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85学前卫生学 下载本文

充足,使用后摆放整齐。 (5)玩具和活动材料安全。玩具和活动材料的材质要无毒、环保、耐用、性能稳定、易于清洗和消毒;玩具和材料外形不能带有尖利的边角、锯齿;不可给3岁以下婴幼儿直径小于2。5厘米的玩具,如珠子、扣子、棋子、玻璃球等;定期清洗和消毒玩具,破旧的玩具材料要及时修理和更换。 (6)设通讯联系工具。建议各班配一部电话,并在电话旁张贴紧急电话号码:119火警电话,120医疗急救电话,110报警电话,以及附近派出所、医院、园长办公室、医务室的电话。班级教师要掌握班上幼儿的家庭地址、父母的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 2.幼儿园室外环境的安全 (1)户外活动场地安全。户外活动场地要有充足的空间,地面为软质地坪,并防滑、渗水(雨后不积水);场地清洁、安全,不得有碎玻璃片、碎石、铁钉等尖锐物体。 (2)大型玩具设施安全。户外大型玩具,如秋千、滑梯、攀爬架等做工要精细,不得有突出的螺钉、不光滑的木刺等;设施安装稳固,并定期检查和维修,破损处及时修理或更换。大型玩具的安放要考虑安全,如秋千最好安放在儿童活劫较少的区域。 3.幼儿园建筑及设施安全 幼儿园应没安全通道,且标志明显;禁止在安全通道堆放物品,保持通道畅通无阻;园内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灭火装置和报警装置,并放置在明显位置,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会使用;园内地下水管道、水沟出口均应加盖,以防儿童失足落人;楼梯栏杆要牢固,楼梯扶手和台阶的高度要适合儿童;大型玻璃门窗要有明显并且儿童能够明白其意思的提醒标志;幼儿园应设围墙,防止幼儿擅自离园,或是无关人员、宠物随意入园。 (四)保证活动安全 教师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应以安全为前提,遵循“事先计划、建立规则、细心管理”的安全原则。 1.事先计划 2.建立规则 3.细心管护 教师组织户外游戏或自由活动时,教师应将每个幼儿都纳入教师的视野之内,在一些容易发生意外的环节加以提醒,如盥洗活动、上下楼梯、玩滑梯、攀登等。外出郊游时应增加保教人员的数量,因为幼儿容易在不熟悉环境中发生意外伤害。同时,儿童行为是后天习得的,适宜行为的形成有依赖于成人的指导和管理。在儿童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规则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指导。通常儿童年龄越小,生活经验越

少,越容易发生意外,需要更多的指导和保护。 二、幼儿园的安全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安全教育目标和要求有明确规定,幼儿应“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密切结舍幼儿的 (一)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的建立是预防意外伤害发生的关键。幼儿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如看图片、讲故事、唱儿歌、看视频、做小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抓住幼儿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进行及时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学习遵守规则,不进行危险活动,保护自己和他人。 (二)提高幼儿的安全保护能力 正如图7一l显示,安全自护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涉及身体基本素质、运动技能、生活技能、安全意识、认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等多因素。培养幼儿安全保护能力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 2.加强幼儿常规培养 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主要包括生活常规和活动常规。幼儿常规培养可帮助幼儿建立起安全和适宜行为,起到维护个人安全、维持班级秩序,预防意外伤害发生的作用。与幼儿安全密切的常规有:有秩序地盥洗如厕;用正确的方法洗手、不玩水;专心进餐,不边吃边说;上下楼梯与小朋友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推挤;按老师的指令回班级,不逗留,不私自离开;不带危险物品到幼儿园,放学不跟陌生人走;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出现冲突协商解决;遵守游戏规则,正确使用活动器械,不争抢等。 3.经常开展体育活动 幼儿园应保证幼儿每天有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的作用在于,加强幼儿身体运动机能的发展,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平衡性灵活性及身体力量发展,从而减少幼儿意外伤害的发生,增强幼儿躲避危险昀能力。幼儿园应经常开展跑、跳、爬行、跨越、攀登、投掷、拍球、跳绳、走独木桥等运动,鼓励每个幼儿参与。 (三)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幼儿园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预防儿童伤害的相关知识和急救技能,使其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一是帮助教师熟悉了解影响幼儿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幼儿意外伤害发

生特点,在工作中有意识地消除安

全隐患,做好安全预防工作;二是通过幼儿意外伤害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高教师对环境中潜在危险的警惕性和预见性,学习如何及时发现危险和排除危险;三是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和意外伤害的应对措施,了解幼儿园意外伤害的紧急预案程序,以便及时开展紧急救助工作;四是开展安全法规、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使教师熟悉岗位职责和要求,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安全管理意识;五是加强家园合作,向家长宣传和传递安全知识,提高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 第七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具有发生突然、危害大等特点。及时、正确地实施救助可有效降低意外伤害对幼儿身心造成的损伤,甚至挽救其生命。幼儿教师必须“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 一、意外伤害的急救处理程序 幼儿园意外伤害的急救处理程序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伤情一①份情严重者,现场急救、寻求帮助(打急救电话一送医院-+通知家长);一般出现下列情况需现场急救:大量出血;昏迷,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在紧急处理意外伤害时,如果受伤儿童为多人,应先急救伤情严重者。但要关注受伤没有哭闹的儿童,因为可能他已丧失知觉,或情况更为严重。 (二)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应遵循“抢救生命,防止残疾,减少痛苦”的原则,对呼吸、心跳停止的伤者马上实施心肺复苏术;对呼吸道异物实施异物排出;对出血者进行止血处理等。急救者在抢救伤者生命的同时,要尽量避免损伤伤者,避免因抢救不当或延误抢救而造成终身残疾。特别是怀疑伤者有脊椎、颈椎、腰椎等骨折时,切忌随意搬动,以防骨折断端在搬运过程中将脊神经损伤,造成截瘫。抢救时,动作尽量轻,并给予伤者语言安慰和鼓励,稳定其情绪,缓解其恐惧心理。 (三)启动紧急预案 意外伤害发生后,往往需要启动紧急预案让更多的人员参加到急救过程中。常见的幼儿园紧急预案程序如图7-2。如果幼儿伤情严重.现场人员在进行急救处理的同时,应大声呼救请求他人帮助;其他救援人员将未受伤的小朋友带离现场,避免现场混乱或引起其他小朋友紧张、害怕。 二、常用急救技术 图7-2幼儿园意外伤害紧急处理程序 (一)心脏复苏术 心脏复苏术是指当伤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表现为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时实施的人工急救方法。心脏复苏术主要是通过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方式,促使病人迅速建立起有效循环和呼吸,使患儿心、脑等身体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因一旦心跳、呼吸骤停,如果在4~6分钟内得不到及时抢救,会造成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因此,现场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最重要,时间就是生命。 1.评估伤情。急救者首先需判断伤者神智是否清醒,心跳和呼吸是否停止。可大声呼喊,或用手轻推伤者看其有无反应;摸颈动脉处有无血管搏动;倾听有无呼吸声或面部感觉伤者呼吸道有无气体呼出。如果判断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抢救。 2.实施人工呼吸或心脏按压,或两者同时进行。操作方法详见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3.判断是否停止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经抢救一段时间后。如果伤者身体开始有活动(如眼球活动及或四肢抽动),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出现自主呼吸,表明心肺复苏术成功,可停止抢救。 (=)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的急救方法常用于抢救脉搏正常,但没有呼吸的伤者。其原理是通过实施口对口的呼吸,借助急救者吹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使机体获得对氧的最低需要,减轻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同时,吹入的少量二氧化碳也有刺激呼吸中枢的作用。 实施方法: 1.判断有无呼吸 将耳贴近伤者的口鼻,或将手放在伤者鼻子附近感觉有无气息,观察伤者胸部有无起伏动作(见图7-3)。如没有呼吸,应立即实施抢救。 2.保持呼吸道通畅 伤者取仰卧位,将口腔中的异物.如血块、粘液、呕吐物清除,解开衣领、裤带,头向后仰,使呼吸道畅通(见图7-4)。 3.实施口对口呼吸 救助者一只手捏住伤者的鼻孔,另一只手托起下颌,伤者的头尽量后仰;嘴紧贴嘴呈密封状,缓慢吹气,直至其胸部隆起。每次吹完一口气,嘴离开,观察伤者胸部回落状况。 (三)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是通过外力挤压促使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从而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它适用于触电、溺水、心脏病等引起的心跳骤停者。

实施方法: 1.检查有无心跳 将手放在颈部动脉或股动脉处检查有无搏动;或用耳贴在伤者胸前听有无心跳(见图7-6)。 2.事前准备 让伤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或在背部垫上木板。解开伤者衣物,选择按压部位(按压心前区,胸骨下1/2段),见图7-7。 3.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操作要注意按压力度,如果用力过小达不到挤压目的,用力过大、部位不正确可导致胸骨、肋骨骨折及内脏损伤。如果伤者同时伴有呼吸、心跳停止,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术。通常吹气与挤压的比例为1:4—1:5,即吹l口气,挤压4—5次(见图7-8)。图7-8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四)呼吸道异物 儿童吃食物、口腔出血或胃肠道反流等,使异物呛入呼吸道,导致呼吸道堵塞需及时抢救。尤其是异物完全性堵塞呼吸道非常危急,如处理不及时将导致窒息死亡。 实施方法: 1.手指抠咽喉法 救助者将伤者头后仰,强行用食指沿伤者的颊内侧深入口腔和咽部迅速将异物抠出。

该方法适用于异物堵在咽喉附近者。 2.手掌背击法 将伤者背上半身倾斜,头向下;救助者一手支托其胸部前,另一手掌连续猛击伤者背部两肩胛间5次,促使伤者咳嗽,将呼吸道异物排出(见图7-9)。 3.腹部推压法 又称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救助者从背侧用双手臂环抱伤者上腹部;一手放在正中线脐上,另一手紧握此手;救助者用力压伤者腹部6—10次,促使上呼吸道堵塞物吐出(见图7-10)。 (五)止血 意外伤害常伴有血管破损出血。常见的出血类型有三种,即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一般动脉出血表现为血液颜色鲜红,血流伴随心跳呈喷射状搏出;静脉出血血液为暗红色,血液流动较缓慢;毛细血管出血多为渗出,出血量小。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 用手指、手掌或拳头压迫出血血管的上端(近心端),将血管压闭,阻断血液流出。该方法的优点是止血迅速,适用于出血量大、紧急情况时,但不适宜长时间使用。 图7-11指压止血 2,加压止血法

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直接按压在伤口上,用手压迫止血,通常压迫15分钟即可止血(见图7-11);如果仍有血渗透出纱布,可在原有的

纱布上再加盖一块纱布继续加压止血。该方法常用于血流不急的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如果出血较快,通常还需要用绷带包扎,增加压力,以达到止血目的。 3.止血带止血法 用止血带扎在伤口上方,阻止血液流出。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一般止血方法无效时。如果没有专业止血带,可选用绷带、三角巾、橡皮管等替代,但忌用电线或细绳等太细的物品替代,防止肌肉组织在捆扎过程中损伤。操作方法:先在使用止血带的部位垫上毛巾,然后用止血带扎住。要注意止血带捆扎昀松紧度,以摸不到远端的脉搏为宜。期间,为防止组织缺血坏死,应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止血带。如果出血已停止,不必再结扎。 4.-般止血 小伤口出血,在清洗伤口后用创可贴或干净的纱布包扎即可。 (六)骨折的处理 当发生骨折或怀疑儿童有骨折时,不要随便搬动伤者,以防搬运过程中骨折断端造成周围组织(神经、血管、内脏)新的损伤。尤其是脊椎、胸椎、颈椎骨的骨折,处理要小心,以防因处理不当导致脊神经受伤,造成伤者瘫痪。 实施方法: 1.止血 如果骨折为开放性骨折伴有出血,首先要进行止血处理(方法见止血)。 2.固定 对骨折断端的上下两个关节进行固定,防止搬运过程中,因骨骼断端来回移动损伤周围组织、血管和神经,造成二次损伤。 (1)四肢骨折者的固定方法。就地取材,选用木板或木棍、树枝等硬物,并在木板与肢体接触处垫上毛巾或衣物等松软用品;将断肢的上下两个关节用绷带或绳索与木板捆绑在一起,使断端在搬运过程中不会发生移动。如果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材料,也可借助伤者身体,如将上肢骨折与躯干、下肢与健肢固定在一起(见图7-12)。 图7-12四肢骨折者的固定 (2)脊椎、胸椎、颈椎骨折者的固定和搬运方法。选用硬木板或门板、硬担架作为搬运和固定工具;4人或3人托住伤者同时抬起,使骨折处不出现移动,将伤者小心平放在木板或硬担架上;用绷带或绳索将整个身体固定在木板上,然后送医院。或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来搬运(见图7-13)。 三、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 学习活动: 小磊在户外活动时摔伤,造成膝盖皮肤擦伤,有点状出血。请问应如

何处理? (一)跌伤、碰伤 跌伤、碰伤是学前儿童发生率最高的意外伤害,多发生于游戏奔跑、打闹、推拉、被物体衅倒或从高处跌下时,受伤部位多为头部和上下肢,有时也可出现内脏损伤。 1.皮肤擦破、出血或皮下淤血肿胀 此症状者应立即送医院处理。③如果发生颅骨骨折。表现为头部有伤口,伤者出现塞≤裂羹、鼻子或耳朵流出液体。有颅骨骨折者,应用一块清洁的纱布轻轻盖住伤口,马上送医院抢救,或拨打120。 3.骨折 临床上根据骨折的类型将其分为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和青枝骨折。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的断端刺破了皮肤,暴露在体外;闭合性骨折是指骨骼断裂,但皮肤仍保持了完整性;青枝骨折是指骨骼“折而不断”,出现了骨裂。闭合性骨折和青枝骨折,因从外观看不见断端需要救助者进行初步的判断。判断伤者有无骨折:一般如果发生骨折,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骨折处出现皮肤肿胀、畸形,并伴有肢体功能丧失,不能活动等。处理方法:①固定骨折断端的上下两个关节,立即送医院处理。②如果是开放性骨折,先进行止血,然后固定关节。用一清洁布轻轻盖在伤口处送医院处理,千万不要将断端骨骼复位。 4.内脏出血. 如果跌伤伤及内脏,可导致内脏器官受伤,出现内出血。通常临床表现为身体发冷、脸色苍白、脉搏跳动加速、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如怀疑有内出血,立即送医院,或拨打120。保教人员要注意观察幼儿摔伤后有无异常表现.以免延误诊治。 (二)手指、脚趾挤压伤 手指、脚趾挤压伤常发生在幼儿玩耍过程中,手指被门窗、桌椅、玩具或重物等挤压受伤;或脚趾被坚硬物体砸伤。处理方法:首先安慰幼儿,如果皮肤无破损、手指能活动,可采用冷水冲洗或冰敷,以减轻疼痛。如果手指出现肿胀、发紫,应及时去医院处理,有时可能会发生手指骨折。 (三)刀割伤 儿童使用刀、剪刀,或打碎玻璃器皿、碰到锐利的金属等容易发生刀割伤。处理方法:用清水简单冲洗伤口,然后采用指压法止血,或用干净纱布、毛巾压在伤口止血。止血后,用清水清洗伤口,并用75 010的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再用消毒纱布或创可贴覆盖包扎。如果伤口较大(超过1厘米),止血后应送医院进行伤口消毒、注射破伤风疫苗、伤口缝合等处理。通常

伤口缝合须在6小时内。 (四)烫伤 烫伤是学前儿童在家庭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意外伤害。导致儿童烫伤的热源常见开水、茶水、热汤饭、热蒸汽、热油、火等。临床按皮肤受损程度常将烫伤分三度。I度烫伤是指伤及表皮层,局部血管有充血、扩张和渗出液体,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Ⅱ度烫伤伤及真皮层,分浅Ⅱ度和深Ⅱ度。前者伤及真皮浅层,表现为剧烈疼痛、有水泡。深Ⅱ度伤及真皮深层,疼痛不是太刷烈、有或无水泡、伤处皮肤苍白,愈后会出现色素沉着。Ⅲ度烫伤伤及皮肤全层,可累及肌肉和骨骼组织,表现为皮肤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泡,愈后留下疤痕。 处理方法:①切断热源,冷却烫伤处。迅速脱离热源,用冷水冲洗或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15—30分钟,直至皮肤离开水面不再疼痛为止。②冷却处理后用剪刀将衣服剪开。烫伤后不要直接给幼儿脱衣服,也不要用毛巾等物体擦拭皮肤,以免烫伤处皮肤出现脱皮,引发感染。③根据烫伤程度给予不同的处理。I度烫伤只需在烫伤部位涂一层烫伤药膏 (五)灼伤 灼伤是指一些化学物质如硫酸、烧碱、氨水、消毒液等腐蚀性液体,溅到儿童皮肤或眼内,导致皮肤或眼受伤。化学物质灼伤会引起皮肤剧烈的刺痛感,并出现发红、水疱、皮肤脱等症状。眼睛表现为刺痛、睁不开眼睛、泪流不止等。 (六)鼻出血 学习活动: 小琴在午睡时左鼻孔流鼻血,保育老师让小琴头后仰,并举高右手。请问保育老师的处理方法正确吗?

流鼻血是学前儿童常发生的意外伤害。流鼻血的原因很多,如挖鼻孔、气候干燥、鼻腔异物、鼻子被物体撞击、幼儿之间打闹碰撞等。幼儿鼻出血常见鼻中隔部位,该处毛细血管丰富、粘膜薄,易出血。 处理方法:①安慰儿童不要惊慌、啼哭,安静地坐下,头稍向前倾,减少血液流入口腔引发恶心、呕吐。②用手指压迫鼻翼约10分钟,或者用干净的棉球、纸团塞入出血鼻孔。③用冷毛巾敷在前额鼻根部或脖子后面,促血管收缩,减少出血(见图7-17)。如果采用上述方法未能止血,应尽快送幼儿去医院医治。学习活动中保育老师的处理方法不正确。一方面头后仰容易导致鼻血经口咽进入胃,刺激胃部,同时也容易因看不见流鼻血让人误以为止住了流鼻血;另一方面举对侧手臂与止血没有关系。 (七)异物入体 学前儿童常见异物人体有鼻腔异

物、外耳道异物、咽部异物、气管异物、眼内异物等。 1.鼻腔异物 鼻腔异物常见小石子、水果核、小豆子、瓜子、小纸团、扣子、瓶盖等物体。多因幼儿玩耍时,将异物塞人鼻腔。着不及时取出,异物将在鼻腔中引发炎症反应,造成鼻孔堵塞,影响呼吸通畅。处理方法:如果是一侧鼻腔异物,可让幼儿用手堵住无异物侧的鼻孔做擤鼻涕的动作,通过气流将异物排出;或用棉签、纸捻刺激鼻粘膜打喷嚏,将异物喷出。如上述方法无效,应尽快送医院处理。一般不主张非专业人员用镊子夹取鼻腔异物。因鼻腔异物在夹取时容易因方法不当造成鼻粘膜损伤出血或将异物推向鼻腔后端,坠入气管。 2.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常见小飞虫、蚂蚁、小石子、小豆子、小纸团等。小昆虫在外耳道爬行会产生异物感、疼痛、耳鸣等症状。

处理方法:①如果异物是小昆虫,可用灯光或手电筒放在外耳道口. 3.咽部异物 4.气管异物 学前儿童气管异物乡见花生、瓜子、豆子、果冻、玻璃球、小插片等。发生气管异物危害大,需要紧急处理。特别是当异物体积较大,将气管完全堵塞时,几分钟内即可导致儿童窒息死亡。紧急抢救方法见“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急救”之“呼吸道异物”。 5.眼内异物 眼内异物可分为三类,即非生物类异物、生物类异物和化学异物。非生物类异物多见铁屑、煤屑、玻璃屑、碎石、木屑、沙子等;生物类异物多见小昆虫、眼睫毛等;化学异物多见石灰,强酸、强碱、氨水等腐蚀性液体。眼内异物进入眼睛的部位可以是结膜、角膜或眼球。处理方法:①结膜异物。将眼睑轻轻翻开吹一口气,刺激眼睛流泪,将异物冲洗出;或用清水冲洗眼睛,让异物随清水流出;或用干净棉签轻轻将异物清除。异物清除后,滴1~2滴氯霉素眼药水防止感染。②角膜或眼球异物。如异物嵌入角膜和眼球内,不要动异物,用一干净纱布或手帕盖住眼睛,立即送医院处理。③化学异物的处理方法见“灼伤”处理法。 (八)咬伤 近年来随着家庭饲养宠物的增多,儿童被宠物咬伤事件大幅增多。学前儿童咬伤多见被猫狗咬伤或蜂蜇伤。 1.猫狗咬伤 处理方法:①冲洗伤口。如果受伤部位皮肤已破,应立即用清水和肥皂反复冲洗伤口。冲洗时最好用水龙头急水冲洗,井用手挤压伤口周

围的组织将血挤出,以防狂犬病毒

进入机体。②消毒伤口。冲洗干净后,马上用75%的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然后再用碘酒消毒。③送医院处理。通常医生会根据伤情和动物的情况,决定是否接种抗狂犬病毒抗体和狂犬疫苗。无论动物是否患有狂犬病,都要按照上述方法处理。因狂犬病毒在动物和人体内可以潜伏1—3月,动物当时没有发病并不代表未感染狂犬病毒。 2.蜂蜇伤 学前儿童在户外或野外活动时,有时会出现被蜂蜇伤事件。蜂毒中含有蚁酸、神经毒素和组胺等物质,会引起被蜇处剧烈疼痛、奇痒、皮肤红肿及过敏。如果被黄蜂、马蜂蜇伤多处,严重者可致死亡。 处理方法:拔出蜂刺。仔细检查受伤部位,将蜂刺拔出;挤压被蜇伤处,将毒液排出,并用肥皂水充分地清洗受伤处;对伤口进行冷敷或冰敷,减轻肿胀和疼痛。如果患者伤口红肿重或出现昏迷、休克等全身症状,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九)中暑 盛夏幼儿长时间在户外高温下奔跑或玩耍,尤其是在太阳下长时间暴晒容易发生中暑。表现为突发性头疼、高热、头晕、昏昏沉沉等症状,体温往往在38 cC~39 cC,严重中暑者体温可高达41 0C。中暑会导致幼儿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严重者可并发脑水肿、呼吸循环衰竭等。中暑的处理:将中暑幼儿移到阴凉、通凤处,让幼儿仰卧,解除其外衣;用毛巾蘸冷水或温水擦拭身体,用扇子扇风,帮助其降温。待清醒后,让幼儿喝一些清凉饮料,如绿豆汤、淡盐水,或口服十滴水等。 (十)车祸 交通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及城市儿童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城市汽车和电动自动车的增多,交通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交通意外伤害常导致骨折、脏器损伤,死亡率高。

处理方法:首先评估伤情,对伤情严重者实施紧急抢救,如心肺复苏术、出血处理等;拨打急救电话,对骨折进行固定。抢救时,要注意判断有无颈椎、脊髓、颅内和内脏损伤。要注意观察伤者的整体情况,如伤者身体插入异物,不要随便拔出,应送医院处理。 (十一)溺水 溺水常见于小婴儿和大年龄儿童,尤其是农村、南方水乡往往溺水高发。一旦发生溺水,如不及时抢救容易发生窒息死亡。

抢救方法:④疏通呼吸道。立即将溺水者救上岸,清除口、鼻内的污泥、杂草及分泌物,解开衣领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尽快倒出体内积水。让溺水者头朝下,身体

放在救护者的膝盖上(头低脚高呈俯卧位),轻压腹部,让灌入呼吸道和胃里的水流出。③如果溺水儿童停止呼吸和心跳,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溺水抢救的关键是迅速使气道通畅,恹复呼吸和循环。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 一日生活安排是指将幼儿在园的一天时间分为不同时间段,按照动静交叉、不同形式活动交叉、劳逸结合的原则,安排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与各项活动。其目的:一是科学分配幼儿在园时间。让幼儿每天有充足时间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同时还有一定的时间休息、睡眠和进餐,使幼儿既充实,又不疲劳,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要。二是让幼儿生活有规律。通过一日生活安排保证幼儿每天按照一定的时间和顺序进行各项活动,让幼儿能预知每天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有什么期望和要求,从而使幼儿情绪稳定并获得安全感。同时,有规律地生活也有利于幼儿大脑皮质建立条件反射。 学习活动:

请思考以下问题:孩子们在幼儿园喜欢做什么?孩子们不喜欢做什么?幼儿园一天中什么时候管理最困难?幼儿一日生活中哪些活动是必需的? (一)制订幼儿园作息时间表 幼儿园作息时间表的制订,主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当地的季节变化、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 (二)执行作息时间表 幼儿园作息时间表是组织幼儿一日活动的工作指南。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作息时间的一致性和灵活性 幼儿园的基本生活安排,如进餐、加餐、午睡、集体教学活动等在时间安排上应相对固定,不要随意变化。生活作息时间保持一致性,有助于帮助幼儿建立秩序感和动力定型。但每天的游戏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等则可根据幼儿当时的情绪、学习状态、活动特点及天气等情况做灵活处理,可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作息时间的灵活性可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照顾个体差异。 2.保证各种活动时间充足,并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度 每个儿童的发育水平和能力不尽相同,在完成同样活动时所需时间长短不一。同时,每个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和喜好也各不相同。 3.精心安排过渡环节 幼儿每天从一个活动转换到下一个活动时往往容易出现混乱,甚至发生意外伤害。过渡环节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下一个教学活动

的顺利进行及班级秩序。因此,在

组织设计各项活动时,教师要事先考虑各个环节的转化方式和规则要求,让幼儿按要求行事,从而避免出现混乱场面。同时,教师要做好过渡环节转化的引导工作,在结束活动前发出明确的指令,如“马上收拾好画笔,接下来我们要到户外活动,先做完的小朋友上卫生间”等。总之,过渡环节要减少小朋友的等待时间,保证平稳、自然的转换。 4.重视常规养成 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生活常规和教育常规。如吃饭、睡觉、如厕、洗手等应该如何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等。常规的建立有利于维护正常的保教秩序,同时引导幼儿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二、幼儿一日生活保育内容及要求 幼儿一日生活保育包括人园与离园、清洁、进餐、睡眠、穿脱衣服、大小便等工作内容。指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是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入园与离园 日托幼儿每天都要经历与父母、家人的分离和团聚。对于刚人园的幼儿来讲,入园分离焦虑是幼儿面临的重大问题。施瓦茨(Schwartz)相温(Wynn,1971年)指出,多数4岁左右的幼儿不需要父母陪伴就能迅速适应幼儿园环境。但对于小年龄的幼儿,尤其是3岁或2岁儿童,仍会对父母离开感到害怕,出现分离焦虑。鲍尔比(Bowlby,1973)认为,幼儿在母亲离开幼儿园将其单独留下时,往往会出现悲伤、害怕和生气三种负面情绪。①每个幼儿的人园适应期长短不一,多数幼儿在2周左右就可适应,不再出现父母离开后的哭闹。 (二)清洁 清洁是幼儿园卫生保健的基础性工作。它是保证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减少被病原体感染患病的重要措施。幼儿的清洁工作包括洗手、洗脸、漱口、刷牙等, 1.洗手 手是幼儿活动、探索周围环境、进食的最佳“工具”,同时也是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重要途径。正常人一只手上大约沾附有40多万个细菌,饭前便后洗手,可有效阻止和减少病从口人。 2.洗脸 面部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多的部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污染。幼儿每天早晚洗脸、饭后擦嘴。每餐后,幼儿要用小毛巾或餐巾纸将嘴周围残留的饭菜擦拭干净。如果餐后脸弄得太脏,应用流动水将脸洗净,然后用毛巾将脸上的水擦干。冬季洗脸后一般要涂抹儿童护

肤品,防止面部皮肤皲裂。 3.漱口、刷牙 漱口和刷牙是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及牙齿表面细菌,保护乳牙,减少龋齿发生的有效方法。幼儿园要求幼儿每餐后要用水漱口或喝白开水,起到冲洗口腔食物残渣的作用。如果是全托幼儿,要求早晚刷牙。刷牙应注意:选择儿童牙刷和含氟牙膏(高氟地区例外);每个幼儿的牙刷和口杯专用;学习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见图8-2)。先剧牙齿的外侧面,再刷牙齿的内侧面,刷牙齿咬合面时牙刷应左右来回刷,刷上排牙时牙刷由上而下,刷下排牙由下而上,最后轻轻刷舌头;牙刷放置时,应将带毛端朝上,保持干燥并定期更换牙刷。 (三)进餐 进餐是补充能量,保证营养供给的重要途径。通常日托幼儿园的膳食安排是三餐二点,即早中晚三餐加上下午各一次加餐,每餐间隔3—4小时,每餐就餐时间20~30分钟。有关进餐指导详见第六章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理的内容。进餐中,幼儿教师应重点指导幼儿进餐技能,如学习使用勺、筷子和水杯等。通常要求小班幼儿学习独立用勺吃饭,用杯子饮水;中班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吃饭,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将食物吃得满桌都是。在进餐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教孩子帮助老师搬椅子、擦桌子,帮助小朋友摆碗筷,吃完饭收拾碗筷和餐桌等。 (四)饮水 水是人体含量最多的营养素。幼儿因新陈代谢快,机体组织含水量多(幼儿水占到人体重量的70%左右,成人占60%),对水的需要量相对比成人多。每天上下午,尤其是户外活动结束回到班级后要安排幼儿饮水。平时,在活动转换之间要提醒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饮水。幼儿园每个班级要专设饮水设施,鼓励幼儿喝白开水。幼儿的水杯专人专用,标记上名字,每天进行消毒处理。 (五)睡眠 睡眠有助于幼儿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舒解情绪、重新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等。日托园通常每天安排幼儿午睡2~2.5小时。

午餐后,组织幼儿在户外散步10~15分钟,然后回到睡眠室准备午睡。上床前先如厕:调暗室内光线(拉上窗帘),摆好卧具(最好是脚对脚躺下,避免相互干扰);教师指导或协助幼儿脱去外衣和鞋袜,上床睡觉。睡眠中,要求幼儿不说话、不玩耍、安静入睡。教师不定时地巡视幼儿睡觉妆况,注意保持睡眠室的安静,不可在教室里交谈以免影响幼儿睡眠。午睡管

理中,教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个别

指导。如让睡眠时间长、脱衣服动作慢的儿童先准备入睡,睡眠时间短的幼儿后准备;将入睡困难的幼儿安排在门边紧靠教师处;对个别不愿意睡午觉的幼儿,不必强求一定要睡觉,可将其安排在教室(教师视野范围内)做一些安静活动,但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午睡。同时,允许幼儿醒后即起床。 (六)穿脱衣服 穿脱衣服、鞋袜是幼儿应掌握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刚人园幼儿中,部分幼儿会自己穿脱衣服,也有部分幼儿不会。教给幼儿正确的穿脱衣方法:①脱衣服时,老师要提醒幼儿“拉住袖子缩小手”。②穿衣时学习分辨衣服正反面。提醒幼儿穿衣前先想一想,哪件衣服穿里面,哪件穿在外面,认清衣服的前后(借助图案、纽扣、领子的高低)。 (七)如厕 大小便排泄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2岁左右的幼儿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和肾功能的发育,基本已具备大小便控制能力。但因膀胱容积小、肾脏过滤功能弱,每天的排尿次数仍较成人多。教师应安排幼儿在餐前、外出活动前、活动转换之间如厕,并逐步培养幼儿定时排大便的习惯。 如厕要求:正确使用便池和抽水马桶,排便时不弄脏便池和衣裤,大小便后冲厕所;有了便意及时排泄,不憋尿、不憋大便;自己穿脱裤子;学会排便后使用手纸擦屁股(由前向后擦);养成便后洗手的习惯等。教师要关注班级如厕能力弱的个别幼儿,及时提醒。虫n果出现尿裤子情况,要立刻帮助幼儿更换,防止着凉感冒。 三、幼儿生活与卫生习惯养成 (一)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养成的意义 第一,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是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幼儿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其不良生活与卫生行为有关。如幼儿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是导致幼儿营养不平衡、患营养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不讲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吃不洁食物是患肠道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喜欢运动是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和机体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可减少幼儿罹患疾病的机会,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第二,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提高机体工作效能的基础。“习惯的意义在于帮我们省略了思考过程,使我们的大脑可以去处理其他事情。”(安·格雷比尔)儿童一旦养成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和起床等生活习惯,可使其神经细胞以最经济的能

耗获得最大的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建立起按时睡觉和起床的生活习。陨,大脑皮质形成动力定型,幼儿一到睡眼时间大脑就自动进入抑制状态,产生睡意并很快入睡,早上则到点自动醒来。有规律地生活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大脑能量消耗,还可使幼儿获得秩序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 第三,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使幼儿受益终身。2~4岁是儿童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的关键期。 (二)习惯的养成方式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①习惯养成之后,人们早上起床会不假思索地去洗脸、刷牙、吃饭,完成系列生活活动。习惯具有简单、自然、后天性、可变和情境性等特征。简单是指习惯本身不深奥,如按时吃饭、睡觉等均是人的本能需要;自然是指一旦习惯形成,就成为不假思索、不用思想控制的行为反应;后天性是指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可变是指习惯既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形成后很难改变,但也不是绝对不变的,通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可以发生改变,如矫正抽烟、网瘾等不良习惯等。情境性是指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一旦到了特定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

指导和帮助幼儿养成生活与卫生习惯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生活与卫生习惯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应从简单和容易做的习惯训练人手,然后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再逐步提高要求和增加内容,让幼儿俸验成功并愿意按要求做。 (2)生活与卫生习惯养成需要反复强化并保持要求的一致性。行为是不断刺激强化的结果,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强化,并进行不问断的练习和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促使行为巩固并保持下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阿米蒂奇(Christopher Armitage)研究发现,在运动习惯的养成实验中,如果让参与者停止锻炼一个星期,自动化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对幼儿而言,习惯的养成应贯穿整个学前阶段和生活的全程。同时,习惯养成过程中要求的一致性也很重要。班级所有教师(主班教师、副班教师、保育员)和家长在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中应要求一致,以避免幼儿不知所措。 (3)正确的教育是习惯养成的关键。在幼儿的习惯养成过程中,示范、体验、理解、不断实践、内化等行为学习过程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多采用正面教育,多给幼儿鼓励和肯定,使幼儿在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自愿将好的行为保持下去。同时,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唱儿歌、讲故事、做游戏、角色扮演、榜样模仿、图解、讨论等,通过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养成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第八章学前儿童在园卫生与保健 一、教育活动卫生的科学依据 (一)用脑卫生 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大脑。大脑每天通过接受来自外界的“海量”信息,经过滤、编码、储存、提取等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将信息储存在大脑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的工作状态,而大脑工作速度、准确性、工作效能则与用脑卫生有关。保证大脑的营养和氧气供给,积极休息,开展体育锻炼,防止用脑过度,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均有助于大脑保持高效率工作。 1.保证大脑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大脑是人体消耗能量和氧气最多的器官。大脑重量约占成人体重的2%,但每天消耗的能量却是人体总量的20%,耗氧量为人体总量的1/5多。大脑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能量和氧气都是通过脑血管中的血液供给,大脑自身不储存能量。因此,一旦脑血液供给中断,人就会在数秒内失去知觉。如果脑供血停止5分钟,神经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死亡。所以,维持大脑高效率工作,保证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是前提。 2.保证大脑休息 大脑是人体工作最繁忙的器官,是机体高级指挥中枢。人体的所有活动都受大脑控制和调节。幼儿大脑皮质兴奋大予抑制,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差,大脑庋质容易疲劳。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容易出现疲劳,活动持续时间越短。因此,保证大脑得到充分休息,是提高幼儿大脑工作效率的前提。 首先,要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幼儿每天需要睡眠11~12小时,其中午睡2小时左右。通常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其次,科学安排一天的活动,做到动静交叉、各领域活动交叉,从而使大脑皮质的各个功能区能交替得到放松和休息(原理见第二章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特征的内容)。同时,在安排幼儿活动时应避免安排过多的集体教学活动,每次集体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小班每次上课持续时间在15~20分钟,中大班在20~25分钟)。 3.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促进大脑发展、提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