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c、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 d、学习者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8、偏误分析的步骤?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法及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2. 学习者偏误的鉴别; 3. 学习者偏误的描写; 4. 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5. 学习者偏误的评价。
收集——鉴别——描写——解释——评估
9、如何区分偏误和失误?
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失误是口误或笔误,是偶然现象,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失误不是系统的,不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操本族语的人也常出这样的错误。
区分二者可以参照:a、出现频率;b、学习者是否能自行改正。
10、判断例句中偏误的类型并加以改正
11、中介语的特征
系统性;可渗透性;化石化;反复 a、中介语是一个语言系统
b、独特性:该语言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区别于母语,也区别于目的语 c、是渐进的演化过程 d、偏误反复性
e、偏误顽固性:洋泾浜与克里奥尔语
f、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是动态的过程,即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
Ellis认为中介语具有如下特征: (1)可渗透性permeable (2)动态性dynamic (3)系统性systematic
12、自然环境中的习得和教学环境的习得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习得顺序的两种含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自然习得环境指习得者在与人的实际交往中习得目的语。教学环境指人为设计的环境多指学校课堂。由教师、教材和学习者相互之间所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以及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
教学环境和自然习得环境很难绝对的划分开。自然习得环境中比在教育环境中能取得较高的第二语言水平。自然环境中的习得者并不排除有意地寻找机会练习他们已学过的东西。另一方面,课堂上的学生,也可以不要求他们把语言当成学科知识去对待。教育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的习得谁优谁劣取决于课堂教学方法。 (2)习得顺序的两种含义:
a、学习者习得不同的语法特征遵循相对固定的顺序,即所谓 (acquisition order)。 b、学习者习得特定句法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序列,即所谓(acquisition sequence )。
实例: 语素的研究(morpheme studies)----英语的名词复数,过去时-ed,动词-ing形式及冠词等;
Dulay and Burt (1973) ", 被试:三组6---8岁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
", 结论:三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非常相似,即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也存在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 但这个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同。
Dulay and Burt (1974) ", 被试:6---8岁的儿童 ,一组是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另一组是讲汉语的儿童; ", 结论:两组儿童习得11个英语语素的顺序基本相同。换句话说,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受其母语背景的影响。
",Bailey等(1974)关于成年人习得相同功能词的习得顺序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尽管学习者的母语不同,年龄不同,但习得功能词的顺序基本一致.
Larson-Freeman (1976) ", 任务:不同母语背景对成人英语语素习得顺序的影响;不同学习任务对语素习得顺序的影响 ;
", 结论 :母语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没有重要的影响。 ", 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听、读、写,对习得顺序有一定影响 ",由于诱导材料的方法不同而变化
Krashen 等(1978) ", 任务:不同母语背景的成人在不同作业方式下(如有时间限制和无时间限制条件下的自由写作)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 结论 :不同作业方式下,成人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基本相同。 ",限定时间和无时间限制两种写作任务不影响学习者的习得顺序。 ", 这个顺序与Bailey等(1974)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3、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主要包括哪些? a、年龄的影响(age) b、智力的影响(IQ)
c、语言学能的影响(Language aptitude) d、动机的影响(Motivation) e、态度的影响(attitude)
f、性格因素的影响(Personality traits)
g、认知方式的影响(Cognitive style: field dependence and field independence)
1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所说的学习者外在因素、内部因素分别是什么?
(1)学习者的“外在因素”是就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而言的,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因素;语言输入与互动(input and interaction)
(2)学习者的内部因素的研究,即学习者的习得机制的研究。包括:语言迁移(母语迁移);认知过程;交际策略;语言的普遍性研究。
15、学习者语言特定发展模式对语言学习有什么的启示
(1)进一步支持学习者偏误研究的结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具有普遍性,说明有内在的认知机制控制习得的发展。
(2)证明某些语法特征比其他语法特征易学,这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3)从学习者语言发展模式的结构可以发现,尽管二语学习者具有不同的母语背景和年龄特征,但都遵循自己的内部大纲来学习目标语。说明环境等外部因素对语言习得不起决定作用,学习者本人在语言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
16、年龄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1)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和应用的重要参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对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期以后,大脑两侧的功能分工已经完成, 习得一种语言就变得非常困难。
关于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有如下几种假设:
a、年龄小的学习者比年龄大的学习者在整体上占优势。他们习得L2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b、年龄大的学习者在整体上比年龄小的学习者占优势。 c、年龄小的学习者只在某些方面占优势如听说等。
d、年龄大学习者开始时效率高,但从长远看,学习第二语言开始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2)年龄不会改变第二语言习得的顺序;就速度来说,有研究证明年龄大的学习者更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如果考虑学习第二语言时间相同的话,不同年龄学习者相比,年龄大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的学习者所达到的水平更高一些;就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率而言,一般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母语水平。
三、论述
1、学习与习得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区分学习和习得这两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Krashen (1981, 1982)认为,成年人通过两种不同的、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一种方式是通过“习得”,即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学习”的方式。
“习得”常常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即通常不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第二语言;“学习”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常常是一种“正式”语言规则的学习,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得第二语言。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无意识”的语言获得; “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 的语言规则或语言知识的获得。
“无接口观点”:Krashen认为,通过习得获得的是“潜在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明晰的知识”。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两种类型的知识是互相独立的。通过学习获得的“明晰的知识”不能转换为“潜在的知识”。
Ellis 认为这两个过程在实践中是难以区分的,而且人们对习得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大不一样。Ellis把“习得”和“学习”作为两个可以交互使用的概念。 SLA既包括下意识过程也包括有意识过程。既指自然习得也指课堂环境的语言学习。
“学习”和“习得”是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和相互排斥,而是互相交叉、相辅相成。无论是儿童或成人,获得语言的过程中都存在这两种途径。
儿童获得母语以自然习得为主,但同时,家长可以利用幼儿读物、认字块、讲故事等让儿童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在第二语言学习以课堂环境下的“学习”为主,但一定环境中通过会话、听广播、看影视等,也常会不知不觉中习得很多东西。所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教师应该努力建立“习得+学得”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使有计划地学习与无计划的习得相结合。教师应该能够努力创造良好的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使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交际化。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应该有意识地大量接触语言(多听、多看、多读)。
2、克拉申的五项基本假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监控理论”。其核心是五项基本假说:
一、语言学习与习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1、“习得”/ “学得”是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
“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与之相对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