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Duputren用圆锥穿刺尸体皮肤时,其穿刺口不呈圆形,而呈宽窄不一的线状裂缝,且身体不同部位其裂缝排列方向亦不相同。尔后,Langer重复了Duputren的实验,绘出第一张人体皮肤裂线图,并指出皮肤裂线的排列方向是与皮肤真皮内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排列方向一致的,故称此线为Langer皮肤裂线,简称Langer线。
73.大三停
即我国古代画论中所称之“三停”。沿眉间点、鼻下点作横线,可将面部分成水平三等分。发际至眉间点为面上1/3,眉间点至鼻下点为面中1/3,鼻下点至颏下点为面下1/3。眼、鼻位于面中1/3,口腔位于面下1/3。颅面畸形主要表现为面上
1/3及面中1/3比例失调,牙颌面畸形主要为面中1/3及面下1/3比例异常。
74.腮腺床
腮腺深叶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相毗邻,腮腺犹如侧卧其上,故称上述结构称为“腮腺床”。其中,茎突诸肌及颈内静脉紧邻腮腺深叶的深面,更深层则为颈内动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
75.翼下颌间隙
或称翼颌间隙,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前为颞肌及颊肌,借颊肌与口腔分隔,后为腮腺,上界翼外肌下缘,下以翼内肌附丽于下颌支处为界。该间隙的额切面呈一底朝上、尖向下的三角形。间隙内主要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及下牙槽动、静脉通过。间隙内的蜂窝组织向上与颞下间隙及颞间隙相连,向前通颊间隙,向下与舌下、下颌下间隙相通,向后与咽旁间隙连通,向外通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尚可经颅底血管神经通入颅内。
76.颈鞘
或称颈动脉鞘。呈管状,该鞘上方附着于颅底颈静脉孔和颈动脉管外口周缘的颅骨外膜;下方止于锁骨胸骨端和胸锁关节的深面。由鞘向内伸出间隔,分隔鞘内诸内容。在鞘内,颈内静脉居外侧,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位于内侧,迷走神经走行于上述动、静脉之间的后方。
77.正中关系
在铰链开口度的范围内,下颌保持不偏左,不偏右,适居正中,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上后位置。此时,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统称之为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正中关系不是一个具体的颌位,而是髁突在铰链开口度范围内下颌对上颌的一个位置关系的集合。
78.息止牙合间隙
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2~4mm,称为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 space)。 79.颌位(mandibular position)
是指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关系。由于下颌骨是一个游离骨体,仅借颞下颌关节与颅骨相连,下颌位置的维系受颞下颌关节、咬合接触、颌骨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因素的调节和制约。
80.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
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 81.后退接触位
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
牙不接触,同时髁突也受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不能再向后退,此时,下颌可以作单纯的铰链开口运动,具有可重复性。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之为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
82.下颌姿势位
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2~4mm,此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 83.最大牙合力和牙周潜力
最大牙合力是指牙周膜的最大耐受力。牙周潜力是指在咀嚼各种食物时,并不需要很大的牙合力,而牙齿及牙周支持组织,尚有很大的潜力。
84.前牙切割
前牙切割(cutting of anterior teeth)是指下颌从牙尖交错位或姿势位向下前方伸出,继则上升,使上下前牙咬住食物,用力切割。在穿透食物后,下切牙的切缘顺沿上切牙舌面的方向回到牙尖交错位。下颌由切牙对刃位滑到牙尖交错位的运动(由对刃牙合滑到牙尖交错牙合),是发挥功能的阶段。
85.咀嚼周期
是复杂的综合性运动,但下颌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咀嚼周期具有形态和时间的变化。 86.咀嚼效率
咀嚼的主要功能之一为粉碎食物,使其能被吞咽和消化。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嚼细的程度,称为咀嚼效率。咀嚼效率是咀嚼作用的实际效果,也是衡量咀嚼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87.磨耗与磨损
磨耗是指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牙面之间,或牙面与食物之间的摩擦,使牙齿硬组织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生理现象。
磨损一般指牙齿表面与外物机械性摩擦而产生的牙体组织损耗。如刷牙引起的前后牙唇、颊面的非生理性损耗。 88.感觉投射定律
决定感觉性质的因素是传入纤维的中枢性投射(投射定律),每一感觉系统具有从感受器到皮层的单独通路,无论传入冲动始发于该通路的任何部位,所产生的感觉是一样的。
89.感觉阈限(sensation threshold)
是指刺激感受器信息的强度或强度的变化需要达到起码的量值,使机体感觉刺激的存在,而此时的临界值称为感觉阈值。感觉阈值有绝对阈值和差别阈值两类。 90.疼痛感受器
能感受疼痛刺激患者伤害性刺激的装置称疼痛感受器(又称伤害性感受器)。疼痛感受器实际上是一种游离神经神经末梢,是能够感受和传递伤害性或疼痛信号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外周部分。
91.触诱发痛
是不同于痛觉过敏的另一种痛觉敏感症候,是指对健康组织本不能引起疼痛的刺激(如触摸),在损伤或组织炎症时却能引起疼痛。 92.眶下耳线
为眶下缘至骨性外耳道中点的一条连线。制作尸体标本时常用此线作为基线,冠状面X线定位时,其扫描基线可参照眶下耳线,并与此线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