 于17 世纪中叶,形成 于19 世纪初。 ? 主要观点:财富来源于生产领域;生产的扩大、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财富增加的源泉;自由放任。

? 主要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1723-1790 )、 大卫· 李嘉图(1772-1823 )、马尔萨斯(1766-1834 )、萨伊等。 ? 约翰· 穆勒1848 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书是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新古典经济学

? 产生于19 世纪70 年代边际学派革命。 ? 代表人物:杰文斯 (1835-1882 )、门格尔 (1840-1921 )、瓦尔拉斯(1834-1910 )以及后来的马歇尔(1842-1924 )。

? 马歇尔1890 年出版《 经济学原理》 ,完成第二次大综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 ? 证明了斯密― 看不见的手‖ 原理,― 为私有制的制度提供了一幅安慰人心的图像‖ 。 “看不见的手”原理

? 每个人都力求运用他的资本,生产出最大的价值。一般而言,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促进多少。他只考虑自己的安全,自己的所得。正是这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实现着他自己并不打算实现的目标。通过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常常能够,与有意去促进相比,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公益!— Adam Smith, Wealth of Nations, 1776 大萧条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 产生下降了30%,失业率从1929 年的3% 上升到1933 年的25%,― 胡佛山庄‖ ?现代西方经济学

?20 世纪30 年代的三大修改和补充

? 第一次涉及垄断问题:张伯伦的《 垄断竞争理论》 (1933 ),罗宾逊夫人的《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1933 )。

? 第二次分析失业:凯恩斯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 )。

? 第三次涉及到无差异曲线分析和一般均衡论:希克斯的《 价值与资本》 (1939 )。 新古典综合派

?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的《经济学》实现了第三次综合,并建立了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 ?经济学被分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 经济史实

?二战到1960年代初。

战时支出增加,总需求旺盛,经济增长,失业率降至1.2%。60年代初出现低通货膨胀的增长时期。大家认为只要总需求与总供给扩展基本保持平衡,就可以避免失业和通货膨胀。 ?1966-1972年

?越战,政府支出大增,通货膨胀出现,约5-6%。

?1971年尼克松总统启动工资价格控制,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 ?1973-1980年的大膨胀—滞胀

?1973年石油危机,加上工资价格管制放松后,通胀1974年达12% ?1973-75年,失业率近9%

?短暂复苏之后,1979年石油价格再涨,通胀达16% 西方经济学的现状

?新古典综合派因20世纪60年代的通货膨胀现象而被削弱,因70年代出现的―滞涨‖而受到致命打击。

?反对派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新制度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并驾齐驱。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资源相对于人们愿望无限性的稀缺性,使人们面临选择

?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每一种物品与劳务。 ?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对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利用加以选择的科学;其目标是有效配

置稀缺资源以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它们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 经济学要解决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What is to be produced?) 如何生产?(How is to be produced?) 为谁生产?(Who does get the output?) 经济学也研究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

?

1.1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个人)

1.1.1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trade off)

作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一件东西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欢的东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 大炮和黄油

? 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 ? 效率和平等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平觉得分配给社会成员

当政府要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变小了。

1.1.2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Opportunity Cost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又称―择一成本‖,是对在选择中被舍

弃的机会的最高估价

1.1.3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Marginal

? 理性人:在机会成本既定的条件下,系统而有目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是指边缘,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

边缘的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来作出决策。当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时候,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 飞机座(乘客的飞行成本平均为500元,那么飞机起飞前还要不要允许一个愿意出300

元接受多余客票的乘客呢?) ? 水和钻石:人们对任何一个物品的支付愿望都基于其边际利益,即物品产生的额外利益,

反过来,便极力以取决于一个人拥有多少这种物品。水太多了,钻石太少。

1.1.4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Response to Incentive)

? 激励:引起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理性人会对激励

作出反应。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这中心作用。 ? 有钱能使鬼推磨

? 面对1千万的合同,科比跳过了大学,直接从高中进入NBA ? 价格

? 政府决策:安全带:司机死亡人数变动很小

安全带降低了带的人的车祸代价,因为降低了死伤概率,即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开车的利益(从而更快更放肆的开车),从而提高了车祸次数,从而对行人明显不利

1.2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1.2.1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和劳务

1.2.2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Market

?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家庭决定购买什么和为谁工作;厂商决定雇用谁和生产什么。

? 家庭和厂商在进行决策时关注价格,但他们并不知道其行为的社会成本。结果价格,价

格引导着社会在总体上使得社会福利最大的结果方向变动。

? 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是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市场价格既反映了一种

物品的社会价值,又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

? 斯密的重要观点:价格会自发调整,指引这些单个买者和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整

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重要推论: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状况自发调整时,他就限制了这个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

1.2.3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 原因之一:只有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

施展其魔力。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的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控制和占有稀缺资源,政府保护我们对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权利,而看不见的手依靠我们保护自己的权利

?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 另一个原因:当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时,出现市场失灵.当生产出现失灵时,政府

可以进行干预以促进效率和公平

? 效率: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Externality: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污染) 市场势力Market Power:单个经济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不适当的影响市场价

格的能力

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灯塔 (Light Tower);搭便车(Free-Riding) 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

? 平等:看不见的手不能消除经济福利上巨大的不对称 ? 政府并不总能行:守夜人能管好主人的事吗?寻租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1.3.1 原理八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归因于生产率的差别: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这是首要因素,其他是次要的。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考虑公共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的时候,关键是考虑如何影响生产率。

1.3.2 原理九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Inflation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 你在排队时的价钱是6毛8,现在是7毛4了

1.3.3 原理十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货币量增加长期会导致物价水平增高,但短期种问题就比较复杂:

? 经济中货币量刺激了社会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 ? 需求的增加随时间的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他也鼓励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

并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

? 雇用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上述推演出一种在整个经济范围内的最终权衡取舍: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菲利普斯曲线(Philips Curve)

经济周期使用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或雇佣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中无规律、大部分无法预测的波动。

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1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