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管理手册汇总 下载本文

准。

铝粉质量控制:细度、固体分、固体分中活性铝、发气倍数。 检验单位:实验室。

3、质量控制点3:控制胚体半成品尺寸规格。检验单位:生产车间。 4、质量控制点4:控制蒸压时间、温度、压力。责任单位:蒸压工段。 5、质量控制点5:控制成品质量:强度指标、单位体积密度、规格尺寸。

检验单位:实验室。

二、粉煤灰蒸压砖工艺流程图及质量控制点:

质量控制点1 粉煤灰 电石渣 石膏 骨料渣 废砖 料仓 料仓 料仓 料仓 配料 质量控制点2 搅拌 质量控制点3 消化 质量控制点4 水 质量控制点7 蒸汽 轮碾 压制成型 码坯 蒸压 养护 质量控制点5 质量控制点6 成品处理及堆放 质量控制点8

1、质量控制点1:控制粉煤灰质量:细度、烧失量、湿粉煤灰水分。

控制电石渣质量:细度、有效氧化钙。

脱硫石膏质量:附着水、结晶水、三氧化硫。 渣质量:水分。以上项目检验单位:实验室。 2、质量控制点2:混合料有效氧化钙。检验单位:实验室。 3、质量控制点3:控制消化时间。责任单位:生产车间。

4、质量控制点4:混合料有效氧化钙、水分。检验单位:实验室。

5、质量控制点5:胚体有效氧化钙、水分、物料级配。检验单位:实验室。 6、质量控制点6:胚体规格尺寸。检验单位:生产车间。

7、质量控制点7:控制蒸压时间、温度、压力。责任单位:蒸压工段。

8、质量控制点8:控制成品质量:强度指标、规格尺寸。检验单位:实验室。

第八节 检验规程

本规定为公司对原材料、生产过程和成品检验所作的规定。 (一)

产品标准:

GB11968-2006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JC239-2001粉煤灰砖 (二)方法标准和相关标准

GB/T11969-11975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 JC/T407-2008加气混凝土用铝粉膏 GB/T2542-2003砌墙砖试验方法

GB 175-1999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JCT 621-1996 硅酸盐建筑制品用生石灰 JCT409-2001硅酸盐建筑制品用粉煤灰 GBT16753-1997硅酸盐建筑制品术语

(三)公司主管技术、质量、生产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生产操作人员都要学习产品标准和相关的标准,对标准中的技术要求要做到熟悉并理解,以便指导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规定要求。

(四)对规定的检验项目,要严格按各自的检验方法标准进行抽样检验。 (五)、检验项目:(分析)

1. 原材料的化学分析。

2. 铝膏的发气曲线试验,水泥游离氧化钙、凝结时间。 3. 常用试剂的配制和标准溶液的核定。

4. 生石灰有效氧化钙、细度、消解时间、温度、氧化镁含量。 5. 电石渣有效氧化钙、细度、水份含量。

6. 水料比、钙硅比、粉煤灰细度、比重、水份含量。

7. 半成品、成品的出釜容重、含水率、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绝干容重、几何尺寸、冻融损失、外观的抽查检验。

8. 水质的总硬度、碱度、氯根。

第九节 检验用计量器具和标准溶液管理规定

1、为保证产品质量检验的可靠性,应定期对在用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或检查。

2、公司须定期进行定期计量检定/校准的仪器有分析天平、压力测试机。每年委托平定县计量测试所检定。

3、标准溶液原则上购买国家标准物质中心商品或委托阳泉市质检所配制,标准缓冲溶液购买商品包自行配制。各标准溶液保存使用期限为三个月。

4、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和标准溶液的购买、配制由实验室负责提出计划,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十节 售后服务和质量反馈制度

1、为了保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要求,以取

得用户的信任,特制定本制度。

2、营销人员对重点用户每年至少走访一次。对用户反映比较多的问题,组织分析原因,制定和落实纠正预防措施。

3、接到用户投诉或从电话、信函中得到用户反映问题时要及时组织销售和质量管理、质量检验人员前往调查情况弄清问题,妥善处理。

4、对用户的投诉或意见,要及时反馈我公司的处理意见和措施,得到用户的理解。

5、销售人员要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收集用户的意见、要求和期望,及时向公司领导传递信息。

第十一节 检验事故报告制度

1、为保证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查明检验事故原因,制定预防避免重复

发生事故的措施,追求事故责任者,特制定本制度。

2、构成事故的范围:样品受到非检验性破坏和丢失;样品受检项目漏检;检验人员玩忽职守,违反操作规程,检验数据的不准确(含伪造数据)给生产上造成经济损失的;仪器设备损坏或准确度等性能下降,技术资料的丢失或在检验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事故等。

3、事故损失价值500元以下者为一般事故;损失500元以上,使仪器、设备准确度、效能降低者对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为重大事故。

4、事故发生后,应保持原始资料和现场,并上报,不得隐瞒。

5、由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从样品抽样、试验方法、仪器设备、数据处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找到事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