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含试题与答案 下载本文

就叫做跨领域,实际上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接触到的所有老师都是对自己的领域专精,无法教会学生如何穿越和联通各个领域的知识。

要想成为“T”型人才,重点应当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融会贯通; 第二,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

第四,IQ+EQ+SQ;(IQ:Intelligence Quotient;EQ:Emotional Quotient;SQ:Spiritual Quotient,即灵商,指的是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辨别真伪)

第五,沟通与合作能力; 第六,从事热爱的工作; 第七,积极、乐观。

应用”阅读矩阵”学习身边的人事物

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应用“阅读矩阵”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扩大,学到更多的东西。

图3 阅读矩阵

如图3所示,在阅读一本书时,通过阅读矩阵的分析,不管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书中的观点,通过对自己和对社会的反思,都会获得有意义的收获。比如,大前研一原来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核能博士,后来他到麦肯锡研究经济学时对经济学术语一窍不通,于是就将原子能的流动原理引入经营分析报告,结果公司领导大为赏识,因为核能流动和现金流动的原理是相通的;英特尔公司的前总裁葛洛夫在他的书中提到,一个学工程制程的人首先要把早餐煮好,因为煮咖啡、煎蛋和烤土司的先后顺序和流程管理有着内在的关联性;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陈永隆有着工程学的专业背景,他将流体力学的原理应用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找出了通路和价值这两个关键因素,因为流体力学的流动度也只有两个参数。

许多人在做不到某件事情时,就会用“知易行难”作为借口,实际上当你做不到时,就不能称为真正的“知”,只不过是听到过或者稍微懂一些而已,真正的“知”应该是在实践后再将其说出来。在个

人知识管理中,不要把不可能和困难挂在嘴边,而是要学会不断保持希望,这样才会获得更多开放的知识。

3.坚持终身学习并内化所思所学

融合知识螺旋的终身学习技巧

在个人学习和思考的道路上,可以用知识螺旋建构自己的学习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个人知识管理知识螺旋

社会化。在社会化的部分,要多与人互动,通过喝咖啡、在微博分享个人经验等方式与同事交流。 外部化。在外部化的部分,要学会参加座谈会、读书会、研讨会以及各种教育训练,将个人的隐性经验与大家分享。在听演讲的时候要养成一个习惯——假设老师随时随地都会点到你提问,然后自己要随时都能讲得上来。

【案例】

将官和尉官

一位老师在台湾为一群军官上课,军官按照军衔高低分为将官、校官和尉官三个班级。在为尉官上课时,老师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一个人讲话;在为将军们上课时,不到三分钟就有一个将军发言,然后整个三小时的课程几乎都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最后一天,老师对尉官们说:“我给你们的长官们上课,他们跟你们最大的不同是你们没有问题,都不讲话,而他们都是自己举手。我不知道你们的长官是因为升了官才爱讲话,还是因为爱讲话才升官。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他们现在都很爱讲话,因为他们都爱思考。”

结合化。在结合化部分,要参加一些网络知识社区,并且将线上和线下的聚会交错进行。 内部化。在内部化部分,主要是将自己实践的结果写出来或分享出来。一个人自己懂和站到讲台上讲给大家听并让大家都懂是不一样的,中间有相当大的一段差距,因此要试着去讲,不要害怕丢脸。同时,企业主管也要多给员工实践和犯错的机会,把握好一个尺度和容忍度并告诉员工,然后在旁边关注员工的表现,不拦阻、不打扰,只要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就可以,这就是一个好的主管应当做的事情。

【案例】

演讲高手的成长之路

在小学的时候,他就参加过演讲比赛,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很擅长演讲的人,那个阶段女生演讲都要比男生厉害一些,所以他和其他男生总是输给女生。

上初中的时候,他第一次上台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演讲完后他紧张得抱着肚子被评委老师叫下了台。但是,当评委老师问他要不要参加第二轮演讲时,他还是鼓足勇气答应了,然后他发现第二轮演讲自己不那么紧张了,尽管那次比赛他的名次是最后一名。

到了高二的时候,他已经连续参加了四届演讲比赛,名次也从最后一名变成了第一名。 在研究所读硕士时,他的老师每次都让他们读国外的论文,然后再上台做报告演讲,事先要做好透明胶片,准备讲稿,然后还要练习控制演讲的时间。

后来,他成了一位著名的讲师,到处给别人做演讲,别人都觉得他肯定是有天赋,但他自己却很清楚,所谓的演讲高手,不过是无数次的练习和训练的结果。

深度思考、深度内化式的学习模式

“事后回顾”或称“行动后学习”(After Action Review,AAR)。美国海军有一个叫做“After Action Review”,简称AAR的学习模式,在知识管理界非常有用。这一学习模式就是对于任何项目都要问四个问题:

第一,预估会发生什么事?——首先预计会发生什么事情。

第二,实际发生什么事?——当项目进行完成后,总结实际发生的事情。

第三,为何会有落差?——比较预计和实际发生事情的出入,然后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四,应该如何改进(或避免)?——找到改进或避免的方法,应用到下一个项目中去。

大前研一的连续问三次“为什么”,建立逻辑结构。大前研一在书中说道,思考要养成习惯,要连续问三个“问什么”。当你向其他人,尤其是权威的专家和高层人士请教时,第一次询问他可能会客气,第二次询问他可能会谦虚,但第三次就能问到真正的答案,这样就能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麦肯锡&丰田公司的连续问五次。麦肯锡和丰田公司发明了连续问五次的学习模式,即“Why*5”以及“What’s new?So What?”。

在个人知识管理中,要善于欣赏他人并倾听不同的声音,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道理,这也是一种有用的学习。

【案例】

哈佛大学的正义课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正义课是一门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网络公开课,在课程中桑德尔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列火车在铁轨上行进时出了故障,如果按照原来的路线向右转,铁轨上有5个工人会被撞死,如果切换铁轨向左转,只有一个人会被撞死,这时到底该不该改变方向?

此时,教授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发表各种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觉得应该牺牲一个人救5个人,有人觉得牺牲一个无辜的人是不对的。整个过程中,桑德尔教授没有说任何人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任由学生们自由发言,深度思考。

可见,企业要建立深度思考、深度内化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员工的水平。

三、成为跨领域的知识管理者

成为跨领域的知识管理者,就是要将个人或团体已具备的隐性知识,以及所接触或学习的各领域知识,不论隐性知识是有用或无用、各领域知识间是相关或无关,利用有系统的方法进行知识交会、激荡与冲击,并爆发出创新的知识体系。

1.培养跨领域思考的技巧

跨领域的含义

跨领域的“跨”,指的是Inter-,而不是Cross-,并非是说在企业中做过不同的项目、岗位或者是从事过不同的工作、产业就能被称为跨领域。真正的跨领域应当是各个领域彼此之间环环相扣,过去的失败和成功都会带到现在中来,在中间的交集点就会像火球一样产生一个强大的爆发力。如图5、图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