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殷侑被召入授任刑部尚书,充任郓曹濮观察使.自从元和末年以来,朝廷收复了李师道 十二州,又将其分为三个潘镇.因朝廷致力于安抚不驯服的官兵,所以将赋税的收入,全部留在地方用于供养其军队,连一贯钱一尺帛,也不上交朝廷.殷侑认为除 军需之外财物有多余,却仍不上交赋税,那就是非法行为,于是上表请求自大和七年起,每年向上交纳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米五万石.开成三年(殷侑)去世,(朝廷)追赠他司空的官衔. (8)BE
(9)金诗借事抒情:女主人公将枝头莺儿打起,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使她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诗歌在对一个 生活细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怨”。
(通过动作展现:用女主人公被黄莺儿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悲苦,体现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怨”的主题。)
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寞的心情。(只答用典不够全面,扣1分。)(每点各3分,手法1分,解析2分。) 4.(10)参见课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解答】试题分析:
(11)B项“暗示?而这也正是?”理解错误;D项“早就厌嫌?”理解错误,从小说中看,阿熳并无此意;E项“回归传统”理解不够准确.
(12)阿熳爱做梦是他处于“事业、美人辉映”的人生至境之时,那时的他极“快”,正如文中所说“快,作为一种时代标志倾注在阿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阿熳就深切地感受到躯体和灵魂被飞逝时间吞噬的痛楚”,由此可以推知,他爱做梦就是因为这种快节奏;后来阿熳放慢了节奏,就变得不爱做梦了.
(13)这道题其实是在考查群像人物对小说的作用.答题时,要从塑造人物形象(主人公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达文章主旨等角度入手作答.做本题时首先要找出文中众人对阿熳的态度,然后逐一分析这些情节对小说三方面的作用,最后概括作答即可.如:女友面对阿熳的改变,毅然提出分手(女友的态度),但阿熳并不悲伤,他还和往常一样,这就凸显了阿熳豁达从容的性格特点,从而丰满人物形象。
答案:(1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得分.
(12)原来,阿熳的身心被快节奏的生活吞噬着,内心紧张焦虑,终日神思恍惚、心绪不宁,所以
13
睡眠时常常做梦;后来他放慢了生活的节奏,感觉身心舒泰,心境安适,怡然自乐,因此也就没有梦了.(6分,分号前后各3分,意思对即可)
(13)①丰富塑造人物的角度和手法,侧面烘托阿熳的形象.如通过写女友因对他不满而与他分手,侧面表现了阿熳坚持“慢生活”的决心和他的不被理解;用周围人对阿熳的过度关注与阿熳的宠辱不惊形成对比,突出了阿熳闲适心态的难能可贵;通过写上司对他的赏识,侧面表现了他的能力和对公司的责任心.②丰富小说内容.如通过写同事们对阿熳的种种揣测评议和对他升迁的嫉恨,表现一些人阴暗猜忌的心理和喜欢搬弄是非的习惯,增加了小说的丰厚感(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广度和现实感).③突出小说主题.通过写穿行窄巷的骑车人起初对阿熳慢行的不满、怒斥,到对他悠闲骑行的嫉妒,到受其感染也悠然慢行,肯定了阿熳的生活方式,突出了小说倡导慢生活的主题.[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观点”1分,“具体分析”1分;“观点”①分号前后的“具体分析”答出任意一个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
(14)【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答案B。A.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此处用来修饰“斗笠”,对象弄错了.B.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用于形容舞台上的梅兰芳符合语境,梅兰芳在舞台上饰演的是花旦的角色.C.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对象和情景都不吻合.D.侧目而视:指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恨.此处望文生义.故选B.
(15)【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解答】A.正确; B.搭配不当,“开创了??零的突破”搭配不当,应改为“实现了??零的突破”;C.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应改为“节目组力求把该节目打造成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D.“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慈善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规定”语序不当,不合事理,应改为“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开展慈善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 (16)B [解析]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A项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这里曲解词义,应换成“三令五申”。C项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这里褒贬误用。D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这里不合语境,应换成与“黯然离去”相对意思的词语。
14
(17)A [解析] B项搭配不当,应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C项句式杂糅,“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选其一;D项不合逻辑,要么“接近一孩增幅的三倍”,要么“一孩增幅的三倍还多”。
(18).(3分)C((1)不以为然,不认为正确。用在此处符合文意。(2)安之若素,表示对不顺利或不正常的情况,和往常一样毫不在意。近义还有“泰然自若”,不合语境。(3)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用在此处符合文意。(4)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不符合文意。(5)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也指性格温和义和销售行情不火爆。符合语意。(6)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不符合文意)
(19)(3分)B(A项不合逻辑,主语暗换,最后一句的主语应为“电影”。C项,句式杂糅,删去“的高度关注”或将“吸引”改为“引起”。D“两个双胞胎儿子”重复赘余) (20)(3分)C((2)处为假设关系,(3)处为选择关系,(6)处为因果关系)
(21)【答案】D。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把握语段中心,然后结合上文进行推测,可以使用排除法.
【解答】本段是在描写深秋的菊花.描写是要讲究一定的顺序的,在描写菊花的时候,应该先由大处着笔,然后到细微之处,由花瓣写到花蕊,由客观描绘到欣赏评价,A、B、C都是先进行的评价,不符合描写顺序;故选:D.
六、22 选择式任务驱动写作
“选择式任务驱动型”的特点,即面对同一话题,有不同看法,选择其一而写。本题是面对“二十四节气”,三个人物有三个不同看法;题末要求“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作话题集中,写作目标明确,强调了临场审题和有针对性为文的能力,较有效地避免了套题宿构,发挥了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优点。
这次题型又有新特点。 首先是改原来的一则材料为两则材料,加大了阅读量,增添了考点信息。
其次是两则材料有因果、有情节。第一则“ 2013年”,“启动申遗”,并附上三个人三种看法;第二为“2016年11月30日 ”,申遗成功。
其三是,材料一中的三种看法, 老孟和小郦都正面评价二十四节气,一者言其“智”,另一者言其“美”,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角度之别;而小丁则从反面评价二十四节气,“ 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与前二者有对错之辩,却无角度之分。
15
但这些新特点,尚未完全改变“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特点,还是需要尽量做到“选择其一,呼应其它,时时作比”,否则如果仅谈其一,其它材料就作废了。另外,还要排除“三年申遗”这个信息的干扰。为什么说 “三年申遗”这个信息是干扰信息呢?因为题末要求的是“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而不是“关于申遗,你怎么看?”限定了写作内容,分配了写作“任务”,不容辩驳了。
这样,本题的写作重点就集中在对材料一中的三种看法的认定和论证上。因着主流文化思想的引导和应试的压迫,估计大多数考生会选择第一、二种看法,反对第三种看法。但选择某一种看法,还看不出写作水平的高低,关键还要看能否有能力论证。其实,若选择第一、二种看法,“老祖宗很智慧”“诗意很美”,虽然看起来观点很正确,但也不易论证,似乎也无需论证,反而导致新意难出、行文困难。而第三种看法“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虽然有点偏激,并冒着被斥为“不懂传统”“没文化”的风险,但倒是贴近生活、有话可说。但不管如何,只要自圆其说,说真心话,说自己话,都值得尊重。
不过,这种近几年在福建省内一直被关注的题型,在所有题型中处于什么地位, 在全国卷中有多少份量, 还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