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文化中晚期。除60年代和80年代发掘的萧县花家寺、亳州付庄等遗址外,近十年来发掘的遗址,有萧县金寨(1991年发掘)、宿州小山口中层、古台寺中层、芦城孜下层(1990年发掘)、蒙城尉迟寺下层等,为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蒙城尉迟寺,是淮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大汶口晚期聚落遗址。1989年至1995年连续发掘9次,揭露面积近1万平方米。共发现红烧土房址41间、各类墓葬210余座、灰坑160余个,以及兽坑、祭祀坑、广场、围壕等遗迹现象,出土各类文物数千件。遗址分二期,一期属大汶口文化晚期,二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以大汶口文化遗存为主。
已发现的房址,围绕遗址中心分别以2间、4间、5间为一排,呈东南——西北走向四面排列,一般面积为10平方米,大者近30平方米。室内平台普遍遗留器物。墓葬集中分布在遗址北部,有成人土坑墓和儿童瓮棺葬,头向均为135°左右。随葬品有多寡之别,多为日用陶器。少数墓设二层台。发现个别拔牙现象。儿童瓮棺葬多为2——3岁的婴幼儿,葬具有2——4件陶器套合组成。在大口尊上发现5中刻划符号,部分涂朱。这些符号,与山东境内大汶口晚期发现的符号相同。围壕环遗址构筑,椭圆形,南北跨度约230米,东西跨度约200米。壕沟宽29.1——31.4米,深4.5米。广场位于遗址南部,总面积约280米。尉迟寺遗址是迄今为止大汶口文化保存最完整的聚落形态,布局之严谨,在我国史前考古中属罕见。它作为一种新的史前聚落模式,学术价值颇高。
5
尉迟寺一期文化以陶器为主,常见器形有鼎、鬶、罐、壶、杯、大圈足豆等基本组合。文化面貌具有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般特征,但自身特点也很浓厚,属于一个新的地方类型,即尉迟寺类型。 龙山阶段的文化遗存,除蒙城尉迟寺二期外,还有宿州小山口上层、古台寺上层、芦城子中层、灵壁玉石山上层以及固镇苇塘(1992 年发掘)等。这一阶段,石质工具较少,骨角器和蚌器较多。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常见纹饰有篮纹、方格纹、绳纹等。轮制陶器普遍。主要器形有罐形鼎、大口罐、子母口罐、平底盆、单把杯、双耳壶、高领罐、薄胎鬶、黑陶杯、浅盘豆、甗、平顶器盖等。这一阶段的文化性质自身特点不明显,因地处河南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相碰撞地带,两者因素兼有,其中早期与“王油坊类型”关系密切,至中晚期在京沪线东区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较多,如鬼脸式鼎足等在宿州小山口、芦城子均有出土,南可达淮河南岸的怀远禹墟。
蚌埠双墩遗址,经1986 年至1992 年连续三次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非常丰富,文化内涵很有特色。陶器以夹蚌末粗砂红褐陶为主,泥质陶较少,器大胎厚,均为手制。器表流行半圆形鋬手、鸟首形耳及扁牛鼻式耳等装饰,纹饰多素面,有蓖点、刻划、戳刺纹.并有少量的彩绘和红衣陶。主要器形有罐形和钵形釜、瓶、小口罐、器座、矮圈足碗、钵、支座等,鼎较少。生产工具,石器有锛、斧、网坠、砺石等,骨角器有锥、针、凿、镞、镖、匕、管和角质靴形器等,蚌器有锯、刀、匕等。其中,以带鋬钵形釜、罐形釜、矮圈足碗、祖形支座、角质靴形器等最具特征。该遗址分为两期,早期以带鋬钵形釜、
6
牛鼻耳罐、红衣碗为主,鼎少见;晚期以带鋬罐形釜、盂、鸟首形耳罐、彩绘豆盘等为主,出现长锥足鼎。在部分陶器底部刻划符号较多,有鱼、鸟、猪、蚕等动植物或几何形图案20 余种,是研究汉字起源的极好材料。遗址内含有大量的蚌壳和动物骨骼,表明当时采集和渔猎经济占有很大比重。双墩遗址是沿淮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原始文化遗存,距今约7000 年。它的发现,为探讨淮河流域早期原始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1990 年,发掘六安王大岗遗址,出土一批陶器及玉石器,陶器主要有高颈折腹釜形鼎、高圈足镂孔豆、广肩罐、盆、觚形杯、鬹、壶形器、瓮、缸、陶球等。该遗址文化面貌比较复杂,含有薛家岗文化因素,但更接近肥西古埂文化遗存。其时代介于古埂早晚期之间,填补了江淮中部原始文化中晚期谱系研究的缺环。
含山凌家滩是江淮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98 年秋再次发掘,发现祭祀遗迹1 处、墓葬29 座,出土遗物300 多件,取得重要收获。祭祀遗迹面积约500 平方米。祭祀遗迹上有祭祀坑和少量火烧痕迹,表面有不少石块。墓葬均围绕祭祀遗迹分布,尤其是西、南两面比较密集。墓葬均为土坑墓,有的叠压或打破祭祀遗迹。墓葬大小不一,随葬品多寡不同,主要为陶器和玉石器。陶器多红陶和灰陶,火候低,易碎。器形有三足鬹、罐、壶、豆、杯等,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石器有斧、舌形和风形铲、锛、戚、环等,器形规整,磨制精致。玉器较多,有龙、人、鹰、璜、玦、环、管、珠、铲、斧等。尤其是衍尾龙形环、鹰形饰、人形诵、乳丁头石钻等比较
7
罕见,甚为珍贵。凌家滩遗址祭祀遗迹及氏族墓地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氏族社会结构、原始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薛家岗文化的研究,是重点发掘了安庆夫子城(1990 年)和望江黄家堰( 1997 年)两处墓葬,其中黄家堰比较典型。这批墓葬为氏族墓地,计发现56 座,均为土坑墓,少数有二层台,并有叠压打破关系。墓向均为东北。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亦有二次葬。随葬品主要有陶器和玉石器,一般为3 -10 件,大墓达30 多件。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墓有猪下腭骨,1 -6 件不等,多放在墓主的头部和胸部。M7 内有大量的朱砂,其北端有用小石粒堆塑的鸟形图案,比较罕见。出土遗物除陶器外,玉石器较多,有斧、锛、刀、璜、玦、管、簪、钺、珠等,材质有阳起石、透闪石、石英、玛瑙等,通体磨光,制作精良。该墓地可分早晚两期,年代分别相当于薛家岗二、三期文化卿。这两批墓葬的发现,丰富了薛家岗文化埋葬制度的研究内容。
皖南地区的原始文化发现较少,可分四类。繁昌缪墩遗址是皖南地区所知最早的原始文化遗存。遗址坐落在峨溪河床中,发现过成片的木桩,估计为干栏式建筑遗迹。陶器以夹蚌末和炭的红黑陶为主,也有少量的泥质陶。器类以平底器、圈底器为主,亦有少量的圈足器,未见三足器。器形种类简单,有釜、罐、壶等,釜的形式较多。在泥质陶器上有用戳印、蓖点、贝纹等纹样压印的精美图案,其手法与湖南安乡汤家岗大溪文化早期、宿松黄鳝嘴的陶器图案相似,但更显得原始。缪墩文化遗存与河姆渡三、四层文化和马家浜下层文化风格比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