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带进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出现了新的文化艺术,其中歌舞艺术就是当时被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出现了富有革命内容的新歌舞如 《 苏联海军舞 》、《 大刀舞 》、《 梭标舞 》 等。 1942 年后,延安群众性舞蹈活动更是蓬勃发展,形成了著名的“秧歌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各根据地及随军各剧团和宣传队,配合抗日战争创作演出了许多秧歌及活报剧。如 《 送郎当红军 》、《 游击队舞 》、《 军民联欢舞 》等。这些歌舞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斗争意志,坚定了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念。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抗日大后方的舞蹈艺术活动也很活跃,在广东省立艺专也附设了专门培养舞蹈人材的机构,排演了大批配合抗战宣传,具有进步意义的舞蹈和舞剧,培养出大批的舞蹈人材。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党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新舞蹈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1949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五十年代建立了培养我国舞蹈专门人材的中国舞蹈学校。各地及全国性的舞蹈文艺单位相继成立。它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创作了大量的歌舞节目,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热情;在国际艺术交流中成了友好的使者,促进了艺术交流,和人民间的友谊;它们为我国历史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舞蹈,进行了艰苦的大量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解放后,民族民间舞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六十年代的大型舞蹈史诗 《 东方红 》 和近期创编的 《 中国革命之歌 》 史诗就是十分典型的代表作。
舞蹈艺术产生和发展于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之中,它既有传统的继承性,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充实,改造和发展。
8
第三节 舞蹈教学常用术语
1.基训:
指以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
2.主力腿:
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
3.动力腿:
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
4.起泛儿:
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儿”。
5.法儿:
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 6.韵律:
指在舞蹈动作中,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辩证的规律,形成了舞蹈动作的韵律。
7.身段:
指演员在舞台表演或训练中,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的统称。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如:坐、卧、行、走、甩袖、亮相等
9
都称为身段。
8.形体:
指演员的身体形态。通用在戏剧中,尤为话剧和电影所常用。话剧和电影演员的身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称为:“形体训练”,这种课程称为:“形体课”。
9.舞蹈动作:
指经过提炼和美化,有节奏,有规律的人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10.造型:
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在舞蹈中人们将雕塑性强的动作姿态称为“造型”。
11.亮相:
指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有时也用于下场)或—段舞蹈,武打完毕之后,在—个短促的停顿中所做的姿态叫亮相,它也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程式动作。
12.舞蹈训练的基本方位
以舞者所面对的方向来确定的,通常以舞者为中心点,面向正前方为起点,每向右转45°为一个方位,共分为八个方位(称1~8点)。即正前方为1点,右前方点,右方为3点……
10
第四节 舞蹈的记录
主要是书面记录方法。其具体内容包括:舞蹈内容简介、舞蹈音乐、基本动作、场记和舞台美术等五个部分。
1.内容简介(可包括舞蹈主题或训练目的):用简炼生动的文字将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以及展示主题所设置的典型环境和主要情节介绍清楚,作为舞蹈教材作品应写出教学目的或教学提示。
2.舞蹈音乐:一般采用简谱记录主旋律。如果有几首乐曲就按顺序将其编为曲一,曲二……为了便于记录动作顺序、场记,应在主旋律上标出小节数。同时要将音乐演奏的要求,如表情、力度、速度等加以标明。乐曲的演奏顺序,遍数,演奏使用的乐器从音响效果等都应根据需要在乐谱上加以注明。
3.基本动作(可包括主要的主体组合动作):主要记录舞蹈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基本动作和较难做的组合动作。其他动作(如过程性动作等)就可放在场记部分说明跳法;基本动作记录应包括:动作名称或编号,动作节拍数,人体方位,动作起止路线,身体重心变化等,可配上关键性人体动作图。
4.场记:通过舞台调度图和文字说明及必要的动作插图,把一个舞蹈的情节、动作、造型、队形及地位的变化、表演要求等分段记录下来,比较完整地反映其表演过程,场记的记录内容应根据舞蹈作品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取舍。
5.舞台美术:包括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灯光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