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理综第五次模拟考试卷(东北育才学校含答案和解释) 下载本文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增大 D.保持P的位置不变,S合在a处,若U1增大,I1将增大 20.在场强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中,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物体以某一初速沿电场反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0.8qE/m,物体运动s距离时速度变为零。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克服电场力做功qEs B.物体的电势能减少了0.8qEs C.物体的电势能减少了qEs D.物体的动能减少了0.8qEs 21.如图所示,带电平行板中匀强磁场方向水平垂直纸面向里,某带电小球从光滑绝缘轨道上的a点自由滑下,经过轨道端点P进入板间后恰能沿水平作直线运动。现使小球从较低的b点开始下滑,经P点进入板间,在板间的运动过程中( ) A.其动能将会增大 B.其电势能将会增大 C.小球受到的电场力将会增大 D.小球所受的洛伦兹力将会增大 第II卷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33~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129分) 22.(6分)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一般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1)若入射小球质量为m1,半径为r1;被碰小球质量为m2,半径为r2,则 A.m1>m2,r1>r2 B.m1>m2,r1<r2 C.m1>m2,r1=r2 D.m1<m2,r1=r2 (2)以下所提供的测量工具中必需的是 A.直尺 B.游标卡尺 C.天平 D.弹簧测力计 E.秒表 (3)在做实验时,对实验要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斜槽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B.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是水平的 C.入射球每次都要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 D.释放点越高,两球碰后水平位移越大,水平位移测量的相对误差越小,两球速度的测量越准确 23.(8分) 在“测量电源电动势”的实验中,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如下:待测电源E(放电电流不能太大),电压表(量程大于待测电源的电动势),标有长度的均匀电阻丝ab电阻约15Ω,开关S,一端连有鳄鱼夹P的导线1,其它导线若干. (1)实验中,用导线1、2、3、4、5和6按图甲所示方式连接电路,电路中所有元器件都完好,闭合开关之前,鳄鱼夹P应置于 (填“a”或“b”)端. (2)闭合开关后,反复改变鳄鱼夹P的位置,电压表都有较大的示数但不变,则断路的导线为 (填数字代号) (3)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改变鳄鱼夹P的位置,读出多组电压表读数U和对应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aP间的电阻丝长度L,由测得的数据,绘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线,则电源电动势E= V,(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应用该实验中的数据 (填“能”或“不能”)测出该电源的内阻r. 24.(13分) 如图所示,水平面的AB部分光滑(AB部分足够长)且与半径R=0.4m的固定光滑竖直半圆轨道在B点相切,D点为半圆轨道最高点,A点的右侧连接一粗糙的水平面。用轻质细线连接甲、乙两物体,中间夹一轻质压缩弹簧,弹簧与甲、乙两物体不拴接。甲的质量 =4kg,乙的质量 =5kg,甲、乙静止放在AB部分的某位置,烧断细线,甲离开弹簧后经过B点进入半圆轨道,过D点时对轨道的压力恰好为零。取g=10m/s2,甲、乙两物体均可看作质点,求: (1)甲离开弹簧后经过B点时的速度的大小 ; (2)在弹簧压缩量相同的情况下,若固定甲物体,烧断细线,乙物体离开弹簧后从A点进入动摩擦因数为 =0.4的粗糙水平面,求乙物体在粗糙水平面运动的位移S。

25.(20分)如图所示,坐标系xOy在竖直平面内,x轴沿水平方向.x>0的区域有垂直于坐标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1;第三象限同时存在着垂直于坐标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和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2,电场强度大小为E.x>0的区域固定一与x轴成θ=30°角的绝缘细杆.一穿在细杆上的带电小球a沿细杆匀速滑下,从N点恰能沿圆周轨道运动到x轴上的Q点,且速度方向垂直于x轴.已知Q点到坐标原点O的距离为 ,重力加速度为g, , 。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求: (1)带电小球a的电性及其比荷 ; (2)带电小球a与绝缘细杆的动摩擦因数μ; (3)当带电小球a刚离开N点时,从y轴正半轴距原点O为 的P点(图中未画出)以某一初速度平抛一个不带电的绝缘小球b,b球刚好运动到x轴与向上运动的a球相碰,则b球的初速度为多大?

26.(14分)铜的硫化物可用于冶炼金属铜。为测定某试样中Cu2S、CuS的质量分数,进 行如下实验: 步骤1:在0.7500g试样中加入100.00 mL 0.1200mol/L KMnO4的酸性溶液,加热,硫元素全部转化为SO42-,铜元素全部转化为Cu2+,滤去不溶性杂质。 步骤2:收集步骤1所得滤液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取25.00 mL溶液,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用0.1000mol/L FeSO4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16.00 mL。 步骤3:在步骤2滴定所得溶液中滴加氨水至出现沉淀,然后加入适量NH4HF2溶液(使Fe、Mn元素不参与后续反应),加入约1gKI固体(过量),轻摇使之溶解并发生反应: 2Cu2++4I-=2CuI↓+I2。用0.05000mol/L 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离子方程式为2S2O32-+I22I-+S4O62-),消耗14.00 mL。 (1)写出Cu2S与KMnO4酸性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步骤3中加入氨水的目的为 ;如果未加入氨水,则测得的Cu2+的物质的量将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混合固体中CuS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当加入氨水使得溶液pH=2.0时,则溶液中c(Fe3+)= , (4)根据题中数据,计算混合固体中Cu2S的质量分数w(Cu2S)= CuS的质量分数w(CuS)= 27.(14分)某校化学课外学习小组发现将镁粉按图投入纯水中现象不明显,而投入氯化铵溶液中,两者立即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经检验该过程产生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1)实验开始时用校准过的pH传感器测定纯水的pH,发现纯水的pH总是在7.30左右,其原因可能是 (2)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检验上述实验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实验中0.2mol/L氯化铵溶液的pH为5.90,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 (4)该小组同学为探究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的原因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序号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实验1-1 0.20g镁粉 3.0mL

0.2mol/LNH4Cl溶液 反应明显,有气泡产生 实验1-2 0.20g镁粉 3.0mL盐酸 反应不明显,几乎没有气泡产生 ①上述探究实验1-2选用的盐酸为 (填字母)。 A、1 mol?L-1 B、pH=1.0 C、0.2 mol?L-1 D、pH=5.90 ②通过实验对比,说明NH4Cl 水解产生的H+ 对反应影响 NH4+ 对反应影响(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5)该小组同学继续探究镁粉与氯化铵溶液反应剧烈的影响因素。 实验序号 实验试剂 实验2-1 0.20g镁粉 实验2-2 0.20g镁粉 实验3-1 0.20g镁粉 3.0mL0.2mol/L NH4NO3溶液 实验3-2 0.20g镁粉 3.0mL0.2mol/L KNO3溶液 ①实验2-1与实验2-2中实验现象说明Cl-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小,请补充完成实验方案所需的试剂。 ②实验3-1与实验3-2的结论说明NH4+对反应速率影响很大,则两支试管中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实验现象的不同之处是 (6)写出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Mg2+的离子方程式 。 28. (15分)研究含氮污染物的治理是环保的一项重要工作。合理应用和处理氮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1)已知:N2(g)+O2(g)=2NO(g) △H=+180.5kJ?mol?1 2C(s)+O2(g)=2CO(g) △H=?221.0kJ?mol?1 C(s)+O2(g)=CO2(g) △H=?393.5kJ?mol?1 则汽车尾气处理的反应之一:2NO(g)+2CO(g)=N2(g)+2CO2(g)△H=_____ kJ?mol?1,利于 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_______(选填“高温”或“低温”)。 (2)将0.20mol NO和0.10molCO充入一个容积恒定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NO(g)+2CO(g)?N2(g)+2CO2(g),反应过程中 部分物质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① 反应从开始到9min时,用CO2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②第12min时改变的条件是 (填“升温或降温”). ③第18min时建立新的平衡,此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___(列计算式),第24min时,若保持温度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CO和N2各0.060mol,平衡将 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3)若该反应在绝热、恒容的密闭体系中进行,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在t1时刻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如图中v正、K、n、m分别表示正反应速率、平衡常数、物质的量和质量) (4)以氨为燃料可以设计制造氨燃料电池,产物无污染。若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KOH溶液作电解质溶液,则该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29.(10分)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 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处理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马铃薯 还原糖含量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 22.1 23.3 25.8 37.6 40.5 47.4 54.7 68.9 45.3 28.6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 ℃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备选材料与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