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山地蔬菜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本文

浙江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菜。

二是注重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绿色农产品开发,品牌效应凸现。各地充分发挥山区良好的环境生态优势,发展无公害蔬菜,创建山地蔬菜品牌,如“石梁牌”、“天目山牌”、“武阳仙露牌”、“山啦牌”等等。以其优质、安全等特点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全省已建设了天台石粱甜椒基地,安吉黄浦江源番茄基地,武义武阳仙露四季豆基地,临安天目山番茄基地,磐安翠都茭白基地,仙居广度山四季豆、辣椒、茄子基地,黄岩富山茭白、萝卜基地,缙云金水山高山茭白基地,遂昌神龙绿谷四季豆基地等30余个山地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开发了石梁牌、山啦牌、天目山牌、富顶牌、广度山牌、黄浦江源牌、壶江源牌、翠都牌、江郎山牌、灵江源牌、神龙绿谷牌、千蔬牌等30余个山地蔬菜类绿色农产品。

三是无公害生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各级农技部门积极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提高了蔬菜良种覆盖率,一些生产适用技术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各地制定和实施了一批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促进了山地蔬菜生产向无公害、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至2005年12月,临安、天台、仙居、磐安、武义、浦江等17个县的100多个山地蔬菜基地被列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天目山牌”高山番茄、“石梁牌”高山甜椒、“山啦牌”高山菱白等50多个山地蔬菜产品已被认定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

四是积极培育专业组织,产业化建设初见成效。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各地注重山地蔬菜的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加强发展山地蔬菜产业合作社、蔬菜产业协会和生产经营服务组织,涌现了一大批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仙居广度山地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安岭山地蔬菜合作社、遂昌县山地蔬菜产业协会、缙云县大洋镇蔬果协会、天台县蔬菜协会、临安市蔬菜产业协会、浦江壶江源山地蔬菜专业合作社、遂昌神龙绿谷山地蔬菜发展中心、缙云县冷水果蔬有限公司等。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众多农户和当地的蔬菜贩运户组织起来。搞生产、抓服务、闯市场、树品牌,形成了产业的整体优势 [1,4] 。

4

浙江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1.2.3 浙江省山地蔬菜产业发展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有关学者讨论了发展山地蔬菜对于促进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山地蔬菜推进了全省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近年来,全省农业的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加大,新兴产业培植力度增强,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产业构成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省蔬菜产业基本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2005年,粮经面积比为55:45,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000.05万亩,产值193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29.5%,居种植业首位。加工产值约55.0亿元,出口值22.9亿元。山地蔬菜与加工蔬菜、设施蔬菜一样,成为我省蔬菜产业稳定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山区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土壤没有污染的生态优势和山区温差大等气候条件,把山区的生态优势和蔬菜的效益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出品质优、效益好、市场俏的山地蔬菜产品,加快山地蔬菜的发展是我省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转变的必然要求。而实际上山地蔬菜的发展也推进了我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

二是促进山区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目前,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民务农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山地蔬菜作为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省内外其它地区的蔬菜错开时节,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高,为农民增收脱贫提供了好门路。浦江县杭坪镇2006年种植山地蔬菜年收入超过1万元的就有242户,如毛任发户种植高山四季豆2亩,实现产值2.42万元,亩均达1.21万元;涂振富户种植四季豆2.6亩,实现产值3.4万元,亩均产值达到1.34万元。同年新昌回山山地茭白基地,人均种茭收入达3000元,亩均收入4500元。同时,发展山地蔬菜能有效地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据分析估计,一般一个专业种植蔬菜的农户(按两个劳力计),可种植蔬菜1-2亩。按一年种3茬计,全年复种面积5亩左右。按照全省蔬菜年播种面积1000万亩计算,可吸纳250万至300万个农村劳动力专业或兼业从事蔬菜生产(约占全省农业劳动力的半数),其中山地蔬菜生产就有很大的贡献。因此,发展收益较好的山地蔬菜产业就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得到转业。

5

浙江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三是发展山地蔬菜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从自然资源看,发展山地蔬菜能促进我省山区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优化,使蔬菜产业向生产区域更 大、生产资源更丰富、生产季节更长、生产效益更高的方向发展。据调查,全省丘陵山区可宜种植山地蔬菜面积约340万亩,多集中在中低海拔。目前全省山地蔬菜(海拔600-800米以上)面积仅40余万亩,面积只占蔬菜年播种面积的4%。从山地蔬菜向山地蔬菜发展,可充分利用我省中低海拔(200-600米)山区的耕地、劳力和生态等资源优势,实现山区农业资源的“升值”。其次,有利于蔬菜产区的区域布局的优化。从蔬菜生产和消费需求导向看,目前我省蔬菜基地大部分在平原地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平原地区“城进菜退”、“工进农退”的趋势愈加明显。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退化较为严重,土质和水源已不适应种植优质蔬菜。山地蔬菜产自良好的生态条件之下,与其它蔬菜相比,更能迎合现代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平原蔬菜向山地转移顺应了区域优化和满足市场的双重需求。第三,有利于稳定蔬菜出口。当前国际市场绿色壁垒不断增强,在山地发展加工出口蔬菜基地,能利用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出口蔬菜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提高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一系列技术壁垒的应对能力,有助于出口蔬菜生产稳定发展。

四是发展山地蔬菜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相对稳定的重要手段。目前,我省山区基本农田的比重逐步增大。通过种植山地蔬菜,能使山区耕地肥力逐步提高,减少农田荒芜空闲。同时,由于蔬菜种植周期较短,粮菜间套模式多,粮菜兼用品种多(如马铃薯、蚕豌豆、鲜食玉米等),结构调整相对灵活,能够在粮食生产需要时及时恢复种粮,达到稳定耕地、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目的 [1,4] 。

1.2.4 浙江省山地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存在问题

有关学者调查分析了浙江省蔬菜生产发展中的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山地蔬菜生产,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市场竞争力有待于提高。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生产方式仍是我省蔬菜生产的主要形式,规模化生产主体少。近年来,虽相继成立了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和一批市、县级蔬菜产业协会,400余家蔬菜瓜果专业合作

6

浙江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社。但总体上,蔬菜产业协会和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还处在发展初期,新生的蔬菜产业协会和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功能还未有效发挥出来,蔬菜产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尚需继续努力。而从产品结构上来说,全省蔬菜产品结构呈“鲜菜比重过高,加工出15不足”的状态,鲜菜上市量占蔬菜总产量的80%,加工比重仅占蔬菜总产量比重的20%。鲜销型为主的蔬菜产品结构的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对鲜销市场依赖程度高,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大。在蔬菜鲜销市场空间日趋缩小的市场环境下,蔬菜鲜销比例过高,加工发展滞缓,使全省蔬菜大量增加种植面积的风险性不断增高,蔬菜种植面积的增长受到明显制约。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省现有蔬菜加工企业823家,年加工鲜蔬菜359万t,年总产值约54.72亿元。蔬菜加工企业区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杭州(180家)、宁波(185家)和嘉兴(207家),占全省蔬菜加工企业的69.5%,加工产值(杭州5.59亿元、宁波26.1亿元和嘉兴7.8亿元)占全省的72.1%。多数蔬菜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且以传统的腌渍加工为主,速冻、保鲜、脱水、冻干等新型加工种类比例小。蔬菜加工转化率低(约10%),导致蔬菜加工出口能力薄弱,发达国家的种植业产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0%以上,我国仅为2%-3%;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80%,我国粗加工率为40%,深加工率仅为20% [1,5] 。

二是分级包装水平地,单位产品的效益低。全省内销蔬菜产品仍以散货和统货为主,蔬菜的保鲜、分级、包装水平发展滞后。据浙江省农业厅驻上海农产品营销处调查,在上海市场上,浙江省番茄价格仅为山东番茄的一半。蔬菜生产中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不合理、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产品缺乏标识,无法质量追溯,导致蔬菜质量难以保证。社会对蔬菜消费的安全感不强、认知度不高。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采用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壁垒等设置高门槛,相继出现了西兰花、菠菜、鲜香菇等质量不合格而被拒收的事件。

三是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力量严重不足。全省蔬菜整体科技力量虽有增长,但基层技术力量仍显不足,蔬菜新区尤为突出。据浙江省农业统计年报统计,全省蔬菜专业的农技人员354人,占全省农技人员总数的3.4%,平均2.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才有一名蔬菜专业技术人员。许多蔬菜新产区既缺少熟练菜农又缺少懂蔬菜生产技术的农技人员,成为发展蔬菜生产的“瓶颈”。不少蔬菜优良品种来自于国外和省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不多,仅有番茄、茄子、瓠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