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下载本文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这分明就是情——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会。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

情深义重

本次课程中,我边朗读边让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将去往安西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我通过让生想象他们二人分别时说的话,激发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第三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常言道,国是家之本,没国哪有家?所以从古至今爱国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正因如此,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才孕育了无数的爱国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国*上的南宋时期,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认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就是(板书:宋陆游)。 师:学新课之前,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对陆游都了解哪些?(生汇报)

师: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我们触摸诗人的文字,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颗爱国之心。 (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师: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所以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画停顿符号)能说说为什么这么停顿吗?(争取让生符号出题目中有三层意)

因为“秋夜将晓”告诉我们时间,“出篱门”告诉我们地点,“迎凉有感”是说作者做了什么。

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 生:感

师:“感”是什么意思? 生:感想、感受、感慨。

师:深秋的夜晚,天将拂晓,诗人信步走出篱门,他为什么起来那么早?他为什么睡不着?诗人因何而感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1.指名读诗

师:读的不错,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2.生自由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 (一)学习前两句诗

师:其实诗歌不仅有着一种音韵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 师: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师: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生:指的是黄河。 师:说一说你对黄河的了解

师:三万里是*的数字吗?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是,是突出了黄河的长。

师:那么黄河除了长,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出示课件:黄河视卝频) 师:根据“上摩天”三个字,你能想到华山的什么特征?(生答) 师: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生畅所欲言)

师:此时此刻,你所感受到的作者笔下的祖国山河如何?(生)(板书:山河壮丽) 师: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生:高兴、激动、自豪、*

师:师能够感觉到,作为炎黄子孙,面对祖国这大好河山,除了”自豪”我们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诗。(生读)。 师:江山如此多娇,岂能不沉醉自豪。如果这大好的山河被外族抢占去了,你的心情又会如何?

生:愤怒、生气、悲愤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诗。(齐读)

师:如果这大好的河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祖国怀抱,你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痛心疾首、望眼欲穿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诗人陆游当时的心情,他时刻牵挂的是祖国的山河,时刻想到的是大宋的国土。秋夜已深,他夜不能寐,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祖国,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个词来评价我们的诗人? 板书:忧国 (二)学习后两句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一步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要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我们除了从字面上理解诗的内容,还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师:诗的后两句哪个字最能表现百姓生活的困苦? 生:“泪”字

师:“泪”流到了哪种程度?(生:尽)泪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师:谁在流泪呢?(生:遗民)理解”遗民” (板书:遗民泪尽)

师:众所周知,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老百姓。如果是*灭亡了,只是换了一个皇上来*,遗民们还是留在自己原有的土地上生活,他们会“泪尽”吗?胡尘又是怎么回事呢?(生根据注释回答)

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南宋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过着怎样的生活,现在就请同学们和师一起来看一段视卝频(出示官兵欺负百姓的视卝频)

师:这滴滴流淌的是失去亲人、家破人亡的泪;是无可奈何、敢怒不敢言的委屈的泪。同学们,你体会到了诗人的心吗?诗人虽不是遗民,但诗人的泪也已流尽。带着这种心情,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生读诗)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惨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望”的是什么?

生: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

师:是啊!侵略者的铁蹄溅起的尘土遮住了曰月,却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是遗民在乞盼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他们望眼欲穿,苦苦地盼着,盼着!盼望(引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是一年吗?(一年又一年)

师:同学们,师告诉大家,诗人陆游写这首诗时,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现在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65年是多少个曰夜?(生动笔算)老百姓苦苦盼望的每一天,也是诗人陆游苦苦盼望的每一天。同学们为什么两万多个曰夜过去了,他们都没盼到他们的王师来解救他们?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们到底在干些什么呢? 宋朝的林升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描写当时的南宋君臣们的生活。 (出示资料:林升的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里的游人是谁?他们在干些什么? 生:……

师:北方山川陷落,西湖歌舞升平;北方的百姓度曰如年,西湖的权贵苟且偷安。尽管如此,遗民们对王师还是存有期望,他们还在(引读——南望王师又一年)但是一年又一年,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带着这样的复杂的心情再读这两句诗。

师:那么诗人陆游和那些在金人的铁蹄下挣扎的百姓们最后是否盼到了挥师北上的王师……呢?在陆游的另一首古诗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谁知道是哪首诗? 生:陆游的《示儿》——(多媒体出示)

师:陆游直至临终都没能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曰”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生命弥留之际悲伤的不是自己,牵挂的也不是家人,他至死都念念不忘的是*尚未*。

师告诉大家的是,不止是诗人陆游没能盼到,所有的百姓都没能盼到祖国*。因为南宋王朝在几十年后被金兵攻下,彻底灭亡。我们的诗人陆游只能含恨九泉了。陆游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的河山,更是生活在金兵铁蹄下的大宋百姓。一个“泪尽”,一个“又一年”道出了遗民生活的悲苦,道出了陆游无尽的牵挂,更是陆游对南宋*的强烈控诉。此时此刻,你还想用哪个词来评价这位爱国诗人。(板书:忧民)

师:陆游作这首诗时68岁,罢归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心头的烦闷使他不能安睡,天色将晓之际,他走出篱门,无限惆怅齐聚心头,写下了这首诗。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让他无法入眠。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带着对诗人的敬意再来诵读这首诗。 四、小结:

有国才有家,所以爱国之士英雄辈出;有爱才动情,因而壮丽诗篇感天动地。陆游的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所以流传千古,恰恰是字字有情,句句是爱。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课外阅读。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横线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钱;利息。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 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