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下载本文

10.“培养小班幼儿愉快地进餐,正确地使用小勺,饭后擦嘴”,这属于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中的( ) A.远期目标 A.怀抱反射 A.直观性 A.“老师不知道。”

B.“你现在很想念妈妈,是吗?妈妈4点半就来接你。” C.“妈妈4点半就来接你。” D.“妈妈马上就来接你。”

14.在幼儿的交往关系类型中,被拒绝型的幼儿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 ) A.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很差

B.既漂亮又聪明,总是得到教师的特殊关照,鹤立鸡群 C.长相难看衣着陈旧,不爱干净

D.精力充沛,社会交往积极性很高,常有攻击行为

15.幼儿认为物体会浮是因为它想洗澡,球会从椅子上滚下去,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这种判断是按( )进行的。 A.直接的逻辑 A.强化物 A.党的教育政策 C.社会团体的教育政策 A.按规定不能用

C.可以用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

19.对儿童身心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是( ) A.家庭生活方式 C.家庭结构

20.3岁以后,儿童( ) A.个性萌芽 B.个性尚未发生 C.出现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D.个性的独特性迅速发展,而稳定性发展缓慢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1.无意注意 2.敏感期 3.学习动机 4.教育政策

33

B.中期目标 B.抓握反射 B.具体性

C.近期目标 C.觅食反射 C.初浅性

D.活动目标 D.吸吮反射 D.细致性

11.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捏住,这是新生儿的( )

12.幼儿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较低级的经验和感性知识,这说明幼儿的学习具有( ) 13.一位新入园的儿童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老师最好的回答应是( )

B.生活的逻辑 B.正强化

C.客观的逻辑 C.负强化 B.国家的教育政策 D.基本政策

D.类比的逻辑 D.惩罚

16.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是( ) 17.下列不属于按照制定教育政策的主体划分的是( )

18.教师在向小班幼儿描述常规时应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句,这是由于( )

B.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 D.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B.家庭经济状况

D.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

5.质的研究 6.近期目标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教育法律救济的意义。 2.简述婴幼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3.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4.实施幼儿智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试述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五、案例分析(共14分)

学期过了一半,晨晨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小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晨晨觉得还是上幼儿园好??

结合案例,谈谈应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2013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十)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湖北省立幼稚园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于1903年在武昌创立。 2.A【解析】远期目标是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目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A【解析】《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领导体制为园长负责制。

4.D【解析】抑郁质的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 5.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要求教育工作者在 教育工作中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

6.A【解析】癸卯学制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 7.C【解析】形成儿童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

8.A【解析】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9.B【解析】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

10.B【解析】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

11.B【解析】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捏住,这是新生儿的抓握反射。 12.C【解析】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具有初浅性的特点。

13.B【解析】幼儿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使幼儿经常处于快乐的情绪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发挥成长的潜力。

14.D【解析】在幼儿的交往关系类型中,被拒绝型的幼儿经常精力充沛,社会交往积极性很高,常有攻击行为。

15.B【解析】生活的逻辑没有一般性原则,不符合客观规律,而是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出发, 属于“前逻辑思维”。

16.B【解析】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7.D【解析】根据制定政策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政党的教育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社会团体的教育政策。

18.B【解析】教师避免使用否定性语句,是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

34

19.D【解析】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是对儿童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

20.C【解析】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3岁以后,儿童的个性开始形成,出现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二、名词解释

1.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

3.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4.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5.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6.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近期目标的制定是为完成最终目标服务的。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2)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

(3)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 (4)有利于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2.(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3.(1)保教结合的原则;

(2)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3)环境育人的原则; (4)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 (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4.(1)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2)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注意幼儿知识的结构化。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种。生理需要是指维持生存的需求,如饥饿、口渴、求食、睡眠等,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是指获得安全感,避免威胁的需求。婴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寻求温暖和友好关系的需求,包括被他人接纳、爱护、关注、欣赏、支持等。尊重的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如信心、名誉和声望等。求知需要是指个体希望了解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变化的需要。审美需要是指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精神层面提高人生境界的需求。马斯洛指出,只有当个体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可能寻求更高一级的需要。 2.(1)好学、好问;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五、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1)明确并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主要矛盾 ①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教育目标;

35

②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教育对策。

(2)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减缓两者之间的教育坡度 ①调整观念;

②体制方面保持沟通与衔接关系;

③让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工作保持衔接关系,相互靠拢。

2013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十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社会教育 A.孔子 A.教育规律 A.动作发展正常

B.家庭教育 B.孟子 B.教育价值 B.认知活动积极

C.职业教育 C.墨翟 C.教育现象 C.情绪积极向上

D.学校教育 D.朱熹 D.教育问题 D.道德发展良好

2.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3.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4.下列不属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标准的是( )

5.思维处在直觉思维阶段,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思维活动也随之停止或转移。这是( )的思维特点。 A.托班幼儿 A.游戏 A.探究性注意 A.70% A.破坏性

B.小班幼儿 B.学习 B.定向性注意 B.60% B.情绪性

C.中班幼儿 C.劳动 C.选择性注意 C.65% C.目的性

D.大班幼儿 D.交往 D.状态性注意 D.50% D.情境性

6.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好的活动形式是( )

7.儿童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是( ) 8.心理学家布卢姆通过研究发现,出生后头4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最快,已经发展了( ) 9.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 )

10.关于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 A.定向性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占据越来越大的地位 B.有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无意注意的发展 C.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D.选择性注意的范围扩大,定向性注意的范围缩小 11.中班幼儿喜欢告状,这体现的幼儿情感是( ) A.理智感

B.美感

C.道德感

D.实践感

12.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