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煤层
不可采区成一近南北向条带把煤层可采区分为两片,共有钻孔见煤点71个,可采点44个,不可采点27个。可采点中薄煤层和中厚煤层各占一半。煤层厚度0.11(ZK1507)~1.62m(B104),平均厚度0.99m,均方差0.4317,煤层以薄到中厚煤层为主。可采区内煤层平均厚度1.27m。参阅43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煤层结构单一,个别点含矸一层,岩性为泥岩。
煤层结构简单,厚度变化有规律,但局部可采,且大部为薄煤层,平均厚度0.99m,均方差0.4317, 煤厚变异系数44%,可采性指数Km=0.62,属不稳定煤层。
22
8)、44煤层
可采区成一蘑菇状北部为蘑菇顶部,根部两边为不可采区。钻孔见煤点74个,其中可采见煤点49个,不可采点25个。煤层厚度0.11(补18号孔)~2.40m(K80号钻孔),平均厚度0.98m,均方差0.4888。可采区内煤层平均厚度1.27m。参阅44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煤层结构单一,仅在西北部厚煤区含矸1~2层,单层厚度0.10~0.63m,岩性为泥岩及砂质泥岩。
该煤层属大部可采煤层,可采区集中,但为薄煤层,结构简单,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明显,平均厚度0.98m,均方差0.4888, 煤厚变异系数50%,可采性指数Km=0.66,属不稳定煤层。
23
3.1.2、煤层对比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内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岩性变化大、成煤层数多、分叉多、标志层不明显,给煤层对比造成一定困难。但煤系地层旋廻层序结构清晰,岩煤层物性反映明显,煤层间距变化不大,煤层自身各具特点,又有一些泥岩化石带,据此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煤层对比。
一是物性特征对比;二是岩石组合特征对比;三是粒度旋廻对比;四是化石带标志对比;五是岩性标志层对比;六是煤层自身特征对比。综合运用上述对比方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认为12上、12、22上、22、31、42煤层对比可靠,43和44煤层对比基本可靠。
从煤层赋存表可看出煤层赋存有如下规律。
1、煤系中部及上部含煤性好,多为厚煤层如12煤层厚达6.79m,22煤层厚度达6.21m,煤系下部含煤性略差,多为薄至中厚煤层。
2、除第三段为单一煤层外,其余各段均含两个以上可采煤层。
3、含煤岩系第四、第五段煤层都有分岔现象,而第二、第三段所含煤层均
24
为单一煤层。
4、各煤层间距变化不大
综上所述和原报告煤岩层对比图所示,矿区内煤层对比可靠。
3.2、煤种及煤质变化
3.2.1、煤的物理性质
本区内各煤层均为黑色,条痕褐黑色、沥青-弱沥青光泽,断口呈参差状,少量的呈贝壳状、阶梯状,内生裂隙不发育,有少量的外生裂隙,个别的被方解石脉充填。层状构造,中-细条带结构,含少量的钙质、泥质或菱铁质结核和鲕粒。视密度1.27-1.3之间。
1)、宏观煤岩特征
22上、22、31及42煤层中煤岩组分以暗煤和亮煤为主,成为半暗型煤或半亮型煤,其他煤层组分以暗煤为主,它们成为半暗型煤或暗淡型煤。
2)、显微煤岩特征
煤中有机显微组份含量很高,平均含量为91.09~98.60%,其组成以镜质组和丝质组未主,镜质组为39.32~71.60%,丝质组为21.8~49.30%,半镜质组为4.80~11.48%,稳定组份含量很少,平均含量为,1.60~2.45%。无机组份含量很低,平均含量为1.40~8.91%,其组成以粘土组为主,平均含量0.66~6.88%,其余均小于1%。
3)、显微煤岩类型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显微煤岩分类方案,各可采煤层均属丝质亮暗煤。 3.2.2、煤的化学性质 1)、工业分析
1水分(Mad):各煤层平均含量为7.92~8.89%,经1.4比重液洗选后,水○
分含量略有增高,位差值小于1.00%。
2灰分(Ad):各煤层原煤灰分产率普遍很低,以特低灰煤的主,局部地段○
出现低灰煤和少量中灰煤,综合平均值6.60~9.93%,标准差小于5,按照灰分产率的分级标准,均属于灰分产率变化小的特低灰煤层,精煤灰分产率平均值为3.60~4.42%。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