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 图文 下载本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2.峰林平原的形态特征

峰林平原主要分布于桂林市以南的瓦窑,柘木、二塘、马面,良丰及六塘一带,出露地层主要为上泥盆统融县组厚层灰岩,其特征是:大量陡峭的石峰在平原面上拔地而起,峰林并不都由单一峰顶的石峰构成,很多峰林是双峰的,外形上呈马鞍状,还有些峰林石山是由多峰顶构成的,外形则呈簇状。

单一峰顶的石峰可分为塔状(独秀峰式)、锥状(碧莲峰式)、半球状峰林(老人山式)。塔状峰林坡角大于60度,锥状峰林坡度一般为30—60度,半球状峰林坡角一般在30度以下。

峰林中洞穴化程度很高,为全空间发育,峰林中的洞穴发育具有以下特征:(1)以横向洞穴占绝对优势,竖向洞穴不多,而且往往发育于较大的峰林之中;(2)洞穴主要形成于峰林石山的中下部,即相对高于平原面30—50m的范围内;(3)以简单通道为主,属于脚洞型,穿洞型和地下河型;(4)洞穴中流水侵蚀形态和机械沉积较多;(5)洞穴化程度与石峰的占地面积呈负相关,即峰林面积越小,洞穴化程度越高。

3.丛丘缓丘洼地

主要分布于白河以东的插花桥。灵田---大圩及高田龙门等地,发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泥盆统榴江组,下石灰统大塘组、岩关组等不纯碳酸盐岩。由于岩层可溶性及透水性较差,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强,在泥灰岩分布区,正地形呈浑圆状穹丘;负地形多呈锅状洼地;在硅质岩分布区,具有显著的侵蚀地貌特征,发育有“V”型河谷,谷深一般为50—80m。

4.几个主要溶洞特征

七星岩(D3r)

位于花桥东面普陀山之中,出露地层为上泥盆统融县组的中上部,厚层状碎屑灰岩,倾向南西,倾角5—15度,北西及东北两组高倾角裂隙特别发育,使岩层有较好的次生渗透性,并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七星岩洞穴系统。

七星岩山体已洞穴化,其洞穴系统主要有:霞洞(游览进口)、弹子岩、曾公岩,元凤岩、省春岩、老虎岩、抽水洞及豆牙湾水洞口等23个洞口,洞穴呈层状分布,共有4层:上层相对高度(指洞底高出平原面)为35—40m,以普陀茶室洞穴为代表;中层相对高度为25—30m,以游览廊道为代表,是典型的“地下河道”型洞穴,其长度大于1300m,中层与下层洞穴一般不易区分,游览洞穴有以下特征:(1)洞壁边槽发育,说明当时地下水长期

40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稳定,对洞壁侧蚀作用强烈;同时多层边槽的存在说明地壳的多次上升;洞壁还发育有蚀坑,洞顶有窝穴,说明地下水有承压的性质;(2)洞内化学堆积有石幕、石瀑布,石钟乳,石柱,石笋、边石等;(3)有多处洞道和底层的现代地下河道重向并且连通,洞内多处有塌陷坑等。

芦笛岩(D3r)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桃花江右岸的光明山南侧,所在地层是上泥盆统融县组下部,岩性为亮晶砂屑灰岩及残余微晶砂屑灰岩,质纯层厚,岩层向西北侧缓倾,倾角小于15度,北60—70度西及北30度东两组节理或断层十分发育,常形成强烈的构造破碎带,因此,岩溶作用强烈.

芦笛岩为一囊状洞穴,洞口绝对高程比七星岩高1—2m,洞穴东西长240m,南北宽50—90m,洞高多在10m以上,最高处为18m,洞内堆积有大量的化学堆积物,其规模宏大,形态万千,实为罕见。洞内堆积物西半部有大量的石钟乳、石笋、月柱、石幕、石瀑布等;东半部洞顶逐渐向边缘降低,显得十分开阔,空旷,洞底相对较低,利于积水,故近期有边石坝发育。

穿山岩(D3r)

穿山岩位于桂林市东南小东江之左岸,是峰林平原上的一座石山,穿山的洞穴以横向为主,自然洞穴有30个,除了横向洞穴之外还有一些筒状的竖向洞穴,共有7处,它们连接上,下层横向洞穴,并且底部多伸延到现今地下水位以下,其顶部多在枯水面以上35m范围内,即主要发育在这个高度,不过大多数因有崩块和粘土等充填。化学堆积主要有石柱、石钟乳、石盾、石毛、鹅管、石枝等。

5.构造侵蚀剥蚀中低山

主要分布于尧山、海洋山及驾桥岭一带,发育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变质砂岩及中上泥盆统碎屑岩,中山区的山峰高程一般为1000—1700m,相对高差300—500m,山体规模较大,且常与背斜轴走向一致,山体陡峻,坡角一般在35—50度,常见有“V”型河谷发育。

6.台地

零星分散出现于岩溶平原之上,主要分布在桂林二塘至六塘一带,一般为几平方公里,台地的组成物质是红土砾石层,高出于平原面以上10—40m,关于这一红土砾石层的成因,还存在很大的争论,有的人认为是洪积物,有的人认为是冰川堆积。

41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六、水文特征与水资源概况 1.区内总水资源(见下表)

表8 区内总水资源 站平均年径流83江水面积(KM) 2面降雨量(MMH) 区域总水资源(10M) 83径流深(MM) 径流模数(L/S.KM) 2径流系数(%) 名 量(10M) 桂林 阳朔 41.9 2800 67.8 1686 25.9 925 29.3 54.9 2.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

区内的河川径流,虽由地表水的汇聚与地下水的排泄所组成,但地下水的排泄,因各地下水含水系统的调蓄功能较差,从入渗补给到向河谷排泄的途径短而畅通,动态变化与降雨密切相关,因此,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受降水的影响,汛期为4—9月份,占全年径流量的80%,12月份至次年1月份,一般为年最枯水位,仅占全年径流总量的4%。

区内地表水系及地下水含水系统均无明显的多年调节功能,故各水系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降雨量的年际变化,1968——1984年桂林站河川径流变差系数为0.19,同期降雨量变差系数为0.17;阳朔站为0.17和0.15。桂林站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2.4倍,阳朔站为2.6倍。

3.旅游航运

桂林至阳朔区间航程86Km,均属岩溶河床,床面砂砾石堆积,构造断裂与岩溶发育,河道弯曲,纵横剖面极不平整,最大河床比降3.2‰,平均比降0.48‰,河宽200—300m,但枯水季浅滩大部分裸露,水面宽仅30—60m,目前河道维护尺度水深0.6m,航宽8—12m,曲道半径80—100m。

近几年来,旅游业发展很快,国内外游客不断增长,游览漓江的客运船只已达105艘,每艘客位70—110人,过去的旅游旺季限于秋季,现在的旅游旺季已从每年4月份持续到11月份。近几年来,由于枯水期滩多水浅,严重碍航,客运从桂林起航不足180天,1984年历时仅104天,一般开航与停航时桂林站最低水位140.97m,最小流量36.7m3/s,7—8月间,每当桂林站流量小于40m3/s时,就出现航船搁浅现象,航速低,往返困难,被迫从

42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桂林下游的阳堤上船,减少游程2/3,现准备从青狮潭水库调水补偿旅游航运需水。

4.地下水

(1)峰丛洼地裂隙溶洞水

峰丛洼地区含水介质以溶隙、管道和洞穴为主,水力坡度大,地下水流量动态变化很大,达100—500倍,丰水季节地下径流总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90%左右,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具有慢速流和快速流两种不同水流。慢速流一般仅占地下水总径流量的27%,快速流部分常于雨后迅速排泄,不能直接利用。因此,这些地区的地下水天然资源虽极为丰富,但在干旱季节可以直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又因无地表水流,常成为缺水地区。

(2)峰林孤峰平原裂隙溶洞水

这类地区岩溶水的含水介质以网状岩溶裂隙与溶洞为主,一般具有连续统一的地下水面,含水介质比较均匀,岩溶含水系统对地下水的调蓄能力较强,枯季地下水径流总量占年径流总量的50%左右,流量动态变化比较平稳,地下水流中的慢速流部分占地下水总径流的90%,可供直接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m。

(3)丛丘溶洼溶性裂隙水

因其含水岩组属不纯碳酸岩,岩溶发育程度很低,降雨入渗补给条件较差,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贫乏,一般难以找到有供水意义的地下水天然水点,也不宜打井取水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但建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且地表水系较发育,可选择成库的有利地段修建山塘水库,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

(4)风化裂隙水

碎屑岩中低山丘陵地区,含水岩组多为中上泥盆统碎屑岩的风化裂隙;地下水资源一般比较贫乏,难以找到有供水意义的地下水天然水点或打井取水的富水地段,地表水系发育,且建库的水文地质条件一般较好。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