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概述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造物的总称。P1
建筑物:是指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P1 构造物:是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建筑。P1
建筑物的分类方式:1、按使用功能分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园林建筑);2、按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类(木结构建筑、混合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其他类型建筑);3、按建筑物层数或总高度分类;4、按施工方法分类(全装配式建筑、全现浇式建筑、部分现浇部分装配式建筑);5、按建筑物的规模和数量分类(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P1~P2
建筑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空间、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等尺寸相互间协调的基础和增值单位。P5
基本模数:是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其数值规定为100mm,符号为M,即1M=100mm。P5
导出模数: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扩大模数:是基本模数的整数倍(如3M、6M……);分模数:是基本模数的分数倍(如1/2M、1/5M、1/10M……)。P5
标志尺寸:用以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有关设备位置界限之间的尺寸。P7
构造尺寸:是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等的设计尺寸。构造尺寸加上缝隙尺寸等于标志尺寸。
实际尺寸:是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等生产制作后的实际尺寸。(实际尺寸与构造尺寸之间的差数应符合允许的误差数值)。
常用专业名词:P9
1、 横向——指建筑物的宽度方向;纵向——指建筑物的长度方向。
2、 横向轴线——平行建筑物宽度方向设置的轴线:纵向轴线——平行建筑物长度方向设置的轴线:
3、 开间——两条横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进深——两条纵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
4、 层高——指层间的高度,即地面至楼面或楼面至楼面的高度(顶层为顶层楼面到屋顶板上皮的高度);净高——楼面或地面与上部楼板底面或吊底底面之间的距离(其中那段空间也称为净空);建筑总高度——指室外地坪至檐口顶部的总高度。
5、 建筑面积——指建筑物外包尺寸的乘积再乘以层数,由使用面积、交通面积和结构面积组成;结构面积——指墙体、柱子等所占的面积;交通面积——指走廊、门厅、过厅、楼梯、坡道、电梯、自动扶梯等所占的净面积;使用面积——指主要使用房间和辅助使用房间的净面积。
第二章 地基与基础
地基:是基础下面承受其传来全部荷载的土层。地基承受建筑物荷载而产生的应力和应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达到一定深度以后就可以忽略不计。P10
基础:是指埋在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它承受上部建筑传递下来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连同自重传给下面的土层。P10
地基常见的三种加固方式:P11
1、 换土法:当地基土为淤泥、冲填土、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时,应采用换土法。
2、 压实法:对于有一定含水量的地基土可以通过夯实、碾压和振动法将土层压实,提高其强度,降低其透水性和压缩性。
3、 挤密法:以振动或冲击的方法成孔,然后在孔中填入砂、石、土、灰土或其他材料并加以捣实,成为柱体。
基础按构造形式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P14
第三章 墙体
墙体的作用:1、围护作用(抵御自然现象,起保温、隔热、隔声作用);2、承重作用;3、分隔作用(将建筑物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分隔开来)。P27
墙体的设计要求:1、墙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2、墙体应具有保温隔热的性能;3、墙体隔声;4、其他要求(防火、防水等)。P28~P32
砖墙的组砌方式:1、一顺一丁式(整体性好);2、多顺一丁式;3、每皮顶顺相同式;4、全顺式;5、两平一侧式(每层由两皮顺砖与一皮侧砖组合相间砌筑而成)。P34~P35
砖的厚度:以标准砖砌筑墙体,常见的厚度为115mm、178mm、240mm、365mm、490mm等,对应简称为12墙(半砖墙)、18墙(3/4砖墙)、24墙(一砖墙)、37墙(一砖半墙)、49墙(二砖墙)。P36
砖的局部尺寸:砖墙在砌筑时是以115mm+10mm=125mm为其组合的模数。P36
1)、当墙体长度小于1m时,为避免砍砖过多影响砌体强度,设计、施工时应以砖的模数125mm为模数,如240mm=115+(10)+115、365=240+(10)+115、490=115+(10)+240+(10)+115等。注:( )内尺寸为标志尺寸。 2)、当墙段长度超过1m时,可不再考虑砖模数的影响。
墙脚:是室内地面以下基础以上的这段墙体。墙脚有内墙脚和外墙脚(勒脚)。P39
墙身水平防潮层:墙身防潮的做法是在内外墙脚处铺设连续的水平防潮层。P39~P41
(一)防潮层的位置:
1、 当室内地面垫层为混凝土密实材料时,内、外墙防潮层应设在垫层范围内,一般底于室内地坪60mm。
2、 当室内地面垫层为透水性材料时,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平齐于室内地面。 3、 当室内地面垫层为混凝土密实材料,且内墙面两侧地面出现高差或室内地坪低于室外地面时,应在高低两个墙脚处分别设一道水平防潮层,并在土壤一侧的墙面设垂直防潮层。 (二)防潮层做法:
1、 防水砂浆防潮层:防水砂浆为1:2水泥砂浆(体积比)加质量分数为3%~5%的防水粉,厚度为20~25mm(不适用于地基有不均匀沉降的建筑物)。
2、 油毡防潮层:在防潮层的位置先抹20mm水泥砂浆找平层,上铺一毡二油。(削弱了砖墙整体性,在下端按固定端考虑的砖砌体和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中禁止使用)。
3、 细石混凝土防潮层:在设置防潮层的位置铺设60mm厚与墙等宽的细石混凝土带,内配3¢6或3¢8钢筋(抗裂性能好,防潮效果好,且能与砌体结合为一体)。
勒脚:是外墙的墙脚。P41
勒脚有三个作用:1、保护墙体防止各种机械性碰撞;2、防止地表水对墙脚的侵蚀;3、可对建筑物立面的处理产生美观效果。简单的说:勒脚应有坚固、防水、美观的三大作用。
散水:建筑物四周坡度为3%~5%的护坡,能将地表积水排离建筑物。P42 明沟:是在建筑物四周设置的排水沟,能将水有组织地导向集水井,然后流入排水系统。其沟底应做成纵坡,坡度0.5%~1%。P42
门窗洞口上的过梁(承受洞口以上墙体的自重):常见的有:砖拱过梁(平拱和弧拱)、钢筋砖过梁、钢筋混凝土过梁(现浇和预制)三种。P42
墙体的加固措施:P46
1、 设置壁柱(当墙体的高度或长度超过一定限值,影响到墙体的稳定性;或墙体受到集中荷载的作用,应增设凸出墙面的壁柱[又称扶壁柱],提高墙体的刚度和稳定性);
2、 设置门垛(当墙上开设的门窗洞口处于两端转角处或丁字墙交接处时,为了保证墙体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和便于门框的安装,应设置门垛,门垛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
3、 设置圈梁(圈梁的定义:沿外墙四周及部分内墙设置的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续闭合交圈的按构造配筋的梁,它作用是与楼板配合加强房屋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减小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振动荷载而引起的墙身开裂,在抗震设防地区,利用圈梁加固墙身更为必要)。
4、 设置构造柱(构造柱的定义:按构造配筋先砌筑墙体,再在墙体的两端或纵横墙交接处现浇钢筋混凝土而形成的柱。在抗震设防地区,为了增加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