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练习题库 下载本文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练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6题)

1. 课程目标 2. 总体目标 3. 学段目标 4. 总括式表述 5. 列点式表述 6. 研究性学习 7.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8. 人的身心发展 9.“知识与技能”目标 10.“过程与方法”目标 1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2.“全员参与” 13. 体验 14. 总体规划 15. 系统分析法 16. “多元智能” 17. 情境分析法 18. 联想生成法 19. 头脑风暴法 20. 画问题树法 21. 概念展开法 22. 单一主题

23.“行为性目标取向” 24.“体验性目标取向” 25.“生成性目标取向” 26. 课程意识 27. 课程资源 28. 教师评价 29. 学校评价

30. 过程性评价 31. 档案袋评定 32. 协商研讨式评价 33. 结果性评价 34. 目标本位评价 35.目标游离评价 36. 成果展示评价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48题)

1. 中国传统的“教育”往往具有 的特征。

2.“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强调教育学要为 做好准备。 3. 新的课程观强调以 为核心。

4. 新的课程观强调教学是 的交往活动。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包括: 、 、 和 四个部分。

6. 新课程改革中 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活动课程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 。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活动方式的 。

9.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 和 。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标准是 。

11.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 、 和 三个目标领域。

12. 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 、 、 、 、 和 五种结果。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一个由 和 构成的目标体系。

1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涉及: 、 、 三个维度。

15.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涉及 、 、 三个方面。 16.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 、 。

17.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 。

18. 学生已有经验包括 和 。

19. 直接经验是通过直接认识获得的 ,而间接经验是通过间接认识获得的 。

20. 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类兴趣(本能、冲动):第一类是 ;第二类是 ;第三类是 ;第四类是 。

21. 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 22.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求 和 相统一。

23. 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的主题一定是 和 双方协商的结果。 24.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一定的 是主题产生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25.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 特点,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26. 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有 和 。

27. 直接反映着活动主题,是对活动目标的浓缩,对活动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8. 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展开的首要环节。

29. 活动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主要部分,它一般分为 、 、 和 三个阶段撰写。

30.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内容均以 的形态呈现。

31.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和蓝图,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 32.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步。 33. 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和角色。

3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课程意识主要包括: 、 和 。 3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特点是: 、 和 。 36. 是教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3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 ,其中, 是关键。 3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包括:以 的课程资源开发,以 的课程资源开发,以 的课程资源开发和以 的课程资源开发。

3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注重建立促进学生 的评价体系。 40. 与 是评价的基本方法。

41. 适用于评价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测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2. 适用于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倡导评价主体的 。

44.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进行学生评价时,可从 、 和 三个方面来设计评价项目。

4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强调 评价和 评价。 46. 、 和 是协商式评价的三种评价方法。 47. 目标本位评定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 。

4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评价的方法包括: 、 和 。

三、判断题(只判断对错,不必改正。每题1分,共36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要求人们的观念由主客统一的知识观走向主客两分的知识观。( )

2. 新的课程观强调强调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 ) 3. 新的课程观强调教学是以理解为基础的,采用单一模式组织生活的过程。( ) 4.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和舒展的。( )

5.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儿童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体验、探究、反思和创造性实践而建构的活动。( )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师生追求意义和坐标、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

7. 综合实践活动所代表的课程形态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静态的知识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师生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 )

8.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创造性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策略的运用,鼓励学生建立各种联系,从而走出封闭的个体学习行为,迈向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

9.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 )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基础,选择和生成活动主题。( ) 11. 生成性目标本身就是课程指导者预设的,也是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设计之初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创生的。( )

12. 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表述只能根据国家课程目标设定。( )

13.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心”,“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和途径。( )

14. 研究性学习像学科知识那样也具有清晰的起点和终点,通过演绎推理来形成严密的

逻辑体系,所以其构成是可以序列化的。( )

15. 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探究活动主题的选择不应高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而应该完全迁就学生的生活背景。( )

16.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没有预设的成分,它更多的是充满生成的、动态的设计。( ) 17.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也是根据预定目标先行设计的课程。( )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不仅是一个既定课程计划、活动方案的落实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 )

1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实施的过程就是将课程规划、方案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通过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活动课程的翻版。( ) 2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综合实践学习。( )

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

2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乡土课程”,利用地方的历史文化、风景资源,进行外出参观。( )

24.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学生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 )

25.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指导教师的指导是以一堂课的时间为单元,而不是完全由学习内容和方法来决定的。( )

26.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只有教师才是活动的设计的主体。( )

27.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阶段,师生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

28.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师生既可以是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和指导者与活动者的关系,也可以是竞争关系,甚至是颠倒的师生关系。( )

29.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给学生确定合适的活动范围和制定学习方式、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 )

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且构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 ) 31. 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指校外资源的开发。( )

3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注重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33. 质性评价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如果不能保证信度和效度,那么质性方法的使用就是失败的。( )

34. 定量评价表面上没有评分、计算等诸多“麻烦”,实际却更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博大的教育精神。( )

35. 评价主体只能是一个领域的权威、一个群体的领导或师长。( )

36.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进行学生评价时,可从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显性指标主要反映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题6分,共30题)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哪些特性?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特点是什么? 4. 学段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 如何将课程目标具体化?

6. 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有哪些? 7.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有哪些独特的价值?

8. 在以社区服务与生活实践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9.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10.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1.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12.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13. 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生成的要求有哪些? 14. 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5. 总体规划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6. 单一主题活动的目标设计与系列主题活动的目标设计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点有哪些?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 19. 如何把握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互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什么促进作用? 21.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时需要符合的条件有哪些? 22. 课程资源开发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有什么意义?

2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2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程序有哪些? 2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利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评价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五、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6题)

1.我国新课程目标涉及“过程与方法”,请你结合以下案例分析“作为课程目标的过程和方法”的内涵。

过程就是目标 德国老师眼里的美术教育

市青少年宫美术班的孩子们还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课:课桌被搬到室外的树荫下、没有黑板、没有规定具体的临摹对象和主题、没有限定材料和工具??

来自德国杜伊斯堡的莱茵艺术学校美术老师布曼·布赫洛和坎帕·亚内克是应邀来汉进行美术教育交流的。在20天的教育活动中,她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绘画技巧,而是先和孩子一起在少年宫逛了一圈,然后告诉他们:“所有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画、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都可以用。”孩子们的作品大大出乎家长们的意料:有画太阳的、有画树木的、有画小朋友的、还有画德国老师的??更有意思的是,随手捡来的树叶、擦手的纸巾都被孩子们利用起来。二十几个小朋友的作品没有一张重复的,再熟悉不过的少年官,在孩子的眼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彩。

把白纸蒙在一枚硬币上,用铅笔来回涂抹,纸上就会留下硬币的形状,这也许只能算“雕虫小技”,但德国老师却鼓励孩子们用“雕虫小技”进行创作。一开始,孩子们纷纷找家长要硬币,布赫洛女士启发孩子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任何一件东西。”很快,钥匙、颜料盒、树叶、环形针、钮扣等等都成了孩子们得心应手的工具。看着孩子们创造出来的“蔬菜大棚”、“龙卷风”、“雪花”、“五线谱”、“麻饼”,两位德国老师连声称赞。

两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德两国孩子的想象力、对自然、对生活的感知力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中国孩子可能缺乏自由发挥的机会。但中国孩子在技巧方面已达到了—定水平。

亚内克女士告诉记者,德国孩子到12岁才开始系统学习绘画技巧,此前着重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因此德国孩子从入门到表现出技巧的过程可能很长。但他们有一句口号:“过程就是目标”,在兴趣培养阶段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发现个体之间的差别,看出谁更有天赋。

布赫洛女士还认为,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盼也许太高了,这样反而会抑制孩子天赋的发挥。

2.请你结合以下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教科学课的王老师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布置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他们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课题内容不限,但必须有独立见解。

小黄同学选择的课题是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他从宠物店买回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

上。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他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每次只需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吃到食物。而那只小黄老鼠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它从来就没能明白,钻过洞就会别有洞天。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 小黄同学做实验时,手里拿着秒表,一丝不苟地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取食物的时间。别看那只小黄老鼠有时会拉一两个“引体向上”,却还是那么傻乎乎地不会钻洞。而那只小白老鼠则10次之中有8到9次知道从右边的洞钻入。

测试结束,几天后小黄同学完成了他的论文,那完全是一篇正正规规的研究报告,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他的结论令人刮目相看。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过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那只黄老鼠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

3.请你结合以下案例分析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征。

用纸做服装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服装”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2.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所做的特殊“服装”,把脚伸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活动准备

在课前,教师先请学生观察商场卖的服装,有关的服装杂志,了解服装的制作,并设计制作服装的新颖构思,要求学生制作的服装不要太复杂,可以是简单的裙子和马夹,可以在服装上加一些装饰物。准备材料:特殊的纸张,剪刀,透明胶,皮尺。 三、活动方法

个人制作,全班展示。 四、活动步骤

1.让同学们2人一组进行服装的制作。

2.教师提出服装展示评比的标准:美观、大方、符合学生特点。然后请同学们依次出来一个一个地表演。教师提供音乐伴奏,要求学生按照音乐节奏表演。

3.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教师请学生自由推选最好的服装设计,并说明理由。然后全班学生表决。教师宣布获最佳设计奖的学生,请这些获奖的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的感受和设计的经验。教师对设计好的服装及其设计者进行表扬。 五、后续活动

六、活动资料与建议

1.用纸来做服装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服装样式一定要简单,要防止纸张的破裂,纸张可以是旧挂历,也可以是装饰纸。

2.可以在学生设计之前,把一段时装表演的录像给学生看。 3.可以买鲜艳的包装纸。

4.请你结合以下案例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

自制广告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让他们欣赏一些平时见到的富有创意的广告,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 2、通过课堂中现场推销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锻炼他们的口才及丰富的想象能力。 3、从广告词中获得语言的美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字的热情。 4、从无声的广告中体会广告独特的艺术。

5、从推销商品过渡到推销自己,让学生们学会用正确的眼光看自己。 二、活动内容

1、首先让他们欣赏一些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并让他们思考后自由讨论自己看过后的感想;

2、介绍有关广告词的知识;

3、互动环节中安排一组即兴广告创意表演:即每个组都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做某一种商品的广告,然后大家对此做些评论,最后表演的好的,富有创意的那一组要提出表扬; 4、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大家发挥想象力,为自己写一段广告词。 三、活动方式

1、观摩优秀的广告作品; 2、师生互相讨论; 3、小组表演竞赛; 四、活动过程(略)

5.请你结合以下案例分析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填歌词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写简单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感。 二、活动准备

请同学们在课前复习唱《小燕子》。 三、活动方法

学生独立填写歌词,在小组交流和表演,在全班表演。 四、活动步骤

1.学生一起唱《小燕子》,老师自己伴奏或者录音伴奏。 2.教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讨论这首歌表现了什么主题题,有没有不合适宜的地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学生举手在全班发言。

3.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原有的曲调,重新填上新的歌词,要求表现积极的思想主题。 4.学生填写完了之后,在小组进行交流,每个小组推荐几名学生在班上表演。评比的标准:主题思想鲜明,有新意,文字优美。评比的标准:主题思想鲜明,有新意,文字优美。 5.每个小组推荐评委,有五人组成评比小组。被推荐的学生依次上台表演。评委公布获奖学生的名单。

6.教师小结。教师对写得好的歌词及其作者进行表扬。 五、活动资料与建议

1.《小燕子》词曲(省略)

2.填歌词要求与音乐以及原有的歌词对应,注意前后押韵。 3.如果有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她)来组织整个活动。

4.可以先让学生在家里预先填写歌词,在小组活动中以交流评价修改为主。

6. 请你结合以下案例分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要点。

日用弃物小创新

一、设计意图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培养创新能力对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其潜力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潜能制关重要。组织学生对日常弃物回收简单加工后再利用,保护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想像能力,在动手制作中,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做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二、活动目标

1. 指导学生动手做一件日用弃物的小创造。

2. 再找一些其它的生活弃用物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创造,看看学生可以做出自己设计的物品来。

3. 体会活动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长方形牛奶合若干、暑片空盒,彩色包装纸、象胶片、彩笔,剪刀 四、活动过程(省略)

六、论述题:(观点共8分,展开说明5分。每题13分,共12题))

1.联系实际,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发展有哪些价值? 2.请联系实际,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教育有哪些价值? 3.请联系实际,论述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4.请联系实际,论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请联系实际,论述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你认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前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7.请联系实际,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过程。 8.请联系实际,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

9.你认为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0.请联系一个实例,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1.请你联系实际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2.请联系实际,论述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基本理念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

1.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意欲达到的状态。课程目标则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应学龄段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学生通过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三章一节)

2.是指3-12年级的中小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而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三章二节)

3.是指某一学龄的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而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每一学龄段的具体体现。(三章二节)

4.所谓总括式表述就是指不分段落、只用一段话将活动主题具体目标表述出来。(三章三节)

5.所谓列点式表述就是指将活动主题所涉及的目标要点分列出来。(三章三节)

6.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四章一节)

7.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活动。(四章二节)

8.主要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身体发展主要是指身高、体重、各种器官及其技能的发展。心理发展主要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思维、创造力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等。发展特点是: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五章一节)

9.是指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以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它绝不可以追求系统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知识与能力目标并不仅仅作为结果性目标,它也具有过程性目标的性质。(五章二节)

10.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不仅强调学生亲历实践学习的过程,如进行观察、调查、实验、测量、分析、比较、评价等学习活动,而且还立足于现实社会的具体生活,强调让学生了解、掌握和应用各种发现及提出问题的方法,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应用的方法等。(五章二节)

11.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更关注他们情感体验和态度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真正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促使学生获得丰富而完整的人生经验,从多方面满足学生需求,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五章二节)

12.指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参与的机会,从而得到发展。(五章二节)

13.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方式。体验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情感性和个别性,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内心感受与理解,内在省察与反思。(五章二节)

14.是指具有整体性的时间比较长的一种计划。(七章一节) 15.综合实践活动规划的系统分析法就是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整体安排活动的相关要素而进行的活动构想或策划。(七章一节)

16.“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存在着七种相互联系的智力,即语言的智力、逻辑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以及自我反省的智力。(七章一节)

17.所谓情景分析法,就是指学校围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如学校规模、地理环境、硬体设施、教师资源、行政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参与、地方资源等,分析其优势与劣势、机会点与威胁点,全面把握课程资源现实性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七章一节)

18.是指学生通过联想,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本质,并鉴别或比较他们的重要性,生成许多有联系的事物的方法。更确切地讲,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七章二节)

19.是较实用的一种集体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好方法。它是由学生和教师平等讨论,以协商的方式共同选择和确定主题的一种方法。(七章二节)

20.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时候,必须围绕活动主题考虑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

题有主次轻重之分,可以将所要分析的问题作为树基,用提问的方式,把一个个问题(如学生是否有兴趣、学生是否有探究基础、学生具有哪些知识结构等)放在树枝上,以便帮助我们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画问题树法。(七章二节)

21.这是按主题所包含的概念展开的方法。从主概念向次概念展开,犹如从一点向周围散开去,由此形成主题网络。主题网上许许多多小概念,就像是从一个中心概念(主题或论题)散发出星点一般。(七章二节)

22. 结合实践活动以某个主题为独立单位展开活动,其活动的主题称为单一主题。(七章三节)

23.指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实施后学生自身所产生的行为变化,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的结果。(七章三节)

24.是指主题活动的目标中要有过程性目标,以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体验。(七章三节)

25.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主题活动的逐步实施而自然生成的活动目标,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因素,必须处理好目标的生成性与活动过程、活动结果之间的关系,生成性目标与活动手段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断养成。(七章三节)

26.是指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实施等的基本看法。(九章四节)

27.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十章一节)

28.所谓教师评价,是指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备的素质及实施过程情况的鉴别。(十一章二节)

29.是指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系列配套措施、保障机制及课程实施效果的综合性评估。(十一章二节)

30.是指在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之中进行的,为了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长处、缺陷及发展程度等方面而进行的评价。(十一章三节)

31.档案袋评定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收集学生从任务开始到任务结束期内的典型作品,以这些典型作品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十一章三节)

32.它是指围绕目标,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以及不同主题的特点,由教师、学生、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等共同协商进行的评价。(十一章三节)

33.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活动开展提供依据。(十一章三节)

34.是指以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它是以目标为基础来判断目标实现的程度。目标本位评定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十一章三节)

35.是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总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显示这些结果。(十一章三节)

36.就是将学生的制作、发明、科技论文、调查报告、设计方案等公布于众,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安排出来,让学生感受、体验。(十一章三节)

二、

1.外铄(一章一节)

2.未来的生活(一章一节) 3.学生发展(一章一节) 4.师生互动(一章一节)

5.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一章二节)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一章二节) 7.综合性(一章二节) 8.多元性(一章二节)

9.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章二节) 10.课程目标(三章一节)

11.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章一节)

12.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三章一节) 13.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三章二节)

1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章二节) 15.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三章二节) 16.问题性、探究性、综合性(四章一节) 17.信息素养(四章三节)

18.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五章一节)

19.感性知识经验、理性知识经验(五章一节) 20.“社会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艺术性本能”(五章一节) 21.课程资源(五章二节) 22.预设、生成(五章三节) 23.学生、教师(六章一节) 24.知识 (六章一节) 25.生成性(六章三节)

26.对话式、探究式(六章三节) 27.主题名称(六章三节) 28.活动目标设计(六章三节)

29.准备阶段、活动阶段、总结阶段(六章四节) 30.融合(六章三节) 31.活动方案(八章二节) 32.选题(九章三节) 33.课程意识(九章四节)

34.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九章四节) 35.丰富性、客观性、可利用性(十章一节) 36.课程目标(十章二节) 37.多元的、教师(十章二节)

38.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体、社会为主体(十章二节) 39.全面发展(十一章一节)

40.定量评价、质性评价(十一章一节) 41.定量评价(十一章一节) 42.质性评价(十一章一节) 43.多元化(十一章一节)

44.参与度、感受度、提高度(十一章二节) 45.过程性、结果性(十一章三节)

46.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十一章三节) 4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十一章三节)

48.校校互评、校内自评、跨校评价(十一章三节) 三、

1.(×)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要求人们的观念由主客两分的知识观走向主客统一的知识观。(一章一节)

2.(×)改:新的课程观强调强调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生者。(一章一节)

3.(×)改:新的课程观强调教学是以理解为基础的,采用多元方式建构生活的过程。(一章一节)

4.(√)(一章一节) 5.(√)(一章一节) 6.(√)(二章一节) 7.(√)(二章一节) 8.(√)(二章一节)

9.(√)(二章一节)

10.(×)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选择和生成活动主题。(二章二节)

11.(×)改:生成性目标本身并不是课程指导者预设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设计之初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创生的。(三章二节)

12.(×)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表述可以根据国家课程目标设定,也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来定。(三章三节)

13.(×)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心”,“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和途径。(四章一节)

14.(×)改:研究性学习不像学科知识那样具有清晰的起点和终点,无法通过演绎推理来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其构成是难以序列化的。(四章一节)

15.(×)改: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探究活动主题的选择可以高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不能完全迁就学生的生活背景。(五章二节)

16.(×)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虽然有很多预设的成分,但它更多的是充满生成的、动态的设计。(六章一节)

17.(×)改: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先行设计的课程。(六章三节)

18.(√)(八章一节) 19.(√)(八章二节) 20.(×)(八章三节) 21.(×)(八章三节) 22.(×)(八章三节) 23.(×)(八章三节)

24.(×)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与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九章二节)

25.(×)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以一堂课的时间为单元,而是完全由学习内容和方法来决定的。(九章二节)

26.(×)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设计的主体。(九章二节)

27.(×)改:在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阶段,师生可以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也可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九章二节)

28.(√)(九章二节)

29.(×)改: 教师应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指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活动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九章二节)

30.(×)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的源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但不构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九章一节)

31.(×)改: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校内资源的开发与校外资源的开发。(十章二节)

32.(√)(十一章一节)

33.(×)改:定量评价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如果不能保证信度和效度,那么定量方法的使用就是失败的。(十一章一节)

34.(×)改:质性评价表面上没有评分、计算等诸多“麻烦”,实际却更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博大的教育精神。(十一章一节)

35.(×)(十一章一节)

36.(×)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进行学生评价时,可从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隐性指标主要反映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四、

1.(二章一节)(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2.(三章二节)(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3)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三章二节)(1)强调体验性目标(2)注重实践性目标(3)重视生成性目标

4.(三章二节)学段目标是总体目标在每一学龄段的具体体现,总体目标是制定学段目标的重要依据,总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段目标的实现。首先,学段目标之间是一种承接关系。其次,学段目标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

5.(三章三节)(1)明确目标的所属维度(2)区分目标的不同水平(3)选取合适的行为动词(4)采用适当的表述方式

6.(四章一节)(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5)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7.(四章二节)第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有利于促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第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8.(四章二节)1.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年龄特征;2.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去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3.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反思,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和价值观的形成;4.严密组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

9.(四章三节)(1)动手与动脑结合;(2)以项目为载体;(3)可感的操作对象;(4)多学科的视野;(5)贴近现实生活;(6)开放的学习领域。

10.(五章二节)(1)目标具体、明确(2)内容综合、富有生活气息(3)活动过程突出参与、探究与体验(4)活动方法得当,形式多种多样(5)活动方案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安全可靠(6)形成特色,体现创新

11.(五章三节)(1)多因素协调(2)预设和生成相统一(3)多方面参与(4)因地制宜(5)循序渐进

12.(六章三节)(1)从学校、班级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中生成主题;(2)改造外来的参考课题,增删活动主题;(3)从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中生成主题;(4)从学科教学中生成主题;(5)通过其他多种渠道生成主题。

13.(六章三节)(1)是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的情况改变目标或增加目标。(2)是在活动的准备阶段设计总体目标,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再设计分目标。(3)是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情况变化增加生成性目标。(4)是根据系列活动主题的预期目标生成子课题的目标。(5)是在教师指导下生成新目标。

14.(七章一节)1.学校及活动背景;2.相关人员及事件;3.课程设计;4.课程实施要求的设计;5.课程评价与反思的设计。

15.(七章一节)(一)系统分析法(二)综合法(三)基于“多元智能”进行总体规划的方法(四)情境分析法

16.(七章三节)系列主题活动的目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形成了一个目标链,它在作为系列主题活动的总目标之下,有若干对应于系列主题活动之中各子主题的子目标,而单一主题活动的目标相对简单,同时重点也是更加突出。

17.(八章一节)(1)影响因素多(2)时间跨度长(3)活动场所多(4)方式多样化(5)凸显自主性(6)安全要求高(7)管理难度大

18. (九章一节) (1) 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2) 合理的知识结构(3) 全面的课程实施能力

19.(九章二节)首先,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设计的主体。其次,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20.(九章四节)(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意识(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教师形成多方面的能力 (如:提高教师的活动规划、实施能力;增强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教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培养教师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等。)

21.(十章一节)(1)具有教育价值;(2)与课程目标吻合;(3)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

(4)安全性能高;(5)成本低、消耗少;(6)可重复使用。

22.(十章一节)(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其深入发展需要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健全人格需要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三)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需发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23.(十章一节)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确立教师实践的课程观;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校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

24.(十章一节)(一)就地取材;(二)学以致用;(三)形成体系;(四)优化配置。 25.(十章二节)(1)以课程目标为依据(2)把握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3)因此制宜,体现特色

26.(十章二节)(1)成立课程资源开发小组;(2)背景分析;(3)拟定课程资源开发计划;(4)组织师生申报课程资源;(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6)对资源进行评价与调整;(7)实施资源的开发;(8)资源开发的评估。

27.(十章三节)(1)强调整合;(2)提倡共享;(3)合理使用;(4)提高效率;(5)注重连贯。

28.(十一章二节)(1)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态度;(2)学生感性经验和精神生活的获得;(3)学生的生活方式;(4)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9.(十一章二节)(1)课程实施的基本素质;(2)合理开放的知识结构;(3)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4)活动主题的设计与规划能力;(5)组织与指导能力(6)活动结果的评价能力

30.(十一章二节)(1)课程设置(2)制订方案和计划(3)建立组织机构(4)校本培训(5)管理制度(6)资源的开发利用(7)学校文化氛围(8)教师的工作量计算

五、

1.(第三章第二节P45)(1)学生学习课程的良好经历和方法成为教育和课程关注的焦点。(2)这种目标是开放的,强调学生创造性,预先不进行精心的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比较自由。(3)这种理念有助于教师把握和组织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第四章第一节P71)(1)问题性;(2)探究性;(1)综合性。 3.(第四章第三节P79)(1)动手与动脑结合;(20以项目为载体;(3)可感的操作对象;(4)多学科的视野;(5)贴近现实生活;(6)开放的学习领域。

4.(第十一章第二节P253)(1)以课程目标为依据;(2)把握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3)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5.(第四章第一节P71)(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5)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6.(第四章第二节P75)(1)内容选择综合化、社会化;(2)内容呈现问题化;(3)重在过程。 六、

1.(二章一节)(1)满足学生成长的客观需求;(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二章一节)(1)重建课程观(2)重建教学观(3)重建学习观 3.(二章二节)(1)着眼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亲历和体验(2)立足生活世界,强调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联系(3)注重问题探究,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4)崇尚活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5)强调综合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4.(四章一节)(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2)研究性学习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养成学生合作与共享的良好的个性品质;(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5)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5.(五章一节)(一)课程目标(二)学生方面(三)教师方面(四)学校的教育条件

6.(六章一节)一、了解学生,二、调查课程资源,三、教师自身的准备 7.(六章二节)(1)确立活动主题(2)制订活动方案(3)评价活动方案 8.(八章二节)(1)生成活动主题(2)制订活动方案(3)实施活动方案(4)总结交流(5)活动反思

9.(八章三节)一、存在的问题(一)注重活动的形式,忽视活动的实质(二)注重活动的结果,忽视活动的过程(三)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四)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二、原因探析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观念方面的原因(二)课程本身的原因(三)评价方面的原因(四)保障方面的原因

10.(九章三节)(1)选题的指导策略(2)活动组织的指导策略(3)制订活动方案的指导策略(4)活动实施的指导策略(5)交流的指导策略(6)反思的指导策略

11.(十章三节)(1)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及利用能力弱(2)课程资源利用存在单一化倾向(3)课程资源利用效率低

12.(十一章一节)(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2)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3)鼓励参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注重过程,体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