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了解作品《战国策》。 资料链接:
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有:南辕北辙、亡羊补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门庭若市、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
2、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自主学习
1、学生通读课文,要求结合注脚读准字音。 2、掌握重点字词音。
唐雎(jū ) 怫然怒(fú ) 免冠徒跣(xi?n) 以头抢地耳( qiāng) 休祲降于天(jìn) 天下缟素(g?o) 色挠(náo) 韩傀(guī) 谕(yù) 二、夯实基础,合作探究
1、根据老师讲述的节奏划分方法,学习小组间探究本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2、老师解答疑难句子的朗读节奏。 3、掌握重点语句的节奏划分。
(1)安 陵 君 因 使 唐 雎 使 于 秦。
(2)安 陵 君受 地 于 先 王 而 守 之,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岂直 五 百 里 哉? 三、精讲点拨,提高能力
1、学生自主借助注脚翻译课文。2、教师解答疑难句子的翻译。 3、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
故不错意也 (置意) 天下缟素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弗敢易 (交换) 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以头抢地耳(撞) 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1 / 9
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 秦王不说( 通“悦”,高兴) 2、重点掌握的文言语句。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⑵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士要发怒,那么倒下的是两个人,血会流到五步之外,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四、课后检测,巩固提高:《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____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文章结构。 2、探究文本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到南京考察,在南京长江大桥问陪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尼克松:每天有多少人过桥?周恩来:每天有五个人过桥。尼克松:满脸狐疑,周恩来解释说:工、农、兵、学、商。可见,语言技巧在外交场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极有性格的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和犀利的言辞保全自己国家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预习导航,自主学习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明确:故事人物有唐雎,秦王,和安陵君。主要的人物是唐
雎。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秦王凭借大国势力想吞并安陵国,而安陵君不愿屈尊于秦国之下。结果是安陵国谋士唐雎以机智的辩解和过人的胆识说服了秦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语气要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特征,秦王的蛮横,唐雎的不畏强暴,义正词严,安陵君的语气委婉。对秦王要读出他心理变化的层次“强骗——不悦——质问——怫然——蔑视——色挠”。 三、夯实基础,合作探究 1,通读课文,明确结构
2 / 9
学生学习小组间讨论完成: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斗争的第二个回合(高潮)
第三部分(4-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结局) 2、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A、研读第一段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明确: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②“寡人欲以…… 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③“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明确:秦王包藏祸心,运用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吞并安陵。 (3)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明确: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地,希望守住它,不敢交换。 B、研读第二段
①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秦王认为自己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尊敬他;而安陵君却不领情、轻视自己。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明确:不是,这是他吞并小国的一个伎俩。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他以“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为理由,还强调即使是更多的地也不敢交换。针锋相对,毫不客气。
④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 )
⑤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 ) ⑥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不同点:唐雎的理由直截了当、直指要害、寸步不让。 安陵君则是胆怯、委婉,怕激怒了秦王。
第三课时
3 / 9
教学目标:继续完成上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C、研读第三段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明确:“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2)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3)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 ),也照应下文( ),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4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
( )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 ),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D、研读第四段
①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从这里可以看到秦王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性格。 ②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这里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侧面衬托了唐雎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优秀品质
③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在这里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明确: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④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四、精讲点拨,能力提升 1、细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人物
(1)找出秦、唐说的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可用“从( )句中,我读出了唐雎或秦王的( )性格”说话。(各说1个)
如:从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我读出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从秦王“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我读出了秦王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性格。 (2)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无理请求,安陵君和唐雎的话却各有分寸,试比较安陵君和唐雎言辞的不同特点。
4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