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85学前卫生学 下载本文

主要食品使用。 (六)坚果类食物 坚果类食物包括花生、杏仁、核桃、腰果、开心果、榛子、松子、瓜子等,被营养学家誉为健脑食品。坚果类食物的营养特点:①脂肪含量高(40%~700/0),含大量必需脂肪酸,特别是卵磷脂含量丰富,具有补脑健脑作用。②蛋白质含量较丰富,多数坚果的蛋白质含量达15%~30%,接近大豆类食品。③坚果是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但不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D。④含铁、锌、锰、铜等矿物质较多。坚果被列为健康食品,营养学家提出每天应吃适量的坚果。但因坚果含脂肪高,也不宜过多食用。 (七)油脂类食品油脂类食品包括各种动物油(黄油、猪油、牛油、鸡油等)和植物油等食用油。通常人们 炒菜所用油是植物油,包括花生油、大豆油、莱子油、葵花子油、橄榄油、玉米油、小麦胚芽油等。经加工提炼的精制油,其营养成分主要是脂肪。各种植物油的营养价值高低主要取决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通常认为,玉米油、葵花子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80%~85 010),并含丰富的亚油酸等必需脂肪酸,维生素E丰富,属营养价值比较高的油类。调和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油配制而成的混合油。通常是以花生油、大豆油为主,配以玉米油、小麦胚芽油等。色拉油是加工等级最高的食用植物油。它经工艺处理,所含杂质基本都被清除干净了。市场销售的色拉油多是由花生油、大豆油和菜子油加工而成。

二节学前儿童饮食营养卫生 学习活动:

当今食品越来越丰盛,来自不同产地、国家和地区,各种食品琳琅满目。为什么学前儿童营养性疾病仍然高发,原因是什么?

食品的丰盛增大了可选择的范围,但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保障儿童健康、规避营养性疾病的正确做法。目前,城市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饮食不均衡所致。生活中随处可见儿童吃得太多,问题是吃的食品缺乏营养。因此,学前儿童的饮食营养卫生工作,重点应放在根据儿童的营养需要提供平衡膳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学前儿童的进食 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要主要取决于机体的生长发育速度、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的消耗。不同年龄儿童因生长发育速度、代谢快慢及活动量大小不同,对营养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儿童的饮食不能简单地按成人的需要量进行递减。

(一)学前儿童的进食需求及食物选择 1.学前儿童的进食需求 从营养需要来看,维持学前儿室身体健康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与成人完全相同,儿童每天需要摄入六大类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但学前儿童对各种营养素所需数量和质量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婴幼儿对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等有特殊的需求,并且这些特殊需求会因年龄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学前儿童对优质蛋白质的要求高,每天要保证有一定量的肉类和乳制品;学前儿童对钙的需求突出,为保证骨骼发育每天需要摄入一定量的奶及奶制品;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学前儿童生长过程不可或缺的营养素,需要通过饮食摄入,但营养补充品(复合维生素)不能取代正常的食物补充。 2。学前儿童的食物选择 学前儿童食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性、营养性和多样性”原则。市场上食品种类非常丰富,很多人在购买和选择食物时更多考虑自己的喜好、性价比、制作便利等因素。但从营养学角度看,正确的做法是:①饮食安全应放在首位。应尽量选择有机、绿色、无公害等安全食品;少选高温油炸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含反式脂肪的食品、多刺的鱼、三高食品(高盐、高脂肪、高热量)、碳酸饮料等不安全或不健康食品。②尽量选择富含营养素的食品。为了在有限的食物中获得更多的营养,应尽量选择同类食物中营养价值高的食品。③扩大食物圈,吃多样食物。通常营养学建议,每天进食的食物种类最好不少于30种,尽可能多地吃不同食物。吃多样化食物的好处,一是获得更全面的营养,通过食物互补实现膳食平衡。二是预防挑食偏食。通过接触各种食物,避免儿童因不熟悉某食物而拒绝进食。三是降低食物的不安全因素。各种动植物在生长、生产、加工等过程中均可能用到化肥、农药、生长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食物的多样化可避免因单一摄入某种食物,导致有害物在体内。陕速累,引发中毒。 (二)学前儿童进食调节机制 学前儿童的进食受生理因素、饮食行为、饮食观念、社会环境等乡因素影响。图6-1显示了机体进食调节过程。 (三)学前儿童进食的心理特点 学前儿童在进食过程中,常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自主进食行为表现强烈。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生活自理能力和主动性增强,1—2岁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己独立吃饭的愿望,以及自由挑选食物的意

愿。当成人喂饭时,婴幼儿会动手

去抢勺或用手抓饭菜吃,自己从盘子中取菜,不喜欢由他人喂食和受成人控制。同时,婴幼儿在学习吃饭方面表现出高涨的热情,愿意用手抓住食物吃饭,愿意不断练习用勺吃饭。每当自己将饭菜吃入口中时会由衷地感到自豪和满足。2岁左右的幼儿随着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已有能力自己吃饭,并初步掌握勺的使用。

第二,对食物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学前儿童对食物的颜色敏感,一般喜欢颜色鲜艳的食品,不喜欢黑色、粘稠的食品;对食物的形状有偏好,喜欢外形可爱、可以用手拿的食品,愿意自己用手拿着食物吃,喜欢用手去触摸食物;对食物的味道有喜好,天生喜欢吃甜食,对辛辣、苦味食品不感兴趣;对食物的名称敏感,一个有趣好听的饭菜名称可成为孩子喜欢吃饭的理由。

第三,对饮食的变化有不同喜好。小年龄儿童(1~2岁)通常喜欢吃熟悉的食物,对新食品往往有戒备心理,不愿意尝试不熟悉的食品。如1岁左右的孩子每天吃蒸鸡蛋百吃不厌。学前儿童,尢其是4—6岁儿童受好奇心的影响,往往喜欢新奇食品,因此需要经常给孩子变换食物的种类和食物的制作方法,如食物的外形、烹调方法、组合等,也可使用不同的餐具,以此激起儿童的吃饭兴趣。

第四,对进餐量有喜好。通常幼儿进餐时比较喜欢饭菜量适当少一些、多次添加的进餐方式。所以,给幼儿盛饭菜时,一般给孩子其饭量的2/3,吃完再添加饭菜,这样会使幼儿有成就感。如果一次盛很多饭菜,容易让幼儿产生畏惧心理,影响其进食。

第五,进餐过程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受学前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强等特点的影响,其进餐过程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孩子难以集中精力吃饭,容易出现边玩边吃,吃饭时间过长等现象。家长对幼儿进食过度关注或放任不管都不利于幼儿的营养摄入。家长过度关注幼儿的进食过程,通常会带来以下问题:一是进食过量。父母过多地劝食容易让孩子每餐进食过多,长此以往出现体重超重或肥胖。二是逆反,拒绝吃饭或挑食偏食。3岁左右的幼儿正处于第一个反抗期,家长不断地劝孩子吃饭,容易导致孩子反抗和不服从。三是对吃饭失去兴趣。家长过多的干涉,或填鸭式喂饭,容易使孩子对吃饭失去兴趣,并认为吃饭是一件可以要挟家长的手段,而不是一仵愉悦的事。而家长对孩子进食完全放手,不加以引导,也可能出现挑食偏食现象。如大量吃零

食,导致营养摄入不平衡,营养不

全面,暴饮暴食等。最好的方法是由家长决定孩子吃什么、什么时间吃和在什么地方吃,由孩子决定吃多少和怎么吃。 二、学前儿童的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2007)》中提出了学前儿童膳食指南和膳食金字塔。 (一)学前儿童膳食指南①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提要】广泛食用多种食物,并以谷类食物为主,适当注意粗细粮的合理搭配。学前儿童的膳食应包括粮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和坚果、蔬菜水果和菌藻类、纯能量食物五大类。 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提要】每餐有蔬菜、每日有水果。制作时,应将蔬菜切小、切细,以利于儿童咀嚼和吞咽。同时,要注意蔬菜水果的品种、颜色和口味的变化,以引起儿童多吃蔬菜、水果的兴趣。果汁不能代替水果。果汁的加工过程会使水果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发生一定量的损失。果汁在生产过程加入的添加物,势必影响到果汁的营养质量。建议尽量给儿童选择新鲜水果,让儿童多吃深颜色的蔬菜。 3.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提要】鱼、禽、瘦肉等动物性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建议儿童经常吃这类食物。要注意的是,我国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学前儿童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很低,需适当增加;但部分城市学前儿童膳食中动物食物所占比例较高,谷类和蔬菜的摄入量明显不足,应适当调整饮食结构。 4.每天饮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提要】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中钙普遍偏低,奶制品摄入量不足。因此,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酌学龄前儿童,应鼓励每曰饮奶,增加钙的摄入,提高骨密度,促进骨骼发育。但也要避免过量食用,产生饱腹感,抑制食欲。大豆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为提高农村儿童的蛋白质摄入量及避免城市儿童过多消费肉类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常吃大豆及其制品。要注意区别含乳饮料和奶。含乳饮料不是奶,它是奶粉加水、糖、香精、增稠剂及其他配料制成,是低蛋白、低钙、高糖且含多种添加剂的产品。其营养价值大大低于真正的牛奶、酸奶。含乳饮料不宜多食。 5.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饮料 【提要】烹调加工学前儿童食物时,应尽可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

味,让孩子品尝和接纳各种食物的自然味道。儿童的膳食应清淡、少盐、少油脂,并避免添加辣椒等刺激性物质和 6.食量与体力活动要配合,保证正常体重增长 热能消耗间的平衡,消瘦儿童可适当增加进食量和含油脂高的食物,超重儿童或肥胖儿童应控制总进食量和高油脂食物摄入量,适当增加活动(锻炼)强度及持续时间,在保证营养素充足供应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体重的过度增长。 7.不挑食、不偏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提要】挑食是指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对于不喜欢或从没有吃过的食物不吃。偏食是指爱吃某些食物,而不吃另一些食品。如只吃肉,不吃蔬菜。暴饮暴食是指吃的东西超过儿童的实际需要或生理承受能力。要重视学前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培养,使其受益终身。 8.吃清洁卫生、未变质的食物 【提要】注意学前儿童的进餐卫生,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与卫生。幼儿园集体用餐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不要食用或者饮用生的(未经高温消毒过的)牛奶和未煮熟的豆浆,不要吃生鸡蛋和未熟的肉类,不吃污染变质和不卫生的食物。 (二)学前儿童膳食金字塔 为帮助人们合理搭配食物,做到平衡膳食,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了不同人群的“膳食金字塔”。学前儿童平衡膳食宝塔由五层组成(见图6-2),每层的食物种类和所占面积不同,它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重要性和应占的比例。每日膳食中,谷类食物(180~260克)历占比例最大,位于宝塔的底层;蔬菜水果位于第二层,每天蔬菜的摄入量为200~250克,水果是150~300克;鱼虾类、禽畜肉类、蛋类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分别应摄入40~50克,30~40克,60克;奶类及奶制品、大豆类及豆制品位于第四层,应分别摄入200~300克,25克;最顶层是烹调油,每天不超过25~30克。同时,学前儿童每天要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 三、学前儿童饮食行为习惯的培养 饮食行为是指受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和购买,食用食物的种类和频度,食用的时间、地点,如何食用、和谁一起食用等(马冠生,2004①)。饮食行为受地域、文化、家庭、学校、经济、媒体等多因素影响,其中家庭是主要影响因素。孩子自降生起’父母对食物的态度、吃饭方式以及父母的生活习惯,都会遁过其养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c大量研究显示,饮食习惯约在2岁形成,并持续影响其终

身。如美国营养学家艾伦’沃克指出,婴幼儿时期建立的饮食行为模式会影响到成年后对食物的选择以及对食物的理解②。童年期形成的味觉、喜好往往将带人青春期及成年后:图6-3显示了儿童饮食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前儿童应重点培养以下良好饮食行为。 (一)养成自主进餐的习惯 进餐兴趣的保护及进餐能力的培养,是幼儿饮食行为培养的重点,且两者相辅相成。要有意识地让学前儿童独立吃饭,保护孩子独立进食的积极性,使儿童从进餐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将吃饭看作是愉快的事。首先,要求婴幼儿一日三餐进餐时间要相对固定,不得随意调整,尤其是家中三餐迸餐时间要固定。定时进餐的好处:一是有助于机体形成条件反射。每到进餐时间,大脑皮魇主管食欲和消化的中枢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胃肠道消化液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摄取和消化。二是避免因饥饿大量吃零食,或暴饮暴食。其次,尽量固定进餐地点和座位。。定位,,进餐可帮助儿童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避免出现边吃边玩、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不良习惯。尤其在家中要求儿童在固定地点吃饭很重要。再次,引导学前儿童有节制进食、不暴饮暴食。学前儿童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出现遇到喜欢吃的食物吃很多,不加控制的现象。建议在家中实行分餐制,将饭菜盛到孩子的碗中。但要注意,不要一次盛放大量饭菜,鼓励学前儿童细嚼

慢咽,吃自己餐盘中的食物。尽可能在家做饭吃,减少去快餐厅吃饭的次数。 (三)养成不挑剔食物,喜欢吃健康食品的习惯 集体儿童的膳食管理是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食谱的制订、食物的购买与加工、进餐过程的管理、膳食调查与评价等工作内容。实施膳食管理旨在通过对幼儿饮食各个环节的监管,保证学前儿童获取平衡膳食,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 (二)食物制作的要求 烹调具有杀菌、消除对人体有毒物质、使食物更易消化吸收等作用。但烹调过程也会因物理或化学变化造成一些营养素的破坏和丢失。因此,在主副食的选料、洗涤、切配、烹调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各种营养素的损失,保汪饮食的卫生安全,保持食物的感官良好,以增进孩子的食欲。 三、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理 (二)进餐管理 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理主要包括餐前、餐中和餐后三个环节的管理。

它是保证儿童有效获取食物,养成良好进食行为的关键。 1,餐前管理

包括餐前洗手、桌椅摆放和消毒、随机进行营养教育、创设良好进餐氛围等。一般要求餐前15分钟左右开始做进餐准备工作,安排儿童有序地上厕所、洗手,帮助老师摆放桌椅,保育员进行餐桌的消毒工作等,幼儿不再从事剧烈活动,让身心静下来,调整大脑皮质中枢种经兴奋灶,做好进餐准备。 2.餐中管理 进餐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帮助和引导者的角色。通常由班级老师为每位幼儿分饭菜;幼儿进餐时老师进行巡视,看幼儿有什么需要帮助,如添加饭菜,提醒幼儿专心吃饭等。进餐中,教师应遵循饮食黄金规则:由你决定给孩子吃什么,什么时候吃、什么地方给他吃;由孩子决定他是否吃以及吃多少。也就是说,教师负责给幼儿盛饭,要求幼儿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饭,但教师不去干预孩子吃多少。将进餐中的管理重点放在鼓励幼儿独立进餐、专心吃饭以及餐具的正确使用等方面。

进餐中教师应做到:

o不鼓励幼儿进餐比赛,不催促幼儿快吃,如看谁吃得快、吃得多等。 o不要求幼儿必须将碗中的食物吃干净,不剩饭。将是否吃饱和吃多少放权给孩子。

o不在吃饭过程中批评、指责幼儿。如出现吃饭玩耍、挑食偏食、进餐速度过慢等问题可适当提醒,餐后再通过教育活动指出。

o不将吃饭或食物作为奖励工具。如谁先吃完或吃饭表现好让谁玩玩具等。

o进餐时教师不在一旁聊天或聊饭菜。

·从容面对挑食偏食幼儿。当幼儿坚决不吃某种食扬时,教师不必坚持让幼儿吃下去,不要期待幼儿什么都喜欢。一段时间不喜欢吃某些食品都是正常现象。 ·鼓励幼儿独立进餐。

通常,每个孩子的进食量是不同的,班级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日常进食量,根据幼儿的进食量大小盛饭,最好是先少盛一些,吃完后再添加。对大班幼儿可尝试实行自助,吃多少取多少。当进餐中遇到幼儿挑食偏食、吃饭慢、吃饭不专注、不会咀嚼饭菜等现象,教师可在餐后对幼儿进行指导,或在进餐中通过一些鼓励语言加以引导,如“今天的菜烧得真香?‘今天某某小朋友吃得真好”,切忌在进餐中对儿童的不好行为进行批评或处罚。总之,多从正面引导幼儿,让幼儿在吃饭中获取愉快体验。 (三)餐后管理 四、幼儿园膳食调查与评价

为了解幼儿园膳食安排是否合理,幼儿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达到供给量标准,托幼机构至少每季度进行1次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估,并根据调查和评价的结果,及时对托幼园所的膳食进行调整。 2.食品的分类 日常进食的食品中,按照其生产来源和安全性可分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因食品、天然食品、功能食品等。其中,前三种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具有无污染、安全、优质、有营养等特征的食品。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两级:A级绿色食品是指食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是在符合生态标准的环境中生产,生产过程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产品经检测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标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A级标准上,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3.营养补充品 儿童是否需要吃营养补充品?很难简单地用“是?‘否”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梳理清楚什么是营养补充品?查阅相关文献会发现有关“营养补充品”的概念比较混乱,相关概念还有保健食品、保健品、营养品等。通常人们将维生素、复合维生素、钙片、碘盐、营养包等称为营养补充品或保健品;而纳豆、蜂胶、虫草、枸杞、松茸等被称为保健食品。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补充人们历吃食物中没有或缺少的营养物质,后者是指具有维持及增进健康功能的食品。其次,儿童在饮食之外是否需要吃营养补充品?如果儿童已经拥有了健康平衡饮食,这些营养补充品并非必要,因为营养补充品不能替代食物中含有的丰富维生素及矿物质。如果儿童挑食偏食,或食物中这些营养成分含量不是很高,适量服用营养补充品可以起到预防营养性疾病发生的作用。如近年来我国在西部贫困地区采取发放“儿童营养包”(主要含铁、碘、锌矿物质和维生素A、B、C、D)的形式,给贫困儿童补充容易缺乏的营养素,预防营养缺乏症。推荐建议:最好是通过食物补充营养素,其次是选用营养补充品? 4.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2007) 《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将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三级。可经常食用的零食:低脂、低盐、低糖类。如: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全麦

面包、、全麦饼干、豆浆、烤黄豆、香蕉、西红柿、黄瓜、梨、桃、苹果、柑橘、西瓜、葡萄、纯鲜牛奶、纯酸奶、瓜子、大杏仁、松子、榛子、蒸(或煮、烤制的)红薯、地瓜、土豆、不加糖的鲜榨橙汁、西瓜汁、芹菜汁等。 第七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意外伤害爱预防

意外伤害是影响儿童生活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我国,意外伤害已成为0—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儿童是最易受到伤害威胁的脆弱群体,学前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发年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基本情况及分类 意外伤害又称意外事故、儿童伤害。意外伤害通常是指意想不到的原因所造成的损伤或死亡。1985年美国国家儿童卫生与人类发展研究所(NICHD)在学术会议上对意外伤害进行了标准化定义,指出:意外伤害是指一种突发事件,是人类生活中对生命和健康有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因素。国际疾病分类(ICD-9)将意外伤害单独列为一组疾病,并指出意外伤害具有疾病的基本特征,其发生有规律可循、存在危险因素,可以被预防和控制。 1.儿童意外伤害的基本情况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指出,儿童伤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伤害及伤残不仅给儿童本人及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该报告就全球儿童意外伤害情况罗列出以下事实: ·每年约有83万名18罗以下儿童死于非故意伤害。 ·非故意伤害是9岁以下儿童的首位致死因素。 ·道路交通伤害及溺水约占全部非故意儿童伤害人数的近半数。 ·每年有数千万儿童因非致死性伤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 ·道路交通伤害及摔落是导致儿童受伤残疾的首要原因。

·95%的儿童伤害发生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儿童伤害仍然是高收入国家的一个问题,约占全部儿童死亡人数的40%。

·过去30年中,许多高收入国家通过采用多部门、多层面的儿童伤害预防措施已成功地将其儿童伤害死亡率降低近50%。

中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意外伤害的调查数据,但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全球儿童安全网

络、美国强生公司曾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共同调查了10 437名0~14岁儿童。结果显示,0~l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16.5%,其中男孩发生率是19.0%,女孩发生率是l4.0%;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跌倒(跌落)、碰撞(挤压伤)、扭伤、割伤、交通事故、烧烫伤、昆虫(动物)咬伤。 2.意外伤害的分类 关于意外伤害,不同研究领域采用的分类方式有所不同。常见的分类方式如下。 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将意外伤害分为10类,分别为交通伤害、跌伤、溺水.烫伤、意外窒息、急性中毒、砸伤(死)、自杀、他杀,其他意外(医疗事故、过劳致死,地震、洪水、雷击等自然灾害所致等)。按发生原因划分,通常分为交通事故(车祸)、中毒(药物中毒、食品中毒、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跌落、碰伤、烧烫伤、溺水、窒息、自杀、他杀等。 二、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特点 学习活动: 请根据经验列出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经常发生意外伤害的学前儿 童有什么特征?

近年来,随着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我国围绕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十分广泛,研究内容多集中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家庭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意外伤害的发生类型及发生原因;影响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及干预、预防措施等。总结研究成果儿童意外伤害具有以下特点。 1.意外伤害存在年龄差异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类型多样,但受年龄和生活所处环境的影响,意外伤害发生种类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如婴儿意外伤害多见窒息;l—5岁儿童多见溺水、烫伤;3—6岁儿童常见跌伤和气管异物;5—9岁儿童多见交通事故相溺水等。1N5岁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即学前儿童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2.意外伤害存在性别差异 各类调查数据显示,男孩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女孩,并且发生致死性意外伤害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如杭州市实施三年“全市儿童意外伤害健康教育及监测项目”发现,男孩意外占64.7%,明显高于女孩。 3.意外伤害存在地域差异 调查显示,南方和北方意外伤害发生种类有差异。如我国南方,儿童意外伤害的前三位原因是溺水、窒息、车祸,北方是窒息、中毒、车祸。同时,城市和农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种类也存在差异。城市儿童

交通事故发生率高,农村儿童溺水

事故发生率高。 4.意外伤害存在活动差异 意外伤害的发生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娱乐活动时发生意外伤害最常见,其次为体育活动、休息、进食、洗澡、上厕所、步行、上下楼梯、乘坐交通工具等。受伤部位多见头面部,其次为上肢、下肢、牙齿、眼睛。

5.意外伤害存在时段和场所差异 通常学前儿童在疲倦、身体感觉不舒适、陌生环境、遇到困难、照料者人手不足、对规则不了解、匆忙状态下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同时,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生在儿童生活活动较多的场所,即家庭、学校和幼儿园。统计显示,约有50%的惠外伤害发生在家庭及其附近。年龄越小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尤为普遍。家庭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是烧烫伤、气管异物、电击伤、中毒等,公共场所常见的意外伤害是交通事故、溺水等。 三、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常见诱因 意外伤害发生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学前儿童个体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及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又与学前儿童所处环境、监护人的照料等因素有关。归纳起来,导致学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因素可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个体因素 1.性别 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意外伤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发生率高于女孩,其原因在于男孩自身特点及父母的养育方式。男孩通常更喜欢从事冒险性活动,活动量大、活动范围广,游戏活动有较多身体接触;男孩生性顽皮、好动、好斗,行为更为冲动。另外,男孩的社会化方式也异于女孩。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人们更倾向于鼓励男孩勇敢、好奇、冒险,不会太多干预和约束男孩的行为和活动范围,男孩更有可能被允许远距离独自玩耍,从而使男孩暴露在危险因素下的概率大于女孩,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概率随之增高。 2.生理发育状况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和社会心理状态对确定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性是极其重要的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通常与其生理机能发育不成熟,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不足等有关。比如学前儿童常见的碰伤、摔伤、跌伤等意外伤害,就与学前儿童小脑发育不成熟,机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差有关,故茌走路、跑跳、攀爬时容易发生摔倒、碰撞等事件。学前儿童交通事故多发,也是与学前儿童可视范围小、目测能力弱、身材矮小、目标小等因素有关。同时,学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反应慢、

肌肉力量不足,一旦出现危险,往往难以快速发现并做出应急反应。 3.心理发育状况 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与其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气质、情绪、性格特征、行为特征与意外伤害存在明显相关关系。通常难以照看型气质类型的儿童和启动缓慢型儿童有发生意外伤害的倾向(张佩斌、邓静云,2003②;李亚萍,2001③)。 人”;64%的小班和中班幼儿认为“过马路的时候,汽车不敢撞我”①。国外有关幼儿交通事故的研究也发现,幼儿很难将视线越过车辆正确判断迎面行驶而来汽车的车速,或通过汽车引擎发出的声音判断车辆的距离,因此在过马路时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发生交通事故。 (二)家庭因素 大最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父母婚姻状况、家长受教育程度、父母就业状况、家长教育方式及家长有关意外伤害的知识和意识等均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有关,尤其是家长教育方式和意外伤害的预防意识是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2008)指出,贫困家庭的儿童更易受不利环境危害,原因是贫困家庭缺少安全玩耍所需的空间和设施、居住环境设施简陋。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留守和流动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长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保护意识,对孩子监管不够、忽视孩子,不注意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等均是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儿童意外伤害的风险高。②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比与单亲、与祖父母和亲戚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平均低6~8个舀‘分点。父母对危险的意识以及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态度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保护行为。同时,过度倮护、溺爱同样是意外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生活中常见一些家长因过分溺爱孩子,一切包办代替,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动作协调性和体能差,从而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2.家庭生活场所 家庭环境不良是导致家庭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如室内地面滑、光线不足,居住周围有水塘、建筑工地、公路等;家庭生活用品,如食品、药品、化学用品、电器、热水瓶、炉子、剪刀、缝衣针等摆放不当,容易发生中毒、烫伤、切割伤、刺伤等。有研究指出,导致儿童在家中发生意外伤害排在前三位的危险因素是电器、热源、药物和化学用品(消毒剂、洗涤用品)。 (三)社会因素 1.托幼机构

调查显示,托幼机构是幼儿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场所之一。一方面因托幼机构聚集了大量高危人群,婴幼儿受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影响,在游戏、运动、交往等各种活动过程中都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幼儿园经常在幼儿去卫生间、上下楼梯、相互打闹、争抢玩具、郊游时发生跌伤、摔伤、运动器械致伤、尖锐物体戳伤等意外伤害;另一方面托幼机构安全管理不到位往往是导致意外伤害发生的关键因素,如班级规模过大、空间狭小、幼儿教师人手不足,忽视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保教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缺乏对卮险因素的预见性,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 2.社会变迁 城镇化、机动化等社会发展与变迁带来了环境改变,加剧了意外伤害的发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聚集到城市,导致马路上各种交通工具剧增,城市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人们从传统的院落式住房变为高楼化,户外活动减少、出行以车代步,儿童活动空间减少,体能锻炼不足;城市周边工厂不断增多,有害气体、液体排放增加.

四、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多认为意外伤害是意料不到的事件,具有不可预测、不可避免、无法控制等特点,但事实并非如此。意外伤害无论是在发生前、发生时或发生后均可通过个体、工具和环境来预防和控制,与其他疾病一样是可预防的。一些国家的经验证明,通过安全教育,降低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等措施是完全可以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率的,如美国、德国已将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降低了50%以上。 (一)意外伤害预防的理论研究 1.Haddon模型 Haddon模型是由美国前国家公路安全局负责人Haddon W Jr提出的。该模型认为,意外伤害的发生取决于宿主、致病因子和环境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应分别在伤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通过从宿主、致病因子和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干预,即可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 Haddon总结提出了控制伤害发生和减少死亡的十项策略:①预防危险因素的形成;②减少危险因素的含量;③防止和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机会;④臧少危险因素的释放率及空间分布;⑤将危险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上与被保护者分开;⑥利用屏障分离危险因素和被保护者;⑦减少危险因素的危险性;⑧增加机体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⑨加强处理伤害的快速反应能力;⑩加强有效急救治疗和康复治疗的能力。

2.四E干预 四E干预是指通过教育、技术、强制和经济四项干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意外伤害的发生(因4项干预措施的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均为E,故称为四E干预)。其中,教育干预是指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危险的认识和识别能力,达到改变危险行为,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的作用。如通过电视节目中交通事故案例的介绍和分析,使人们提高警惕,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技术干预是指通过对环境和产品进行技术革新,降低或消灭伤害发生的风险。如汽车安装安全气囊和保险带,幼儿乘车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系安全带,骑自行车配戴安全帽,幼儿园桌椅边角设计为没有锐角等,均是通过增加产品的安全性降低危险。强制干预是指通过法律或法规对可能发生伤害的危险行为进行强制规定。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不许酒后驾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等。经济干预是指采用经济手段,即用奖励或罚款来干预人们的行为。如我国交通法规定酒驾扣12分;闾红灯记6分,罚100元;不系安全带,记2分,罚100元等。研究表明,上述四种干预措施中,技术干预的预防效果最直接、最快,其次是教育干预。 (二)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中提出了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是:立法和执法;产品改良;环境改良;支持性的家庭访视和推广安全器具;教育、技能开发和行为转变;基于社区的项目;院前急救和康复等。 1.制定法律与法规 立法是减少不安全因素,保护儿童免受意外伤害的有力保障。 2.改良产品 《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指出,“使环境适应儿童特点,以及在产品设计中加入安全性考虑是儿童伤害预防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车辆使用保护用具,如儿童乘客采用安全座椅,加高座椅和安全带以及将儿童放在车后排座位等保护方式,使儿童因车祸死亡率降低约70%,1—4岁幼儿因车祸死亡率降低54 010。 3.开展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 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让社会各界认识到意外伤害的严重性,重视和关注儿童安全是预防意外伤害的重要措施。一是借助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书籍、宣传小册子等各种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宜传活动,形成保护儿童安全的共识;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重点针对儿童、父母、照料者、教师等与儿童安全有密切关系的人群,传递安全知识和急救知识,提升人们对意外伤害的警觉

性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从而降

低意外伤害发生的风险。 4.建立和实施监测体系 很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建立意外伤害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和了解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隋况,形成伤害报告,送达相关机构和人员,对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意外伤害的发生非常必要。目前,我国部分城市也已建立“社区≮医院一卫生部门”的意外伤害监测系统,规定意外伤害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管理制度,但尚未建立国家的儿童意外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 5.创设安全的社会环境

意外伤害的预防是一项社会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用品安全等,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与参与。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保护儿童免受伤害,既是父母、家庭和专业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儿童产品的安全标准和安全检验制度,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建立对有害物质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监控和及时清除的机制,减少儿宣接触有害物和危险因素的机会;健全托幼园所的安全护卫体系,防范针对学前儿童的恶性伤害事件的发生。 一、幼儿园的安全管理 (一)制定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要求,“幼儿园应建立房屋、设备、消防、交通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建立食品、药物等管理制度和幼儿接送制度,防止发生各种意外事故。应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提出,“托幼机构的各项活动应当以儿童安全为前提,建立定期全园(所)安全排查制度,落实预防儿童伤害的各项措施。”制定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其目的是针对幼儿园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通过制度管理来控制和降低危险因素。因此,完善、细致、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幼儿安全的基本前提。通常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门岗管理制度、幼儿接送制度、设备安全检查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环境和物品消毒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等。 (二)建立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建立支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减少意外伤害发生的关键。否则制度将成为摆设,不能发挥作用。首先,幼儿园各项安全工作应定岗、定人,每项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和管理,并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其次,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小组。园长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第一责

任人,负责组织安全工作小组成员

定期对各项安全工作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落实,做到检查无空白、无死角,消除安全隐患。再次,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幼儿园“应当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食物中毒、踩踏、火灾、暴力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订处理方案,包括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理程序和事后处理工作事项等,并组织幼儿和教师定期演练,熟悉应对措施和方法,将伤害降到最低。 学习活动:

某幼儿园中班要进行班级环境布置,请根据教学和安全需要合理安置以下物品,画出教室布置草图(教室为长方形),并解释为什么。 班级物品包括课桌6张、椅子20个、钢琴1架、钢琴凳1个、储物柜5个、玩具架3个、书架1个、杂物架1个、电脑桌1个。 (三)提供安全环境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中要求,“托幼机构的房屋、场地、家具、玩教具、生活设施等应当符舍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和规定。” 1.幼儿园室内环境安全 (1)地面安全。活动室和寝室的地面最好采用地板或防滑地砖,盟洗室和卫生间地面应采用防滑、易清洁的地砖,并保持地面干净。 (2)家具和设备安全。幼儿园家具不得有尖角,外露的钉子、插栓、螺栓等,暖气要加防 护罩,以免儿童跌伤和碰伤;家具尺寸大小应符合儿童的身高比例,如洗手池、坐便器、镜子、毛巾架、水杯架、书架等要便于幼儿使用;窗户、阳台安装护栏;儿童出入的门向外开,不宜装弹簧,以免夹伤手指、脚趾。门销安装在幼儿够不着的地方;电源插座要有安全插头,并安装在1.6米以上,电线应采用暗线。 (3)空间布局安全。教室(活动室)按功能进行分区,如阅读区、科学活动区、大型积木区、角色游戏区等,让儿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角色区应根据游戏内容、空间大小限定每次每项活动的参加人数,并用儿童理解的方式将规则标示出,如贴上可进入人数的小脚印数等; 玩具、游戏器具等物品使用后要随时收拾整齐,以防幼儿磕碰摔伤。 (4)物品摆放安全。物品摆放要合理,尽量少占空间。钢琴、书架、储物柜等大型物品应紧靠墙固定放置,以防翻倒砸伤幼儿;电器等物品应放在安全处;暖水壶、热汤、热饭等险物品应放置在幼儿不能触摸到的地方;药品、洗涤剂、消毒剂应锁在柜子里或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室内不得栽种任何有毒的植物或饲养动物;游戏材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