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自由。到了明代, 理学又与八股文相结合, 读书人以此追求功名富贵, 风气日益堕落。到了清朝,政府大力提倡理学,使文化思想进人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八股文与理学互为表里, 严重禁锢着明清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
2.马二先生因科举而形成的悲剧性性格
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考试的虔诚信徒, 他对匡超人说: “你如今回去, 奉事父母, 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 除了这事, 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 就是教馆、作幕, 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 中了举人、进士, 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 才是大孝, 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
[3]84
而且在小说中,“总以文章举业为主”这句话,马二先
[3]72
生前前后后说了不下于三遍。马二先生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到今人人必要做的 , “ 到本朝用文章取士, 这是极好的法则”。
马二先生把当官看作人生
唯一的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 则是做官的唯一正途。他价值取向完全是八股科举制度的产物。马二先生批八股文章, “ 总是采取《语类》、《或问》上的精语”
[3]72
,前者是黎靖德编的《朱子语类》, 后者是朱熹做的《四书或问》。
他总是跟在朱熹的后面亦步亦趋, 不敢有所逾越。他著书就著《春秋》, 读史就读《纲鉴》, 他解释《诗经》, 只知道遵照官定的举业读本《永乐大全》。他说:“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 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 被那些后生们看见, 便要想到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他赞叹风景, 只知道引用《中庸》里的“ 载华岳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泄, 万物载焉” 之类的现有句子, 别无词汇。语言是思想的家园, 圣贤书把他的语言都限制得僵死了, 他哪里还有自己?他的大脑里塞满了圣贤的语录, 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马二先生劝匡超人说: “那害病的父亲, 睡在床上? 没有东西吃, 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 分明难过也好过, 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
[3]85
八股文章竟然有疗饥
止痛的奇效! 马二先生已经把八股神化了, 并对其无比痴迷,
别人做举业, 也许并不纯正。 或者是拿这个来做敲门砖, 或者是用它来做幌子, 全不把它当回事。而马二先生却干得极其认真, 一点也不马虎。他在文翰楼做选家, “ 时常一个批语, 要做半夜。 不肯苟且下笔, 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遍, 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 才为有益。”证明走不通的老路。这是对他尖锐的讽刺。
(二)马二先生对朋友的仗义疏财和以德报怨 1.儒家思想中关于为人处事之道合理概述
[3]72
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制度的受
害者, 这还不够, 最可悲的是, 他是那么真诚执著地引导别人走自己已经实践
中国人处世之道及其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思维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那么,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有哪些特征?概括起来说,无外乎“尚、德、贵、和”四个字。也就是说,为人要崇尚德行、注重和谐,遵循传统的伦理规范。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
另一方面,与人交往,要以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德行为先。
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时,一要宽厚待人。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的原则包括:“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以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二要谦逊礼让。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老子十分赞赏“水”德,就是因为水能“甘居下地、与世无争、柔弱无形而澎湃不已”。这正是“夫惟不争,而莫能与之争”的谦和礼让精神。三要以诚相待。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由此有“待物莫如诚”的古训。而这一点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内容。四要守信用,重承诺。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讲究信用。“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成语生动显示了信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
2.马二先生对公孙、憨仙等人的古道热肠体现出来的人性闪光点
马二先生有着一副菩萨心肠,乐善好施。差人拿着写有蘧公孙叛逆罪的呈子给马二先生看,“马二先生看完,面如土色”,仔细询问后求差人“千万将呈子捺下”。差人借机向马二索要银子,索要不得,转身要走,马二先生忙说:“不是这样说,你同他是个淡交,我同他是个深交,眼睁睁看他有事,不能替他掩下来,这就不成个朋友了。”
[3]75
在和差人几番交涉之后,几乎拿出自己所有的家
当九十二两银子给差人,把枕箱买回来,替朋友蘧公孙消灾。他知道蘧公孙并不是什么“慷慨脚色”,他之所以这么做,并非是因为想在日后讹蘧公孙一把,也没想过要从朋友那里得到任何好处,甚至不考虑朋友会不会认帐,更不考虑自己日后的生活怎么过。他只是出于朋友间的意气,出于对朋友的真切关怀,替朋友
着想,为朋友着急,将自己的利益置身事外,一片真情,感人肺腑。马二先生不求回报,从他次日便和朋友辞别要往杭州之举中更能真切地看出。蘧公孙款留他,让他搬来同住,马二先生仍替朋友考虑,对朋友说:“你此时还不是养客的时候。”执意要走。这些举动难道是他刻意而为,做给人看的吗? 绝对不是。当得知“憨仙病倒了,症候甚重”时,马二先生大惊,急忙上楼进房内去看。而后“就在这里相伴,晚间也不回去”。憨仙断气身亡,儿女无钱买棺材,马二先生“听在肚里,替他着急”,“赶着下处去取了十两银子来,与他们料理”。即使后来知道憨仙是个爱故弄玄虚并企图利用他骗取胡三公子钱财的骗子时,马二先生也没有拿出所谓的封建道德抨击憨仙,没有在鄙夷与不屑中弃之而去,而仍然“候着他装殓,算还庙里房钱”,直到一切事情料理妥当,还把剩的银子给憨仙的儿子女婿作盘缠,可见马二先生并不是道貌岸然的伪道学,也不是严格捍卫封建道德迂儒腐儒,而是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好人。若仅仅是乐善好施,还不足以显示出马二先生人格的崇高与伟大。马二先生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慷慨解囊,更是难能可贵。马二先生仅有的一百两银子,是他辛辛苦苦选书挣来的。他在选书批文章的过程中,“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十分辛苦。而当朋友有难时,马二先生仅留下两把盘缠钱,把剩余的九十二两全都拿出来,替朋友消灾,真如差人所说的那样“血心为朋友”。马二先生慷慨,但并非一个不讲原则不分场合胡乱挥霍的人,他的生活是十分俭朴的。蘧公孙一次去拜见他,“坊里捧出先生的饭”,只有“一碗煽青菜,两个小菜碟”,很是艰苦。其时,马二先生有九十多两银子,要做到餐餐鱼肉是不成问题的。生活中俭朴过日与朋友有难时慷慨解囊,性质截然相反的两样举动集中在同一人身上,似乎让人难以理解,其实恰恰强化了马二先生的崇高品质。
二、冯粹中和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契合
(一)关于冯粹中的相关历史和人物事迹
《滁州志》(光绪版)曰:“冯祚泰,字粹中,明太仆大咸七世孙,乾隆壬申(1752)顺天举人。正白旗官学教习,诗文有奇气,胆略过人。尝裹粮徒步出游,遍历沿河各地,探淮、黄水道利弊,著《治河前后策》四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五记述:“《治河前策》二卷,国朝冯祚泰撰。祚泰,字粹中,滁州人,乾隆壬申举人。是编乃肆业钟山书院所作,分《前策》、《后策》二集。
冯粹中是吴敬梓移居金陵后,来往较多的乡亲之一。他长期寄寓金陵钟山书院,和吴敬梓及其长子吴烺感情甚笃。吴敬梓曾邀他和众多诗文之士,聚会在李天泽的芦渡园中,相互唱酬,作消寒之举。他每逢科岁考,回滁州应试,大都与吴烺同行。他俩骑驴离开书院,抵达江边乘船,然后扬帆滁州。“老辈难忘冯敬
通,鞭驴夹策逐秋风。小船一叶当中坐,望见乌衣夕照红。”吴烺有诗回忆这一段经历。
乾隆十七年,冯祚泰参加北闱考试中了举,不料中举这一年就死在北京。对于他的去世,吴敬梓及其长子吴烺、挚友程晋芳、亲戚金兆燕等,都为之悲痛。程晋芳“闻滁州冯粹中没于京邸,诗以哭之,并告诸友谋归其丧。”诗曰:“西风落叶客将行,柳色河桥记子情。臣朔侏儒饥羡饱,泾流渭水浊兼清。凌秋侠魂高云冷,倚壁丹輀乱草尘。功业词章竟河有,令人惆怅薄科名。”金兆燕也有《哭冯粹中》诗:“浮名三十载,此日竟河存?淡墨才书姓,虞歌已在门。天涯留弱意,古寺寄孤魂。何日舆归榇,青山返故园?”吴敬梓对老友冯祚泰的逝去,虽没有在《文木山房集》中吟咏哀痛,却在《儒林外史》里采撷了冯祚泰的不少经历,让他占了许多篇幅。
(二)冯粹中和马二先生的人物形象的契合之处
依据生活中冯粹中的原型,吴敬梓创造性地塑造了马二先生这个颇有影响的艺术形象。“马二”者,冯也;“纯”者,“粹”也;“上”者,“中”之相应也。小说中写到马纯上为“处州人”,谐音即为“滁州人”也。冯粹中的籍贯、科名等特征,“饥羡饱”和“浊兼清”的生活境遇,生前厚道豪侠、身后萧条凄苦的命运,在《儒林外史》中多有叙述。尤其是冯在浙水遇假仙的经历,更被吴敬梓写得惟妙惟肖。其中《儒林外史》第十四、十五两回,写马二先生游西湖,马二先生遇“神仙”为中心,被广大读者共认是《儒林外史》经典性的章节,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人物与原型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部,许多人物都实有其人,其中不少是以吴敬梓的一些亲戚朋友为原型的。但作品中的人物与原型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马二先生身上虽有冯粹中的许多特质,但他是一个只知编选本和迂腐可笑的八股家,他的一些缺点是吴敬梓研究社会、洞察士林、着意放大写进去的,吴敬梓既肯定了他,也鞭鞑了他。
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认为马纯上包容了冯粹中的主要特质。何其芳也说:“马二先生是活在我们生活中间的。对于编选本的人,对于姓马的人物。”握,并进行了亮度的集中和概括,使其成了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的典型。
[1]203-204
诸多名人,同声赞誉马二先生塑造的成功,说明吴敬梓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
三、马二先生形象的时代意义
(一)马二先生的时代典型性
吴敬梓出生时,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苦心经营,政权已经巩固。在吴敬梓去世后不足百年,中国封建社会就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