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4_管理学原理(完整版) 下载本文

决策的职权授予一个集体时,实际上是职权在组织中的分散。④一个人或少数人占支配地位。委员会的决议应反映集体的智慧,但是,往往有少数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甚至整体。

9.3.试述集权制组织与分权制组织的特点。答:(1)集权制组织的特点:集权制指组织的管理权限较多地集中在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它的特点是:①经营决策权大多集中在高层领导,中下层只有日常的决策权限;②对下级的控制较多,洲如下级的决策前后都要经过上级的审核;③统一经营;④统一.亥算。(2)分权制组织的特点:分权制就是把管理权限适当分散在组织的中下层。其特点是:①中下层有较多的决策权限;②上级的控制较少,往往以完成规定的目标为限;③在统一规划下可独立经营;④实行独立核算,有一定的财务支配权。

10.1.试述美国管理学家朱兰在《管理突破》一书中介绍的处理组织变革阻力的规则。答:(1)使受到变革影响的人们参与变革的计划与实施。这是引入变革的最重要的规则。缺乏参与会导致怨恨,进而成为变革的强劲阻力。(2)为人们接受变革提供足够的时间。人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评估变革的影响,即使变革看上去有利,人们也需要了解在文化价值方面他们必须付出什么代价。(3)从小规模开始。在全面推开之前首先进行小规模的试点和试行,这对于变革的提倡者和文化的成员双方都可以减小风险。(4)避免突然。文化模式的一个主要益处便是其可预见性,突然性对这种预见性是一个冲击,打破了平静。(5)选择适当的时机。安排变革的时间上有好坏年份,甚至好坏季节之分。(6)变革方案应当避免超负荷。应避免在提案中塞入过多的与结果无关钓东西,否则会偏离主题。(7)做好文化领导者的工作。文化最能被其成员所理解,他们有自己的正式或非正式的领导者。说服其领导者是使人们接受变革的重大步骤。(8)尊重人们的尊严。人们只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才能可能响应组织的变革。(9)试图站在对方的位置考虑问题。自忖“作为该文化中的成员,我会持有何种立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他人的立场。(10)直接与阻力打交道。这方面有许多做法:采用劝说的方式;提供某种补偿以换取支持;修改方案以满足特定的要求;改变社会氛围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有些情况下只能选择放弃,人不可能永远成功。

11.1.试述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答:(1)人员配备要求采取开放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要在组织内部贯彻,反过来又和外部环境有关。企业内部因素应予以重视,没有适当的报酬,就不能保持吸引住优秀管理者。外部环境也不容忽视,否则,就会阻碍组织正常发展。可见,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把人员配备与管理的其他职能有机地联系成一体。(2)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实施的程序:①明确组织目标、计划和组织工作;②确定所需主管人员数目和种类;③根据组织内外部人才资源对主管人员的需要进行分析;④对主管人员进行征聘、选拔、安置和提升;⑤对主管人员进行考核、训练和培训;⑥促进组织指导和领导、控制工作。

11.2.试论人员配备工作在管理五大职能中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答:(1)管理中的人员配备是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在于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组织目标。(2)人员配备是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与其他职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目标与计划是组织工作的依据,组织结构决定了所需管理者的数量和种类;适当的人员配备有利于做好指导和领导工作;选拔优秀的管理者也会促进控制工作;人员配备工作要采用开放的方法,不仅从组织内部,也通过环境把各项管理职能有机地联系起来。(3)人员配备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①它是组织有效活动的保证。人是实现组织目标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者在组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②人员配备是组织发展的准备。适应组织目标和环境的变化,人员配备工作还要对管理者进行有效地选择、培训和考评工作,满足组织未来的需要。

12.1.试述内部提升管理者的优缺点。答:(1)内部提升是指从组织内部提拔那些能够胜任的人员来充实组织中各种空缺职位。其要求是在组织中建立详尽的人员工作表现的调查登记资料,以便找出合适的人选填补空缺职位。(2)内部提升管理者的优点是:①由于对机构中的人员有较详细可靠的资料,可了解候选人的优缺点,以判断其是否适合新的工作;②组织内成员对组织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解,能较快地胜任工作;③有利于激励组织内成员的进取心,努力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④工作有变换的机会,可提高组织成员的兴趣和士气,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情绪;⑤可使过去对组织成员的训练投资获得回收,并判断其效益如何。(3)内部提升管理者的缺点是:①所能提供人员有限,尤其是关键的管理者,当组织内大量空缺职位时,往往发生“青黄不接”的情况;②会造成“近亲繁殖”;③组织内部没有被提升的人的积极性会将受到挫伤。

12.2.论述做好管理者培训工作应注意的问题。答:(1)培训工作必须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组织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组织目标而展开。之所以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是为了使管理者适应职务的要求。很显然,管理者越是适应职务的要求,就越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越能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2)上级管理者必须支持并参与培训工作;上级管理者必须为下级管理者制订详尽的培训计划,积极支持这一计划在各级组织中的贯彻执行,并进行定期考核。上级管理者必须为下级管理者的培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3)教员问题;任何有助于组织成员培训的人都可作为培训工作的教员。教员的来源无非是组织内或组织外这两种。在对下级管理者进行培训时,主要应依靠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是最好的教员,各级组织都应重视这些人在培训中的作用,切不可认为“本地麦不辣”,以致舍近求远。在向组织外聘请培训的教员时,应着重强调教员的真才实学和实际教学能力,要注重最终的教学效果。(4)学习是自愿的;组织为管理者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物色到理想的教员后,并不意味着培训就会有成效。组织可以把一个人送去学习或将他放在某一岗位上进行培训,但结果如何还得靠其本人的努力。上级管理者应启发、诱导下级自愿学习,激发他们的管理愿望,使他们积极参加培训,但是,对于有些不愿或不适合从事管理的人,上级主管部门不应强人所难,这样做既浪费了培训时间和费用,又浪费了人才。(5)培训内容必须满足受训者的需求;管理者所在层次的不同,对其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地讲,基层管理者应学习如何有效地实现分派给他们的工作任务;中层管理者则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尽可能地从中得到教益;而上层管理者,既要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本部门、本组织的业务活动和内外环境,又要探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培训管理者不仅要考虑受训者所在层次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考虑各个人的不同情况,根据他们的需求而决定培训内容和方法。(6)培训方法必须有效;即或培训内容满足了各级管理者的需求,但也并不能保证培训工作有效。要做到培训工作确有实效,除了上级管理者的支持、高质量的教员、满足各自需求的培训内容以及受训者的自愿学习外,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级管理者因时、因地、因人地采用各种不同期限、不同要求、不同方式的培训方法。(7)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上的培训和实践中的锻炼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培训时必须学以致用。上级管理者不仅必须从理论上对下级管理者进行培训,还必须让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

13.1.试述领导艺术及其基本内容。答:领导艺术就是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方法的体现。管理者要具备灵活运用各种领导方法和原则的能力与技巧,才能率领和引导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实现组织的目标。(1)决策艺术。领导者要及早察觉组织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依靠自己的周密考虑和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做出既有事实根据又先于别人想到的不寻常的战略决策,促进组织取得重大成就与改进。(2)用人艺术。具体体现在:用人之长,使每个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积极进取,使每个职工的长处同集体和别人的长处相得益彰;使每个人的短处同集体和别人的长处结合起来而不至于有损于组织;营造一种组织气氛,凡能做出显著成绩的人,都会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提拔;能顺利履行职责,依靠和运用平凡人的聪明才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3)授权的艺术。根据具体情况,把不同程度的领导权力下放给下级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并对其进行指导与监督,即有利于提高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有利于上级领导人集中精力研究、解决主要问题。(4)指挥和激励的艺术。管理者要及时、有效地和下属进行沟通,即是对所属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发布必要的命令,在实践中树立和维护必要的权威。激励的制度方法要灵活多样。(5)集中精力抓主要环节的艺术。在组织各项生产、工作任务中,找出对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的某项工作或某个环节;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正确决定每个时期,阶段的工作秩序。(6)领导变革的艺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革新技术,改进管理,必然引起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组织行为的变革。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变革过程中革新与守旧的矛盾,达到既促进变革又稳定局面的目的。

13.2.结合实际论述领导者应具备的用人艺术。答:(1)工作需要与个人能力的结合。(2)组织目标与个人长处的结合。(3)组织中能力的互补。(4)组织中科学用人气氛的形成。(5)能顺利履行职责,依靠和运用平凡人的聪明才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

14.1.试述团队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答:(1)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团队通常要阐明其目标,确定每个成员的角色,以及制定可接受行为的规则。(2)震荡阶段。在此期间,团队任务的真实情况已完全理解。团队成员仍首先作为个体在思考,并往往可能基于自己的经历做出决定,而不是与其他成员集思广益。(3)规范。在此阶段,关注个人问题转变为关注实现与团队相关的挑战,个人已融合到团队中。个人之间的冲突和外部忠诚的制约已经减少。(4)执行阶段。在此阶段,团队已经成熟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团队成员对他人的优缺点以及他们如何支持使命了如指掌,并能够解决群体问题。

15.1.试述对于非正式沟通采取的立场和对策。答:(1)非正式沟通的产生和蔓延,主要是由于人员得不到他们所关心的消息。因此,主管者愈故作神秘,封锁消息,则背后流传的谣言愈加猖獗。(2)要想予以阻止已经产生的谣言,与其采取防卫性的驳斥,或说明其不可能的道理,不如正面提出相反的事实更为有效。(3)闲散和单调乃是造谣生事的温床。为避免发生这些不实的谣言,扰乱人心士气,主管者应注意,不要使组织成员有过分闲散或过分单调枯燥的情形发生。(4)最基本的做法,是培养组织成员对组织管理当局的信任和好感,这样他们比较愿意听组织提供的消息,也较能相信。(5)在对于组织主管人员的训练中,应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有比较正确的观念和处理方法。 15.2.如何对沟通联络进行有效地控制?答:信息沟通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因而对沟通的控制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收集工作。信息收集是进行信息沟通的前提,也是进行管理决策的前提。在沟通的控制中,首先应在收集工作上下功夫。①在管理中,要收集到及时、有用的信息,关键要提高信息员的政治方面、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的水平。②在收集信息时,要开辟尽可能多的渠道,力求所收集的信息完整齐备。③信息收集工作要求信息来源真实可靠,原始记录准确无误。切忌使用模棱两可的信息。④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报喜易、报忧难”的情况。因此,对信息收集工作进行控制的关键是如实报告。(2)加工处理信息。①信息的加工处理必须遵循准确、及时、系统和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要求。②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要依据其来源、时效的不同方式,归口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③对信息加工处理的反馈。这是确保信息准确性的一条可靠途径。(3)传递的控制。①信息传递要贯彻“多、快、好、省”的原则,这是一般要求。②传递信息要区分不同的对象,选择信息传递的目标,确保信息的效用。③要适当控制信息传递的数量,但要注意信息过分保密和随意扩散的倾向。④要控制越级传递和非正式渠道的沟通,尽可能地使之成为对层层传递和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共同完成组织目标。

16.1.试述行为的基本过程。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一个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如下图所示:需要(促使)→内心紧张(产生)→动机(引起)→行为(达到)→目标满足紧张消除→需要(促使)。此图表明,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推动下向目标推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就是一个激励过程,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需要,使被激励的人产生动机,进而引起行为,满足需要,实现目标。 17.1.论述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答: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这是因为即便是在制定计划时,进行了全面的、细致的预测,考虑到了各种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但由于环境条件是变化的,管理人员受到其本身的素质、知识、经验、技巧的限制,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制定出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还会发生未曾预料到的情况。这时,控制工作就起了执行和完成计划的保障作用以及在管理控制中产生新的计划、新的目标和新的控制标准的作用。通过控制工作,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使之了解计划的执行进程和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以及偏差的大小,并据此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对于那些可以控制的偏差,通过组织结构,查究责任,予以纠正;而对那些不可控制的偏差,则立即修正计划,使之符合实际。(2)控制工作可以维持或改变其他管理职能活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控制工作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与其他四个职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虽然计划工作必须先于控制活动,但其目标是不会自动实现的。一旦计划付诸实施,控制工作就必须穿插其中进行。它对于衡量计划的执行进度,乃至发现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必须制定计划,必须有组织保证,必须要配备合适的人员,必须给予正确的领导。所以说,控制工作存在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它不仅可以维持其他职能的正常活动.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来改变其他管理职能的活动。

17.2.试述一般控制与控制工作的异同点。答:(1)相同点:两者的基本活动过程是相同的。①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控制工作的实质也是信息反馈,通过信息反馈,发现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促进系统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改革,使其逐渐趋于稳定、完善、直至达到优化状态。.②控制工作也有两个前提条件,即计划指标在控制工作中转化为控制标准;有相应的监督控制机构和人员,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保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③控制也包含三个基本步骤,即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2)不同点:①一般控制实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就付诸实施的。而控制工作就要复杂得多,管理者要衡量实际成效,并将之与标准相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并随之做出必要的纠正。②一般控制中的反馈“信息”,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对于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信息”来说,它们所包含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这种管理信息和管理系统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③一般控制的目的是设法使系统运行产生的偏差不超出允许范围,维持系统活动在某一平衡点上。控制工作的目的不仅要按照原定计划,维持组织正常活动,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要力求使组织有所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

18.1.试述平衡计分卡模型将绩效指标分为四个方面理由。答:(1)财务方面的绩效指标所关注的是股东盼利益,即公司是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是否为股东创造了价值。(2)企业在财务方面的成功取决于它能否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顾客满意与否成为财务成功的前提条件。但顾客的满意应当是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实现的,不能因不顾一切取悦顾客而招致破产。(3)为顾客创造价值还必须是持久的。为了保证企业明天仍会被顾客欣赏并保持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及其员工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发展。基于上述道理,平衡计分卡将绩效指标分成了财务、顾客、内部过程舜口学习与成长四大类别,每一类别反映公司绩效的一个特定方面。这四类指标的内容必须与每个组织的情况相适应,必须反映并体现出组织的宗旨和战略。

19.1.试述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对组织和管理的影响与作用。答: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先进的智力化的生产力要素,对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中表现在:(1)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①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管理决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②改变组织沟通、协调的方式。③极大地提升了计划与控制的能力和效能。(2)导致组织结构扁平化与沟通水平化。①由于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高质量、及时、相关和相对完整的信息,从而降低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②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网络化的沟通结构,导致组织内水平沟通信息流的日益增长。(3)触发业务流程再造。①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作为革命性的生产力要素,它所支持和实现的自动化地工作,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改变着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还会对组织中的个人产生影响。(4)建立和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①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成为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的有力武器。②通过增加水平信息流、打破分隔部门的壁垒,计算机网络能够使管理者提高质量和顾客响应度,并更加勇于创新。

案例分析题

2.1.以下是法国矿冶工程师法约尔1900年6月23日在国际采矿和冶金大会闭幕会上演说的一部分:“先生们,我强调技术这一词是因为事实上在这次大会上宣读的论文在性质上几乎尽是有关技术问题。我们没有听到有关供销、财务和管理责任等方面的响应,但是这次大会的成员中有不少在这三方面是特别突出的。这无疑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现在我必须谈谈管理问题。这是我想引起你们注意的问题,因为在我看来,我们工作中在技术方面行之有效的互相学习同样可以应用在管理方面。”“一个企业的技术和供销的职能是有明确规定的,而管理职能却不是这样。很少有人熟悉管理的结构和力量,我们意识不到它怎样工作,看不到它在建造还是在铸造,在买还是在卖。然而我们都知道,如果管理不当,事业就处于失败的危险中。”“管理职能有很多责任。它必须预见并做好准备去应付创办和经营公司时财务、供销和技术的状况;它要处理有关职工的组织、选拔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它是事业的各个部分同外界沟通联络的手段等等。尽管列举的这些是不完全的,却向我们指出了管理职能重要性的思想。即以管理干部这一项,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职能,因为大家都知道,一家公司即使有完善的机器设备和制造过程,如果由一批效率低下的干部去经营,还是注定要失败的。”问题分析:(1)听众中的矿冶工程师们对法约尔的演说可能有什么反应?(2)法约尔在演说中对管理职能的解释同他后来提出的管理职能,有什么不同?(3)你同意法约尔对管理职能重要性的论述吗?

2.1.答:(1)矿冶工程师们对法约尔所说的管理重要性应是十分有认同感的。管理的职能不同于企业的职能,在一个企业里,下属人员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业特点的职业能力,但随着地位的上升,管理也越重要,最上层的人员主要能力就是管理能力。而技术、财务、供销仅是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也不能代表管理。(2)法约尔在演说中对管理职能侧重于管理中的计划、组织、沟通,而法约尔后来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在演说中的管理职能则没有强调指挥、协调、控制的作用。(3)同意。管理是普遍的、重要的,但不同时期的管理的重点不同。 3.1.《森达服装厂的兴衰》。森达服装厂成立于1986年,1990年之前,全厂固定资产净值只有13万元,全部自有资金46万元,年利润3万元,1990年开始,在厂长金东鑫的带领下,服装厂进行了第一次全面改革。他们立足国内市场,陆续开发了“燕飞”男女衬衫、.“森达”高档西服、“唐人”内衣三个名牌。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服装厂的生产也实现了专业化、现代化。到1998年,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080万元,全厂工业产值达1.24亿元,实现利润437万元,比建厂之初增加了100多倍,一跃成为行业的佼佼者。2000年初,随着国内服装市场的竞争激烈,森达服装厂的市场份额出现了首次下降,然而,厂长金东鑫并没有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危机。而与此同时,同行业的许多服装厂纷纷采取适应环境变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并很快地壮大起来,这对森达服装厂无疑构成现实的威胁。2001年,森达服装厂第一次出现了财务危机,当年企业亏损近100万元,这次危机引发了服装厂体制改革的大讨论,厂长金东鑫在强大的压力之下,被迫对服装再次改革,然而,由于金东鑫害怕改革会危及自己的既得利益,对一些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不能接受,依然推行高度集权的管理和控制,事无巨细都由自己最后裁决,这次改革彻底失败了。好景不长,国家由于经济过热而不得不采取紧缩性的政策,并对基建规模进行了控制,森达服装厂客户接待楼和占地3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被迫停建,这使得森达服装厂经营和财务都陷入了极度困境之中,2002年3月,厂长金东鑫决心对服装厂进行彻底改革,然而由于受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条件苛刻,服装厂非但没有贷到一分钱,反而银行部门通知服装厂偿还1537万元的到期贷款,2002年6月,服装厂被迫停产,2003年3月,服装厂被依法宣告破产。请问:森达服装厂衰败的症结所在。

3.1.答:此案例说明了认识管理与环境互动关系的重要性。现代管理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受环境影响,同时也影响环境,它在环境相互影响中达到动态平衡。但是,森达服装厂厂长金东鑫集权式的领导方式,使得该厂既没有注意国家采取紧缩性政策这种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生产服装的影响,又没有注意市场变化这种微观经济环境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最终使企业被依法宣告破产。

4.1.5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步入了相互争霸的时代,空间技术领域内的激烈竞争是其竞争焦点之一,1957年8月、9月,前苏联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紧随其后,1958年,在布劳恩的主持下,美国终于成功

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然而,就在美国人还在为其第一颗卫星上天而欣喜不已时,1961年4月,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载人卫星“东方i号”。两度航空竞赛中落败的无情事实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令他们觉得颜面扫地。为了在空间技术上超过前苏联,挽回一再造成的被动局面,同时也迫于日益强大的国内压力,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毅然决定,制定登,临月球的飞行计划,要求先于前苏联将人送上月球。这就是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于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庞大计划和准备工作拉开了帷幕。为了保证登月的成功,美国科学家进行了细致的预测论证,从各个方面判断登月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为登月工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1961年,肯尼迪任命副总统约翰逊为国家太空委员会主席。从7月份开始全面制定阿波罗计划。9月,改组国家宇航总局。这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执行主体。由于人类登月是一项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庞大系统工程,任何一项小小的失误都会使整个计划破产,为此,美国宇航总局领导下的一大批科学家们提出了阿波罗计划的三种方案:“直接登月计划”、“地球轨道会合计划”和“月球轨道会合计划”。然后,专家们又从技术性能、实现的难易程度、费用和进度等方面对三种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论证,最后确定采用第三种方案。在明确了方案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建立了阿波罗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逻辑维(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时间维(工作阶段)和知识维(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从纵向看,阿波罗计划制订了登上月球的具体步骤,采用计划评审技术对工作进度进行协调,发射“游骑兵”、“测量员”、“月球轨道飞行员”三种遥控飞船和水星计划及双子星计划两次有人驾驶飞行,从事收集信息、绘制地图、选择降月地点等准备工作。从横向上看,阿波罗计划采用“工作细分结构”,把整个计划分为自上而下六个层次,用成本相关法确定各个工作阶段的费用,用方针展开法确定对登月船各个部分、各个零件的技术和质量要求。凡此种种,整项登月计划被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各个子项目,并且对每个子项目都建立了完善的措施保障,从而确保了整项工程的顺利进行。尽管阿波罗计划对各方面的情况都考虑细致,准备周详,但在它的实施过程中却也并非一帆风顺。就在各项工作准备就绪,美国政府决定于1967年2月发射第一艘载人阿波罗号飞船时,在预定发射前夕,1967年1月27日,一件不幸的意外事件发生了。在给飞船进行纯氧增压时,舱内突然起火,3名宇航员被烧死。此番意外之后,科学家们将重点放在实验飞行上,仔细寻找各种隐患,竭力排除意外事件的影响。1968年10月,3名宇航员驾驶“阿波罗7号”飞船绕地球飞行163圈,11天后安全返回地面;3个月后,又进行了环绕月球飞行1o周的实验,宇航员们进行了登月尝试,将登月舱降至离月球仅15公里的地方返回,成功地实行了衔接。至此,登月的最后准备工作大功告成。1969年7月16日,由阿姆斯特朗等三人驾驶的“阿波罗11号”射向太空,经过将近50万公里的飞行,7月20日飞临月球。至此,人类梦寐以求的登月梦想终告实现。阿波罗计划的成功实施,前后总共动员了42万余人,2万多家公司和研究机构,120余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前后共花费300亿美元的资金。历时近10年,最终以成功而告终。问题分析:(1)为什么说“阿波罗计划”不愧为一件庞大的计划项目杰作?(2)要做好计划工作必须遵循什么样的步骤?

4.2.十五年前,远大公司的总经理张诚志靠贩运水泥起家,凭苦干、借机遇,发展到今天已是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民营大企业。总公司现拥有一家贸易分公司、建筑装饰分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员工300多人。自公司成立以来,公司的管理全靠张总个人的经验,从来没有通盘的目标与计划。近年来,公司的日子愈发不好过了。由于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建筑分公司的创利逐年减少,处于略有盈余的维持状态。贸易分公司也只是靠以前的家底维持公司的日常活动,大笔生意几乎没有了。房地产分公司更是一年不如一年,房地产市场疲软,公司手里积压的几十套房产成为公司巨大的负担。但公司也有一些发展的机会,如做小型柴油机的代理商;开拓市中心商业街工程,虽投入较大,但利润可观。总之,摆在张总面前的困难很多,但机会也不少。新的一年到底该干什么?以后的5年、10年又该怎样发展?该怎样制订公司的目标与计划?张诚志总经理现在正苦苦思考着这些问题。请阅读上面的短文后回答下列问题:(1)远大公司是否应制订公司中长期的发展计划?为什么?(2)如果你是张总,你该如何制订公司的发展计划?

4.1.答:(1)不论阿波罗计划产生的初始动机如何,从其本身的内容来看,它都不愧为一件庞大的计划项目的杰作。要实现人类登月,其涉及到的难度不仅有技术上的,还有经济乃至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总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无疑,实施这项工程必须要有周密、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任何一个细节上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最终的功亏一篑。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一开始,阿波罗计划就力争做到考虑全面,万无一失,从而保证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虽然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做到完全彻底地排除未来行动中的意外,但是提前制订一些尽可能的防范措施,终归是一件有益的事情。(2)计划工作必须遵循八个步骤,即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方案、选择方案、制订派生计划、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4.2.答:(1)远大公司应该制订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因为制订计划的工作对一个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①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②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③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④有利于控制。综上所述,计划工作是一个指导性、科学性、预见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但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因此,就公司目前的状况来讲,远大公司应制订其中长期发展计划。(2)制订发展计划要按照如下程序:①估量机会。对机会的估量,要在实际的计划工作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它虽然不是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计划工作的真正起点。②确定目标。计划工作的第一步,是在估量机会的基础上,确定组织战略目标并对目标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解。③确定前提条件。计划工作的第二步是确定一些关键性的计划前提条件,并取得共识。④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计划工作的第三步是探讨和调查可供选择的行为过程即方案。⑤评价各种方案。计划工作的第四步是按照前提和目标来权衡各种因素,以此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⑥选择方案。选择方案就是选择行为过程,正式通过方案。⑦制订派生计划。派生计划是总计划下的分计划,只有派生计划完成了,总计划才有保证。⑧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通过数字来大体反映整个计划。 5.1.丹·托马斯是梅家具公司的副总经理,负责掌握公司销售、财务、资源、人事、法律事务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并起着总经理梅先生的助手作用。梅家具公司是梅先生的父母在50年前创建的。目前梅家仍是公司的大股东。公司对卧房和会客室家具的经营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对餐桌和儿童家具的经营却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公司的管理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讨论策略和有关的政策。在会议上,总经理梅先生指出了公司内职工的懒散问题,并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要求扭转这种局面,他还为公司制定了五年目标:(1)卧房和会客室家具销售量增加20%;(2)餐桌和儿童家具销售量增加100%;(3)降低总生产费用10%;(4)减少补缺职工人数3%;(5)开辟一条庭院金属桌椅生产线,争取五年内达到年销售额五百万美元。这些目标主要是想增加公司收入,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托马斯意识到自己与总经理是有矛盾的,因此在会议上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会后他感到垂头丧气。他准备就有关目标单独找总经理陈述自己的不同看法。托马斯认为总经理根本就不懂得他所制定目标的目的,他根本就不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这些目标听起来很好,但是,根本就不适用于本公司。托马斯认为:目标(1)太容易了——这是我公司最强的生产线,用不着花什么力气就可以增加20%。目标(2)难于实现——在这方面的市场上,我公司根本不是竞争对手,绝不可能增加100%。目标(3)与目标(2)相矛盾——要想增加销售量,就要进行产品设计和提高产品质量,还要扩大生产线,进行广告宣传,这些都要增加费用,而不是什么削减费用!目标(4)听起来很好听,但均与前三个目标相互矛盾。由于要扩大生产,又要降低成本,无疑就会对工人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也会迫使更多的工人离千公司,空缺的工人也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要降低补充缺额工人数3%呢?目标(5)倒有些道理,我公司原来其他生产线都是以木料为主。但没有市场调查怎么能确定五年内我们每年的销售量能达到五百万美元呢?问题分析:梅总经理的目标错在何处?制定一个组织的目标有什么要求?

5.2.北斗公司刘总经理在一次职业培训中学习到很多目标管理的内容。他对于这种理论逻辑上的简单清晰及其预期的收益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决定在公司内部实施这种管理方法。首先他需要为公司的各部门制定工作目标,。刘总认为:由于各部门的目标决定了整个公司的业绩,因此应该由他本人为他们确定较高目标。确定了目标之后,他就把目标下发给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要求他们如期完成,并口头说明在计划完成后要按照目标的要求进行考核和奖惩。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层经理在收到任务书的第二天,就集体上书表示无法接受这些目标,致使目标管理方案无法顺利实施。刘总感很困惑。根据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目标管理实施的过程,分析刘总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他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目标管理?

5.3.甘斯特公司是1892年成立的一家美国制药公司,经过百年风雨,企业的生产研发能力都是医药行业的佼佼者。其生产的抗生素类药品一直占据欧美市场领头羊地位。1984年,甘斯特公司决定进军中国抗生素类药品市场,并先后向中国投资2130万美元,在南方某市建成了一家制药厂,然而由于药品的销售市场未能打开,公司的生产被迫缩减。甘斯特公司为尽快摆脱市场困境,先是找到一家国内的知名制药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这样甘斯特公司抗生素类药品借助国内这家企业良好的销售渠道迅速打开了市场,公司起死回生。1994年,双方合资十年期限届满,为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甘斯特公司与国内这家制药企业又达成了十年合资经营协议,并追加投资3560万美元,成为合资企业的控股方,此后不到一年时间,先后收购了十几家中小型制药企业和三家药材原料供应企业。到1996年,甘斯特在中国市场上实现净赢利三千多万美元,取得了巨大成功。1997年,甘斯特公司决心不放弃生产抗生素类药品的同时,开发中国的保健类药品市场,然后,由于中国保健品市场几年前已经由众多企业抢先占领,甘斯特在保健品市场并不占优势,并一度陷入困境之中。为此,甘斯特公司精心策划,一方面投入巨资在国内主流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公司保健类产品。另一方面,收购了五家颇有名气的保健药品销售公司,利用这些公司的资源扩大市场。到2001年,公司终于在中国保健品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请问:甘斯特公司在中国的成长过程中,选择的战略形式有哪些?

5.1.答:梅总经理的目标主要错在这几方面:没有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调查,目标缺乏依据;有的目标太容易,没有激励作用,有的目标太高,又难于实现;目标之间相互矛盾。实行目标管理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组织内部上下左右各自都应有具体目标。在目标体系中,目标应有主次轻重之分,要注意目标之间的协调,避免相互脱节。目标既可以由上级部门提出,又可由下级自行提出,但要上下协商。目标不宜过多,尽量使目标具体化、定量化,便于检查和考核。

5.2。答:(1)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需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于每个职工根据上级制订的目标,分别制订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2)根据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实施程序,我们发现刘总犯了以下几方面的错误:①对于如何制订合适的目标体系认识错误,他以为目标只需要他一个人制订就行了。②对于目标到底订多高认识错误,他认为目标越高越好。③在实施目标管理时,没有给予下属相应的权力。④没有鼓励下属自我管理、自我控制。⑤考核和奖酬机构没有制度化,仅停留在口头上,对下属无相应的激励和制约作用。(3)为了更好地实施目标管理,刘总必须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并且注意实施中的一些具体方式:④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目标的制订必须是一个上下级反复协商的过程。不是由上级独自决定的。制定的目标不要过高或过低。一般目标要略高于执行者的能力水平。②组织实施。目标既定,主管人员就应放手把权力交给下级成员,鼓励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③检查和评价。对各级目标的完成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检查的依据就是事先确定的目标。对于最终结果,应当根据目标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5.3.答:甘斯特公司选择的战略形式有:(1)合资经营。甘斯特为摆脱困境,寻找国内一家知名制药企业合资。(2)横向一体化。甘斯特公司收购国内十几家中小型制药企业。(3)后向一体化。甘斯特公司收购了三家药材原料供应企业。(4)市场渗透。甘斯特公司投入巨资,为保健品做广告。(5)前向一体化。甘斯特公司收购了五家保健药品销售公司。

6.1.陆贽是我国唐代有名的政治家,他不仅长于参政,而且精于管理。他统筹规划、筹措军粮、费省效宏,即为一例。唐代边防守备任务很重。德宗时期为防吐蕃骚扰,派17万军队驻扎边境,所需粮食全由内地供应。这些粮食采购的办法称“和籴”,即由政府付钱给地方,地方向农民收购,这种收购带有指令性。过去京都(长安)一带粮食不丰,“和籴”的粮食主要来自江淮地区。后来由于气候变化,京都一带连年丰收,而江淮地区遭受水灾,粮价成倍上涨。这就提出如何根据情况来进行“和籴”的问题。陆贽研究了此问题,建议减少从江淮采购粮食而多在京都一带采购,并和赈济、观农相结合。其具体内容是:(1)按旧例江淮地区每年要买米110万石运到河阴,再由河阴运70万石到太原,从太原运40万石到长安。他建议:江淮只运30万石到河阴,河阴只运20万石到长安,这样,江淮地区可少运出80万石。(2)各地减少下来的粮食,由负责转运粮食的官方机构在遭水灾的州县低价出售。灾区的粮价高,每斗米价130文,陆贽建议只卖80文,以赈济灾民,而80万石米可卖得64万贯,且由于这80万石米不转运,约可省运费69万贯,政府共可得钱133万贯。(3)在这133万贯中,拿出20万贯在京都一带高价收购粮食20万石。当时京都一带粮价每斗米70文,陆贽建议收购价提高到100文,用20万贯很容易就能买米20万石,补足少运的差额,且由于提高收购价,可以鼓励京都一带的粮食生产。(4)再从133万贯中拿出100万贯供边镇“和籴”之用,约可买米133万石;剩下13万贯暂时不用,留作来年“和籴”之需。陆贽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并付诸实施,收到了显著成效。分析问题:(1)陆贽建议有哪些必要的前提?(2)它给我们做计划工作带来了什么启示?

6.2.摩托罗拉公司的前身是美国芝加哥公司的电视制造分部。当电视机于40年代在美国发明之后,美国马上就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的电视机生产和销售企业,摩托罗拉也是其中一员。到60年代,它已发展成为美国市场上位居第三或第四位置的大型电视机制造企业,其产品在电视机市场上已占有相当数量的份额。到20世纪70年代时,美国的电视机市场霸主地位遭到了来自日本的撼动。大量的日本电视机以美观大方的造型,轻巧实用的功能以及低廉的价格纷纷涌入美国市场。日本的电视机一进入美国市场,就以其巨大的优势向美国对手发起了凌厉的攻势,使得众多的美国电视机生产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摩托罗拉虽然规模较大,然而在日本对手的进攻下也显得招架乏力,力不从心,公司业绩蒙受重大损失。整个公司处境艰难,随时都有可能毁于一旦。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每一个摩托罗拉人都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和责任。从公司领导到普通员工,每一个人都在苦苦思虑:哪一条路,才能使摩托罗拉逢凶化吉,绝处求生呢?一场关于摩托罗拉命运的大论战开始了。有人说,应该继续坚守我们的传统阵地,尽力扩大电视机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同时尽可能地开展降低成本的运动,与日本人进行面对面的竞争。另一些人则认为,还是应当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当前的窘况。日本人在电视机制造领域超过了我们已是不争的事实。与其花费巨额财力、物力、人力同其拼斗,倒不如干脆放弃这个行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去开辟新的市场和领域。两派意见针锋相对,大家唇枪舌剑,谁也不让谁。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摩托罗拉公司的总裁韦兹打断了他们,他分析道:由于电视机的技术正在逐渐完善,该项产业已出现步入成熟化的苗头,而且,电视机的市场需要量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平稳乃至下降,因此,如果我们在这样的一个产业里继续与日本人竞争,那代价势必太大。我们倒不如趁现在元气还未大伤之时,集中力量另寻他路,绕开电视机产业去开辟新的战场,这样我们反倒有可能在新的领域抢占先手,赢得先发优势,从而在新的领域里大获其利,如此岂不更妙?韦兹的高论吸引了不少人,原先反对放弃电视机产业的人也开始动摇了,他们啧啧称是。然而,要开辟新的战场,公司面临的困难也不少,尤其是这个新的领域应该选在哪里呢?这时,一些早已有转产之心的人士提出,可以将无线电通讯设备产业作为摩托罗拉东山再起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因为长期以来摩托罗拉在无线电通讯设备生产领域实力雄厚,并且有进一步深化优势的基础。另外,大家经过仔细的分析,一致认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各种家用电器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加,届时无线电通讯设备行业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其市场快速成长的时期马上就会到来。经过摩托罗拉决策层的反复酝酿,仔细推敲,决定摩托罗拉命运的一项决策方案被提了出来,其主题是:放弃电视机生产,撤回原有在电视机行业所占用的力量,将其悉数投放到无线电通讯设备市场中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摩托罗拉公司具备生产无线电通讯设备的技术基础,因而它在大规模进军通讯设备市场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且,市场需求的情势也一如摩托罗拉预料的那样,不出几年,世界各地对无线电通讯设备器材的需求急剧扩大,从而带给摩托罗拉无限的商机,而摩托罗拉也因其敏锐的眼光,果断的决策而赢得了牢不可摧的先导优势,一举奠定了自身在无线电通讯器材设备生产销售领域的市场霸主地位。问题分析:摩托罗拉成功的最大秘密是什么?预测对决策会产生什么影响?

6.1.答:(1)过去京都(长安)一带粮食不丰,“和籴”的粮食主要来自江淮地区。后来由于气候变化,京都一带连年丰收,而江淮地区遭受水灾,粮价成倍上涨。陆贽就根据情况变化,建议减少从江淮采购粮食,而多在京都一带采购,并和赈济、劝农相结合。(2)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它包括经济、技术、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外界环境因素,以及组织现有的生产技术等内部因素。管理者在从事计划工作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前提条件的变化,不仅要能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计划,而且还要能预见到变化,并适应情况变化采取行动。

6.2.答: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及产业演变趋势,这是摩托罗拉成功的最大秘密。对市场需求分析得越透彻,对产业的未来发展判断得越合理,决策的正确性也就越有保证。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无论是制订经济计划还是做出经济决策,都必将对未来的情况作出估计,并以这种估计作为计划和决策的依据。缺乏必要的预测,将会给组织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预测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这是每一个决策者必须做的功课。要提高决策的正确度,首先就必须提高决策者的能力和水平,要不断加强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增强实际的业务处理能力,惟此,才能最终获得令人满意的决策结果。

8.1.上海一家生产传统工艺品的企业,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销售额和出口额近十年来平均年增长15%以上。员工也由原来的不足150人增加到了1000多人。企业还是采用过去的类似直线型的组织结构,企业一把手苟厂长既管销售,又管生产,是一个多面全能型的管理者。最近企业发生了一些事情,让苟厂长应接不暇。其一:生产基本是按定单生产,由厂长传达生产指令。碰到交货紧,往往是厂长带头,和员工一起挑灯夜战。虽然按时交货,但质量不过关,产品被退回,并被要求索赔;其二,以前企业招聘人员人数少,通常由苟厂长亲自面试并决定录用。现在每年要招聘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场销售人员近50人,还要牵涉到人员的培训等,以前的做法行不通了。其三,过去总是苟厂长临时抓人去做后勤等工作,现在这方面工作太多,临时抓人去做,已经做不了做不好了。凡此种种,以前有效的管理方法已经失去作用了。请从组织工作的角度说明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措施。 8.2.某设备制造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试分析其组织结构类型及特点。经理:(1)会计室(2)人事科(3)设计部主任:设计员;制造部主任:工人;销售部主任:销售员(4)后勤助理

8.1.答:(1)从案例中给出的信息看,企业采用的是直线型组织结构形式。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所有的人都明白他们应向谁报告和谁向他报告。责任与职权明确。每个人有一个并且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因而做出决定可能比较容易和迅速。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业务比较复杂,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由一个人承担,是比较困难的。(2)显然当企业已经发展成为1000多人时,直线型组织结构制约企业的正常发展。如同案例中苟厂长面临的困境,要一个人管所有的事情,已经没有效果和效率了。(3)企业需要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例如管理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考虑设立生产计划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后勤部门。这样就可以发挥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优点,即各级直线管理者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因而能够对本部进行有效管理,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而细致的特点,而每个部门都是由直线人员统一指挥,这就满足了现代组织活动需要统一指挥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的要求。

8.2.答:属于直线一参谋型组织结构。(1)按照组织职能来划分部门和设置机构,实行专业分工。以加强专业管理。组织实行统一指挥。(2)这种组织结构把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部门和人员,一类是参谋部门和人员。直线部门和人员对自己的工作部门的工作负全部责任。职能部门及其人员对下级直线部门只能提供建议和业务指导,没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3)这种组织结构实行高度集权,只对中小型组织比较适用。

9.1.美国企业管理专家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时,提出“具有协调控制的分权”,其基本思想是,经营管理过程应该分权化,而考核或控制则应集权化。这种分权经营、协调控制模式的基本框架是:(1)最高层管理部门在考虑到长期发展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生产能力、竞争状态等因素的基础上,决定整个公司的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并决定每个事业部的经营范围。在这个计划过程中虽然也考虑到各个事业部的意见和建议,但只有当这些意见和建议适合于整

体计划时才被接受。(2)最高层管理部门为每个事业部安排其在整体方案中的地位,使各事业部适合于由整体计划所决定的作业模式。它制定生产目标和每个事业部的最低定额,决定资金和费用的分配份额,决定主要的人事安排、工薪变动和奖金分配,并作出涉及所有事业部的重大决策。(3)为了帮助各事业部实现目标并衡量其成果,提供各种不同层次的参谋帮助。(4)召集会议进行协调。各事业部的部门经理每月一次或两次被召到底特津开会,各专业参谋部门的代表也常参加这种会议。在这些会议上,制定政策的集团在销售和分配、工程、劳资关系、式样等专门业务方面进行争论。斯隆通常参加这些会议,他虽然会在各种具体问题上阐明他的观点,但他鼓励不同的观点与争论。在那些负责执行决定的人接受基本观念以前,他并不急于作出最后决定。(5)事业部经理负责处理本事业部工厂和销售机构中的生产和销售事务,任命除了高层经理人员以外的各种人员,决定生产方法和设备,处理绝大多数采购、代理商合同与特许权,以及广告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但他们的决定可能会受到最高管理部门的核查。对斯隆本人来说,他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中枢管理部门内的这些管理机构的发展、组织和定期改组。他强调指出:“为决策提供合理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分析:(1)斯隆所提出的“具有协调控制的分权”是一种什么样的领导方式和组织结构?(2)这种组织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斯隆是如何处理通用公司的集权与分权关系的?

9.1.答:(1)斯隆所提出的“具有协调控制的分权”是一种分权制的领导方式和事业部制组织结构。(2)作为分权制的领导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中下层有较多的决策权;上级的控制较少;在统一规划下可以独立经营;实行独立核算,有一定的财务支配权。作为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其基本特点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3)斯隆通过组织模式的基本框架和职位说明来处理公司集权与分权关系:最高层管理部门决定整个公司的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并决定每个事业部的经营范围;最高层管理部门制定生产目标和每个事业部的最低定额,决定资金和费用的分配份额,决定主要的人事安排、工薪变动和奖金分配,并作出涉及所有事业部的重大决策;提供各种不同层次的参谋帮助;召集会议进行协调;事业部经理负责处理本事业部工厂和销售机构中的生产和销售事务,任命除了高层经理人员以外的各种人员,决定生产方法和设备,处理绝大多数采购、代理商合同与特许权,以及广告和公共关系等方面,但他们的决定可能会受到最高管理部门的核查。

11.1.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常抱怨他们感到“处处受限制”。这里摘引一段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我几乎从来就不知道,在我所在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还有或将会有什么样的职位空缺。只因为有关部门从来就不向我们这个层次上的人公布。这样,我能否有在公司其他部门获得一个好机会的资格,就几乎完全控制在我上司手里。不幸的是,他们并没有多少动力去为我寻找这些机会。因此,我被限制在一个狭窄且垂直的晋升道路上了,这根本不利于我今后的发展。而且,我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速度,又要受多种我无法控制、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这不是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它迫使我向其他公司寻找机会。”问题分析:在此案例中,反映出该公司在用人方面没有遵循哪一条人员配备原理的要求,为什么?

11.1.答:(1)该案例反映出这家公司在用人方面违背了人员配备工作中的公开竞争原理的要求。(2)公开竞争原理,是指组织越是想提高管理水平,就越是要在主管职务的接班人之间鼓励公开竞争。实行公开竞争要求组织做到开放、公平、滚动,即实行公开竞争时,空缺的职务是对任何人开放的,它不仅要求候选人能够胜任空缺的职务,而且要求他能比别人更有效地实现该职务对他的要求;公开竞争对组织内外部的人才都应一视同仁,机会均等;前提是人才必须能够流动,人才不流动,也就不能开展公平竞争。这家公司要消除主管人员的不满情绪,留住人才,必须按照公开竞争原理的要求,改革传统的人员配备工作中的弊端,引入人才公开竞争机制。

12.1.某国有大型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迫切要求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过去,企业也搞过不少培训,但基本上是临时聘请几个知名专家,采用所有管理人员都参加、上大课的理论培训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也疏于控制。每次培训过后,有的主管人员认为在工作中有用;有的人则认为作用不大,想学的东西学不到;也有的人反映培训方式太单调,不能结合工作实际等。现在,假如你是该企业负责培训工作的副总经理,你如何全面地计划公司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并加强管理和组织落实。

12.2.杜邦公司总公司16个部门的负责人每月都要聚会两小时。一般的会议议程主要是由其中一位负责人提出六名“完全可以提拔的人”,然后对这6个人进行研究。每次会前这六个人的照片和简历都要提交所有16个部门的负责人过目。会上,要求每一位了解他们的人,特别是那些对其中某人的素质感兴趣或有疑问的人发言或提问,如:“当哈里五年前为我们部门工作时,他干得很一般。他最近究竟做了些什么,让你如此看重他?”并且,还要求那些对这些候选人不太了解的负责人,大胆地提些问题。如:“他同乔冶·史密斯相比怎么样?”“他在某个人事职位上干得如何?”杜邦公司还经常将受过高等技术教育的人员从科研部门调到加工部门,再到市场营销部门、管理部门、公司人事部门,然后进入公司各级领导岗位。摩根公司和花旗银行,经常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其银行家们或经理们派往国外的机构工作,以增加国际经验,并使他们有机会亲自管理一个小企业。而IBM公司的管理则是定期参加某种教育意义的经验交流会。强生公司的主管人员的一项工作是经常挑选那些被认为是人才的年轻人,并安排他们做专门的项目规划工作,并将这些工作结论向公司高层管理者汇报,公司以此从中选拔合适的主管人员。可口可乐公司的主管人员每月都要与其职能部门的一位经理共进午餐,并总会要求他或她同时带上一些有高素质的人,以便有更多机会了解许多年轻人,并对他们的潜力、优点以及缺点形成一定的看法。通用制造公司中有许多识别计划,这些计划常常使高层管理者注意到那些工作出色的人,这对人才的选拔非常有利。惠普公司使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创造各种环境。这些环境允许分公司将其最优秀的人员安排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发现哪些是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并且,一旦知道了他们的名字,就能更好地直接了解他们。安修慧·布希公司董事会的成员把定期下厂了解情况作为一条常规。这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公司中资历较浅的年轻雇员,并同他们交谈。这种方法能使这些年轻人有机会见到公司的高层领导人。除此以外,他们也许永远也无法同总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会面。问题分析:请根据上述实例,总结出美国公司在管理者选拔、考评、培训方面的特点。

12.3.凯跃集团公司为选拔人才补充到空缺的管理岗位上,面向社会举办了一场公开招聘活动,从外部引进了所需的中层管理人员。请你从选聘方式上对该公司此次管理人员选拔方式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12.1.答:(1)动员教育各级主管人员,明确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发展,更好地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2)根据人才生命周期理论,了解培训对象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类管理和培训。(3)选择和确定培训内容。①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素质;②培训业务知识、奠定技术与管理知识基础;③着重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掌握五项基本管理职能要领和具体的管理技能。(4)采用多种方法分别实施培训。包括系统的理论培训、职务轮换、有计划提升与临时提升,在“副职”上培训、参观考察、辅导及其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5)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着重抓好以下几个问题:①培训工作与组织目标相结合;②上级管理者支持和参与培训工作;③选择和培训好教员;④培训内容要满足受训者的需求;⑤培训方法必须有效;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2.答:以强生、IBM、惠普为代表的美国公司,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管理者的选拔、考评和培训,并在许多方面作出了努力。他们这样做并不只是为了通常意义上的管理者的选拔、考评和培训,而是为了能在将来为公司经营的远景战略提供支持。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在管理者的选拔、考评和培训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管理者选拔、考评、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并强调该计划与公司的长期经营计划紧密相连;(2)高层管理者重视、支持并亲自参与管理者的选拔、考评和培训;(3)管理者选拔考评和培训的形式多样,并行之有效;(4)严格按照管理者标准选拔人才,并注重其业务知识、工作技能、工作技巧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培训和提高;(5)特别重视年轻人、有发展前途的雇员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成长的各种机会。

12.3.答:该公司采用的选聘的方式是单一的从外部招聘,即“外求制”。其优缺点是:优点:(1)有广泛的来源以满足组织的需求,并有可能招聘到第一流的人才;(2)可避免“近亲繁殖”,从而给组织带来新的观念;(3)可避免组织内没有提拔到的人的积极性受挫,避免造成因嫉妒心理而引起的情绪不快和组织成员间的不团结;(4)由于大多数应聘者有一定的经验,可节省在培训上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和费用。缺点:(1)由于不了解应聘者的实际情况,不容易对应聘者做出客观评价,有时可能会造成很大失望;(2)应聘者对组织的历史和现状不了解,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3)如果本单位中有胜任的人没有被提拔,则从外招聘会使其感到不公平,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15.1.LE集团公司东北分公司最近从华南分公司调来一位广东籍总经理陈某,陈某在广东一带是很有名气的经理人,他有个特点:讲话从来不用讲稿,经常即兴发言,广东话风趣幽默,常常博得满堂喝彩。但他讲不好普通话,到东北分公司就任后,他召开全体员工大会阐述经营理念和战略,与下属积极沟通,以了解情况。开始下属很愿意找他汇报工作,但他经常打断下属的汇报,提出评价意见。员工渐渐地不愿意向他汇报工作了;同时陈某也发现他在大会上的即席讲话也没有得到员工们的响应,不能引起共鸣。试从进行有效沟通的角度帮助陈某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5.2.宏力电子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新领导班子上任以后,公司内部矛盾重重,经管理专家诊断,认为该公司主要是出现了沟通障碍问题。请你结合实际,论述沟通中的主要障碍因素。

15.1.答:(1)进行有效的沟通则要求:①表达清楚。②传递准确。③避免过早评价。④消除下级人员的顾虑。⑤管理者进行积极沟通。⑥对情报过程加以控制。(2)陈某在沟通中违背了有效沟通要求中的第①、②、③、④条,即表达不清楚,影响传递信息的准确性,过早评价,使沟通难以进行,使下属产生了顾虑。(3)对策:开会时首行准备讲稿提前印发;在交流时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对方,避免过早评价;通过表扬、奖励等鼓励下属讲真话、实话。只有充分沟通,相互了解,才能更好地开展领导工作。

15.2.答:一般来讲,沟通联络中的障碍主要是主观障碍、客观障碍和沟通方式的障碍三个方面。(1)主观障碍:大致有下述几种情况:①个人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见解等的差别,使信息在沟通过程中受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制约。②在信息沟通中,如果双方在经验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的障碍。③信息沟通往往是依据组织系统分层次逐级传递的。然而,在按层次传达同一条信息时,往往会受到个人的记忆、思维能力的影响,从而降低信息沟通的效率。④对信息的态度不同,使有些员工和主管人员忽视对自己不重要的信息,不关心组织目标、管理决策等信息,而只重视和关心与他们物质利益有关的信息,使沟通发生障碍。⑤主管人员和下级之间相互不信任。⑥下级人员的畏惧感也会造成障碍。(2)客观障碍:①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如果在空间距离太远、接触机会少,就会造成沟通障碍。②组织机构过于庞大,中间层次太多,信息从最高决策层到下级基层单位,而产生失真,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其及时性。这是由于组织机构所造成的障碍。(3)沟通联络方式的障碍:①语言系统所造成的障碍。②沟通方式选择不当,原则、方法使用不活所造成的障碍。

16.1.某鞋业公司的两名销售员来到一个热带岛屿,发现岛上居民都打着赤脚,而且每天除了一日三餐之外,无所事事。两位销售人员回到公司以后,一位报告说岛上居民不穿鞋,没有市场机会。但是另一名却提出了营销方案,请公司免费赠送100双鞋,并保证一年后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第二位销售员将鞋子赠送给不同性别、年龄的居民的同时,反复宣传穿鞋的好处,岛上居民逐渐接受了穿鞋的观念,一年后果然开发出一个稳定的市场。而且岛上居民也逐渐变得勤劳了,对生活的其他方面追求也提高了。试用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来解释这一营销案例。

16.2.某民营企业的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赏识来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诡计来剥削员工。请根据所学习的有关激励等理论,分析该老板做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16.3.立达公司的激励制度(本案例为虚构)立达公司地处中关村地区,是高强博士在1998年创建的。目前,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1.7亿元人民币,并计划10年内达到5亿元人民币。面对外界激烈的竞争环境,高强在充分发挥自己管理天赋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有效而独特的激励方法,人们一直认为该公司的管理是极为成功的。他为职工创造了极为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司总部设有网球场、游泳池,还有供职工休息的花园和宁静的散步小道。他规定每周五下午免费为职工提供咖啡,公司还定期举办酒会、宴会及各种体育比赛活动。除此之外,他还允许员工自由选择机动灵活的工作时间。他注意用经济手段来激励员工。例如,他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公司股份用于奖励优秀员工,目前,部分员工已拥有公司股份的30%了,这极大地激发了员工为公司努力工作的热情。高强还特别注重强化员工的参与管理意识。他要求每个员工都要为公司长远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以加强对公司的了解进而提高他们对公司强烈的责任心和感情,自觉地关心公司的利益。高强本人又是一个极为随和、喜欢以非正式身份进行工作的有才能的管理者。由于他在公司内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都能平等地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公司的绝大多数人员极为赞同他的做法。公司员工都把自己的成长与公司的发展联系起来,并为此感到满意和自豪。当然,高强深知,要长期维持住这样一批忠实工作的群体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它的增长速度自然会放慢,也会出现一个更为正式而庞大的管理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更有效的激励员工呢?这自然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根据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1)立达公司采取了哪些激励方法?(2)结合管理理论分析这些激励方法为什么能起作用?

16.4.李强已经在智宏软件开发公司工作了6年。在这期间,他工作勤恳负责,技术能力强,多次受到公司的表扬,领导很赏识他,并赋予他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几年中他从普通的程序员晋升到了资深的系统分析员。虽然他的工资不是很高,住房也不宽敞,但他对自己所在的公司还是比较满意的,并经常被工作中的创造性要求所激励。公司经理经常在外来的客人面前赞扬他:“李强是我们公司的技术骨干,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去年7月份,公司有申报职称指标,李强属于有条件申报之列,但名额却给了一个学历比他低、工作业绩平平的老同志。他想问一下领导,谁知领导却先来找他:“李强,你年轻,机会有的是。”最近李强在和同事们的聊天中了解到他所在的部门新聘用了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程序分析员,但工资仅比他少50元。尽管李强平时是个不太计较的人,但对此还是感到迷惑不解,甚至很生气,他觉得这里可能有什么问题。在这之后的一天下午,李强找到了人力资源部宫主任,问他此事是不是真的?宫主任说:“李强,我们现在非常需要增加一名程序分析员,而程序分析员在人才市场上很紧俏,为使公司能吸引合格人才,我们不得不提供较高的起薪。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请你理解。”李强问能否相应提高他的工资。宫主任回答:“你的工作表现很好,领导很赏识你,我相信到时会给你提薪的。”李强向宫主任说了声“知道了!”便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开始为自己在公司的前途感到忧虑。问题:(1)用双因素理论解释李强的忧虑、困惑。(2)谈一谈企业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有效地激励员工。

16.5.赵林是某汽车零件制造厂的副厂长,分管生产:一个月前,他为了搞好生产,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到第一车间甲班去蹲点调查。一个星期后,他发现由于奖金太低,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所以每天产量多的工人生产二十几只零件,少的只生产十几只。’赵林和厂长等负责人商量后,决定搞个定额奖励试点,规定每天每人以生产20只零件为标准,超过20只零件后,每多生产一只零件奖励2元。奖励方法实施后,全班二十三个人都超额完成任务,最少的每天生产29只零件,最多的每天生产42只零件。这样一来,工人的奖金额普遍超过了工资额,使其他班、其他车间的工人十分不满。为了平息工人的不满情绪,他们又修改了奖励标准,每天的工作定额为30只零件,每超过定额一只零件奖励2元。这样一来,全班平均每天只生产维持33只左右,最多的人不超过35只,赵林观察后发现,工人并没有投入全力生产,在离下班还有一个半小时左右,只要30只任务完成,他们就开始休息了。他不知道应如何进一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赵林在激励员工时有哪些不妥之处?为什么?(2)你认为如何能做到有效的激励?

16.1.答: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行为的心理过程就是一个激励过程,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需要,使被激励的人产生动机,进行引起动机,满足需要,实现目标。本案例中那位成功的销售员首先设法转变岛上居民的观念,使他们产生穿鞋的需要;引起购买欲望;为了能够有钱买鞋,他们不得不又更加勤劳;当穿上鞋后,又会产生改善居住条件等其他需要;通过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行为过程,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16.2.答:(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类的需要是分层的,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定或安全需要、社交和爱情的需要、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级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主导需要决定了人的行为。(2)案例中该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员工的主导需要。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民营企业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3)要使得激励有效,应当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加以满足。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16.3.答:(1)①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组织中的成员看到自己的利益是可以同组织的利益取得一致的。而在两者利益不完全一致时,则要求组织的每个成员能以组织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顾全整体。②奖励。对人们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奖励,会给人们的动机起到强化作用。因为这使人看到了自己的成就,得到了尊重或取得了信任和社会地位。③职工参加管理。所谓参加管理是指在不阿程序上让职工和下级参加组织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来商讨组织中的重大问题,可使下级和职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同组织的利益,组织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④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丰富化是指试图把一种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体现在_T-作(职务)中。它不同于工作内容的扩大,它可以通过赋予多样化的内容而使一个工作丰富起来。(2)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需求。他还断定,当一组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组需求就不再为激励因素了。他将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管理者必须用随机制宜的方法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在工作中,管理者要注意决定这些需求的各个特性、愿望和欲望。在任何时候,管理者都应考虑到人的各种需求。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如果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这类因素统称为“保健因素”。此外,他还发现人们对诸如成就、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晋升和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如果得到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这一类统称之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的情绪。保健因素改善后,职工的不满情绪会消除,并不会导致积极后果,职工只是处于一种既非满意,又非不满意的中心状态;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提出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三种,即成就、权力、社会需要。这一研究是值得重视的。因为任何一个组织及每一个部门都代表了实现某些目标而集结在一起的工作群体。所有这三种动力,对管理工作都有特别的关系。

16.4.答:(1)导致李强忧虑、困惑的原因是企业激励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①激励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将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②保健因素是指人们对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及个人生活所需等,如果得到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尽管保健因素不能起到激励作用,但却是人们有效工作的必要条件,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该公司对李强忽略了保健因素而导致李强的忧虑。③激励因素,包括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晋升和工作中成长、责任感等因素,如果得到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它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但企业必须提供某些条件以满足保健因素的需要,才可以保持人们一定的工作积极性。该公司只注重了激励因素,而忽略了保健因素。(2)要取得有效的激励效果,该公司主管人员必须做到:①坚持物质利益原则;②坚持按劳分配;③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④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16.5.答:(1)不妥之处:赵林在奖励员工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奖励设置的不科学性(主观性)、随意性及标准的多变性。原因分析:①激励的方式是多样的,物质激励是最基本的;②奖金作为物质激励的手段时,要强调其设置的合理性、公平性、规范性和连续性。(2)激励是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为使激励取得效果,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坚持物质利益原则;②坚持按劳分配原则;③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④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17.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工作方式不断涌现,如授权管理、自我管理、团队工作、家庭办公等。因此,有人提出管理中的控制工作没有用了,应该取消。试根据控制工作的内涵和要求,阐明自己的看法。

17.1.答:控制工作是管理者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该案例中的对控制工作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授权、自主管理并不等于放弃控制,相反需要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控制;控制不能等同于监视,家庭办公,自由职业者的活动也离不开控制工作;工作团队内部及其活动本身就需要进行控制,组织对其也要进行相应的控制。

考点串讲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三节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管理学及其特点

1.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一般说来,管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3)历史性。(4)实践性。 二、管理学研究内容与范围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生产力方面。(2)生产关系方面。(3)上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以上是管理学研究内容和范围的三个层次。 三、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3.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4.20世纪初,提出图表系统法的人是泰罗。 二、法约尔与管理过程理论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理论: (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 (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管理的十四原则:①分工。②职权与职责。③纪律。④统一指挥。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⑦个人报酬。⑧集中化。⑨等级链。管理机构中,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⑩秩序。⑾公正。⑿任用期稳定。⒀首创精神。⑩集体精神。

(4)管理要素。

三、马克斯·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1.马克斯·韦伯在管理方面的贡献是在《社会和经济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由此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2.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它具有以下特点:(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一、梅奥及霍桑试验

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二、霍桑试验的结论 三、有关行为科学的理论

1.梅奥等人创建的人际关系学说属于行为管理理论。

2.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 3.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可分成三大类:①激励内容理论,例如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②激励过程理论,例如期望理论,波特一劳勒模式;③激励强化理论。 (2)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例如X理论——Y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以及人性的四种假设等。 4.有关团体行为理论。

团体行为介于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之间。主要包括团体动力、信息、交流、团体及成员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 5.有关组织行为理论。

主要包括有关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

第三章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第一节管理与环境 一、一般环境

1.一般环境亦称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 2.管理的外部环境当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即是科技环境。 二、具体环境

1.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2.具体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 3.“质量”、“价格”、“交货期”——这是供应商影响组织的三个基本因素。 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依据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状况: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不确定性最高,对组织管理者的挑战最大。

第四章计划工作概述

第一节计划工作的含义 一、计划工作的概念

1.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计划工作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讨论为什么要做,确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以及如何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lH。 二、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2.主导性; 3.普遍性; 4.经济性。

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计划工作的经济性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 三、计划工作的意义 第三节计划工作的原理 一、限定因素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强调计划工作中抓关键问题。 2.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

3.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确地、客观地选择可行方案。 二、许诺原理

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灵活性原理

1.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2.灵活性原理是指制订计划时要有灵活性,即留有余地。例如某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应该要求按照计划时间完成施工任务,但在制订施工进度计划时却要考虑到可能出现雨季不能进行露天作业的情况,因而对完成任务时间的估计要留有余地。

四、改变航道原理

1.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2.管理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的现象,故需要调整计划或重新制订计划,这遵循的是改变航道原理。

第五章目标与战略

第二节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由来

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

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