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新部编说课稿 下载本文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重难导悟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评价。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特色品评

1.丰富的联想。文章由灯笼想到了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想到了许多乡情民俗;想到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想到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联想丰富,内容多样。

2.爱国的情怀。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读后感悟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5《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我们组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目标的设定就是基于此。

(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把词典中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特色,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语句,进行自主品味分析领悟,而后全班交流,朗读感受等方法步骤。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课文及相关材料的解读感悟。 三、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下重点:

⑴ 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⑵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只有了解了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才算读懂了文章。而同时语言的生动性又是让文章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据科普文章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设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读语言,由表及里,真正让语文教学体现它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丰富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悟力。 四、教学难点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 语言品味的过程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旨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纳语言文字的精髓,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八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语言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 说教法 】

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主要采用板块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做学习的主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的教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在讲故事时,设置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比较法: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新课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时,宜用此法,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荣获“最佳小读者”“小科学家”等称号,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研讨点拨法:多媒体展现竺可桢的有关内容,点拨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以及作者对科学的观察和追求精神作深层次探究,既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说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思考,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说教学过程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重点,做到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安排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激发志趣--与君共勉”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新课教学需要20-25分钟;激发志趣需要5-13分钟;与君共勉需要1-2分钟。 一.导入新课:

讲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引出物候。导入课文。

本环节主要采用故事导入法,采用故事导入,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为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屏幕上出示:“快速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有了导入部分的铺垫,学生已经渴望走进文本了,所以我们请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性是必须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竺可桢对物候知识的介绍就体现了文章的说明性。另外,采用默读的形式,旨在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