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0-2014 下载本文

高水位线外300米范围内严格控制种植蔬菜、花卉等单位面积施用化肥量大的农业生产,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四是加大湖面机动船舶燃油污染防治力度。控制旅游业和渔业船舶污染。科学规划湖泊周边旅游业,防止超环境容量过度发展。湖泊周边度假村、旅游宾馆饭店等必须安装污水处臵设施,并确保达标排放。2010年底前所有进入湖泊的机动船舶都要按照标准配备相应的防止污染设备和污染物集中收集、存储设施,船舶集中停泊区域要设臵污染物接收与处理设施。到2010年,全面完成对湖面运输、作业船舶“油改气”或“油改电”改造工作。 第二十八条 修复生态系统

一是划定湖泊保护线。为了防止湖泊水面碎化,确保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根据梁子湖功能区划,在湖泊保护区实施“三线”保护对策。以湖泊水域线最高控制水位为蓝线,此区域是湖泊保护的主体和重点;湖泊和入湖河道以湖泊(河流)水域线为基线向外延伸不少于30米为绿线,此区域是保护湖泊的绿化用地;以湖泊绿化用地线为基线向外延伸不少于300米为灰线,此区域现有土地用途可以不作改变,但禁止新(扩)建污染类建设项目。“三线”勘测划线由省梁子湖管理局分别会同省水利厅、林业局及相关市区完成。 二是实施灌江纳苗。由于人为的江湖隔离,致使梁子湖大量的濒危珍稀鱼种减少甚至消失,大量迁移鱼种逐渐被土

17

生的定居鱼种所取代,严重破坏了其原有的物种多样性。为保护和恢复梁子湖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灌江纳苗和建人工增殖放流站等措施来补充鱼类资源。

三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在梁子湖建立水生植被保护区,种植金鱼藻、苦草等沉水植物,芦苇、菖蒲、香蒲等挺水植物,菱角、睡莲等浮水植物,从而恢复以沉水植物为主、浮水及挺水植物为辅的水生植被,增加湖水中有机质、营养盐等的迁移、转化、输出的途径和数量,并抑制和减少湖中浮游藻类的密度和总量,净化水质,提高透明度。

四是拆除大湖围网围栏。梁子湖围栏到2010年底之前要全部拆除(含南北咀钢栏)。围网围栏拆除之后,梁子湖应根据自身优势实现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的转变,集约化养殖向天然养殖的转变。

五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要合理开发湖泊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优先实施湖泊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禁止围湖造田、围湖养殖等缩小湖泊水面的行为。采取生物控制、放养滤食鱼类、底栖生物移植等措施修复水域生态系统,加强生态湖滨带和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的建设与保护。对主要入湖泊河道、河口进行综合治理,实施生态恢复。推广前臵库、尾水湿地处理等生态处理方法,进一步降低氮磷入湖总量。

18

六是推行退耕(田)还湖,逐步恢复湖泊生态岸线。当前,在梁子湖水涯线至21米水位线以内需要退耕(田)还湖面积为1.9万亩,其中位于自然保护核心区的1.4万亩退耕(田)还湖工作在2012年底前完成;位于自然保护实验区的0.5万亩退耕(田)还湖工作在2014年底前完成。 第二十九条 合理利用资源

在湖泊保护区内,水产养殖业要从围网养殖向生态养殖过渡、从常规养殖向高端养殖转型,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湖内和湖周养鱼规模,从总量上控制水产养殖的污染,防止湖泊富营养化。沿湖环境保护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要从单纯养殖型向农牧链接型转变,充分利用好畜禽养殖业排泄的废水和固体废物,配套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坚决落实“废水不能直接排入梁子湖”的环保规定。种植业要以清洁种植为方向,逐步实施“两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林业的发展要加大生态林和景观林带建设的力度。上游集水区工业发展要从分散污染型向集约清洁型转变,同时,坚决关停搬迁梁子湖流域的苎麻脱胶企业,建设集中式的苎麻加工区。

旅游是梁子湖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梁子湖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严格执行本规划制定的“三线”保护方案和“三区”管制政策,防止因旅游开发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梁子湖

19

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应走生态旅游的路子,发展的重点应以休闲观光为主。涉水休闲应以水上运动、乘游艇(船)观光和滨湖度假等为主;涉湖休闲以观赏为主,交通工具必须采取环保清洁型,以减少对湖水的污染。涉水旅游休闲项目须经湖北省梁子湖管理局组织相关部门(机构)评估论证,审批后方可实施。景区景点的居住、商业建设必须符合生态旅游的标准,不得随意侵占水面,严禁打着旅游旗号进行房地产开发,确保公共性的生态资源提供公益性的社会服务。 第三十条 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一是建立与完善相关法规。提请省人大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并颁布实施《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制订梁子湖综合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手段。 二是逐级落实责任,建立考核机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地方人民政府是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制订分年度的污染物减排计划,明确任务和进度要求,狠抓落实。省直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指导和协调,加大支持力度。 三是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优化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断面和监测频次。对水质、水情和水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认真分析,制订水环境保护预警和应急预案,健全指挥管理系统,逐步建立污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