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下载本文

23 带刺的朋友

整堂课比较顺利, 但前半节上得比较从容, 后半节上得比较仓促。 尤其是说话练习部分, 没有时间指名较多的学生来练说, 连起来介绍这一环节跳过了, 拖堂5、 6 分钟。反思整个教学实施过程, 觉得在前半节某些地方浪费了一些时间。

1.导入环节“看图说话” 对学生估计不足, 学生看了图, 仅说出了“图上画着红枣和枣树”, 在引导学生将图意说清楚, 说具体上花了一些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明确说话要求, 训练说话完整的能力。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读课文,却没有具体讨论归纳, 以致于交流时, 一生讲了大段意思, 却没有归纳出重点。 可见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提高。

这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 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也属正常。 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 学生兴趣浓厚, 积极投入, 教学效果良好。 24 司马光

《司马光》 是一篇文言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进行了大胆尝试, 改变了以前教学文言文时直接讲解课文含义的方式。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 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亮点、 两个不足”。 两个亮点: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29

在朗读感悟这个环节里,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首先由学生自读, 其次由小组长检查更正, 然后分组比赛读, 跟着老师读, 最后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查。 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没有对课文的朗读感到枯燥乏味, 而且通过这些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背诵了课文, 感悟了课文的大意。

2.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的疑难词句后, 我改变了原来的继续讲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而是开展“讲故事比赛”。 生动的故事语言配上精彩的动作,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两个不足:

1.在对课文进行感悟时, 横向指导不够。

学了课文后,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通过课文的学习, 你懂得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都局限于: 我们遇到危险时, 要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 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 遇到危险要急中生智, 想个好办法; 遇到危险??现在回想, 我觉得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识教育。 也就是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 不要忘了对学生传递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2.学完课文后, 没有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总结。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 通过对学法的总结, 可以为教师轻松教学下一篇文言文做准备。 25 掌声

30

掌声, 一个多么平凡的词语, 但它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生像是一只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行驶的小船, 而掌声好比指挥塔, 指引你前进。 有人说恩赐能令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那么掌声就是精神上的鼓励, 激励着一些忧郁的人。

《掌声》 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在这掌声的激励下, 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本课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 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 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此, 在教学本课时, 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1.以读代讲, 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 角色转换\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 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 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 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 自己寻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内心世界。 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 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 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转变后开心的心情。 真正到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体味, 在课堂上, 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 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2.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

31

在教学时, 我由谈话导入开始直至上课结束, 掌声多次响起。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及时把掌声献给别人。 26 灰雀

《灰雀》 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 但表达方式不同的故事。 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 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 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 通过这个故事, 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 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 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 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 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 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 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 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 担心、 惋惜的复杂心理, 唤起学生的共鸣。 然后, 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 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 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尽管说, 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提供依据来论证, 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 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 同时, 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 却包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