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新部编说课稿 下载本文

【讲授】作者作品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鉴赏 】

一、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二、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三、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四、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五、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

会末两节的含义。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2-1-c-n-j-y 【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1*cnjy*com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来源:21cnj*y.co*m】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出处:21教育名师】 4、修辞

【练习】知识巩固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版权所有:21教育】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作业】知识延展 一、背诵全诗。

二、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

3《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4)、重点、难点

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由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在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本课教学我将采用自读感悟式,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3、学法指导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