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游戏也是象征化的一种方式;
游戏成瘾则是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被过度攻击后,把游戏当成了自己的精神避难所的表现;
6. 从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角度,可以避免谈论先天或遗传,原因有: 6.1 避免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种族主义迫害; 6.2 避免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或贬低以及带来绝望;
6.3 目前科学无法确定遗传在何种比例或程度上起作用,即精神类的家族聚集倾向和无家族病史的患者均存在;遗传学上未能确定精神病的致病基因; 第三讲:从精神分析谈抑郁症 曾氏语录:
1. 心灵的成长意味着孩子和父母的空间距离是在扯远的; 2. 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3. 攻击是用来掩盖亲密的,我害怕和你太近,如此的近可能会让我们彼此都消失自我的边界,所以需要攻击;
4. 曾氏―爱情定律‖:想念某人仅仅是感到快乐,只不过是喜欢而已;想念一个人感到抑郁的话,你肯定爱上了TA。 Note:
1. 双亲对孩子核心人格的影响:
科胡特:父母亲是什么人比他们做什么要重要。父母亲人格基本健康,如果发生单个创伤性事件,不至于对孩子的核心人格产生太大的影响; 2. 哪怕有一个坏的关系,也比没有关系要好; 3. 抑郁症的特点
3.1 向外的攻击转向自身;
5
3.2 过于强大的超我,恶性自恋;(最高级别的自恋是自杀)
3.3 自我边界不清楚;——无法使用防御来保护自己;―边界‖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P.S. 两个人恋爱状态时边界最为模糊,―爱让人没有边界‖;―抑郁症是处于对自己的爱中,即自恋的典型表现‖;
4. 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的―第二理论‖,但现代精分学者有的少用此组概念(比昂); 5. 精神分析的发展:
5.1 弗洛伊德——关于父亲、母亲、孩子——经典精分理论——―三个人的心理学‖;
5.2 克莱因、现代精分——关于母亲、孩子,父亲作为母婴关系的―背景‖——客体关系理论——―两个人的心理学‖;
5.3 科胡特——关于自恋——自体心理学——―一个人的心理学‖; 6. 精神分析的(治疗)目标:使潜意识意识化;
7. (现代)精神分析方法不一定要使来访者―回到童年‖或呈现创伤,通过移情,使来访者的过去及关系转移到与分析师的关系,来访者本来就活在―过去‖; 即:
精神分析对移情的分析,就是要消除过去对来访者的限定,要来访者―背叛‖自己的过去,使其更充分地活在当下 8. 关于―梦‖:
8.1 弗洛伊德:梦是愿望的达成;
8.2 比昂:梦是我们试图整合我们各种心理碎片的努力;
9. 埃里克?坎德尔(脑神经科学家,2000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精神分析仍然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人类心智的最好的模型;
6
第四讲: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 曾氏语录:
1. 安慰一个哭泣的人,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想哭就哭吧‖或―我陪你一起哭‖,这就是共情;
2. 所谓的童年经历,就是你曾经住过的旅馆和吃过的菜,那些旅馆的服务质量和菜的口味决定了你现在愿意去哪些地方和不愿意去哪些地方; Note:
1.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
一个人的疾病来自他的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和投注的方向出现问题; 2. 母亲对婴儿的回应不恰当: 2.1 投注到代替物-恋物癖; 2.2 投注到自己-病理性自恋;
P.S. 母亲不应成为―第二抚养着‖,她本来就是第一位的;隔代抚养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创伤;
3. 两个(同一家庭内)成年人之间的冲突会内化成孩子的心理冲突,e.g. 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谁;
4. 成年时的首次发病——童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创伤性事件即诱因; 5. 双亲会内化为孩子心理中―内在客体‖:
5.1 一种为内在的帮助者——支持、赞美、帮助自己的; 5.2 一种为内在的迫害者——反对、与自己冲突的;
5.3 精分心理治疗——把内在迫害者转化为帮助者;——重构的不是现实中的亲子关系,而是自己与由双亲内化的―内在客体‖的关系;
7
5.4 基于移情、客体关系的治疗——以新的客体关系代替旧的——即寻求被―恰当的对待‖,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对来访者―恰当的对待‖以重构客体关系; 6. 退行是一切心理治疗的基础;治疗师和医师的人本主义关怀和共情,能促使来访者有限退行;
7. 从人格理论看病因与治疗: 7.1 超我与本我是永远处于冲突的;
7.2 心理疾病的产生不是超我与自我的持续冲突,而是自我在调和冲突时的无力; 7.3 心理治疗目的——使自我强大到应对超我与本我的夹击和外界的变化;在有限退行状态下借助治疗师的帮助增加自我的功能,自我的不够强大源自早年的发育不良;
8. 神经症(正常人)-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精神分裂是―连续谱‖,界限模糊,
8.1 精神病学或心理学里带―症‖字的诊断都是不科学的诊断,精神病大多数―症‖字诊断亦如是;―症‖仅仅是为医学上分类的方便; 8.2 ―去诊断‖;
8.3 现实检验-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的最大区别:能否分清现实事件与幻想,是否出现幻想、妄想,所知道的周围的日常是真的或假的;即是否知道自己患病; 第五讲:父母与孩子的冲突 曾氏语录:
1.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2. 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3. 我不指望在跟来访者做出某种解释的时候对方立即接受,如果我有这样的希望的话,这是我过度自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