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阶思维及其教学方式 下载本文

国外高阶思维及其教学方式

上海教育科研2011.9SHANGHAI JIAOYU KEYAN 国外高阶思维及其教学方式 笪文王帅

一、高阶思维的辨识:特征及类别

鉴于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不同研究者可以从不 同视界提出关于思维本质的不同认识。其中杜威 (Dewey)对思维过程的解释被奉为经典,“没有人对 思维过程所做的解释比杜威更好”。杜威认为,思维 的过程是一种事件的序列链。这一生产过程从反思 开始移动到探究,再到批判性思维,最后得到比个人 信仰和想象更为具体的“可以证实的结论”。思维不 是自然发生的,但是它一定是由“难题和疑问”或“一 些困惑、混淆或怀疑“”引发”的。观察者“手头的数 据不会提供解决方案;它们仅仅能够给人启示”。而 正是对“解决方案的需要”,维持和引导着反思性思 维的整个过程“;问题的本质决定了思考的结果,思 考的结果控制着思维的过程”。[1]不难看出,杜威着 重强调了问题之于思维的重要意义,思维的发生就 是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 的过程。事实上,根据后来布卢姆(Bloom)对思维所

作的分类,杜威在此所指的思维过程,实为高阶思维 过程。

也有研究者从分析高阶思维的一般特征或标准 出发来理解其内涵,从而避免对这一复杂的范畴进 行精确界定。瑞斯尼克(Resnick)指出,高阶思维是 不规则的、复杂的,能够产生多种解决方法,需要多 种应用标准,自动调节,且包含不确定性。[2]恩尼斯 (Ennis)进一步细化了相关的标准:(1)使用抽象的 思维结构。(2)将信息组织成一个整合的体系。比较 慢的学习者看到的是呈现在他面前的一系列随机 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片段。能力强的学生则把学习材 料看成是系统的、有联系的、能进行归类和类比的, 换言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有组织的,能借助高阶思 维把琐碎的信息组合成有体系的整体。(3)应用合理 的逻辑和判断准则。逻辑是推理的研究,是对思考的 思考,可以被认为是提升了推理的艺术,是艺术需要 遵守的科学情形[3]。

如上杜威、瑞斯尼克、恩尼斯等学者的观点为我 们理解、辨识高阶思维的特征指明了方向。美国教育 家布卢姆则迈出了更具操作性的一步,为教师在教 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供了指导平台。 〔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教学

目标之一,然而对高阶思维的内涵及教学

方式,目前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本文对国外高阶思维及其教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辨识高阶思维的特征、 类别,分析高阶思维教学的可能性及其必要性,总结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需要完成重心转换与问题再构两方 面变革,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外高阶思维课堂教学

31上海教育科研2011.9 SHANGHAI JIAOYU KEYAN 他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 教学目标,即学习时需要掌握的六个类目的行为表 现,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 价。记忆、理解和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 综合和评价,通常被称为高阶思维。高阶思维是建立 在低阶思维基础上的。其后分析、综合和评价三个高 阶思维又被修订为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三个类目分 别包含若干不同的子类目,有各自对应的替换说法 和定义,详细表述如表1[5]所示。布卢姆的这一分类, 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具体 的课程和教学有效整合起来、为教师评价自我的教 学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提供了一 种便利的图式。

表1高阶思维过程维度分类

二、高阶思维的教学:可能性与必要性 思维是可以培养和教授,通过教育得以改善和 提高的。高阶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自然也可以 在教学中获得提升。早在1960年,美国教育协会就 在《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一文中声明“强化并贯穿 于所有各种教育目的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 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6]。哈佛大学心理学教 授戴维(David Perkins)也曾明确指出:日常思维,就 像日常行走一样,是我们都具备的自然行为表现。但 是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像是100码冲刺,是一个技术 或技巧上的训练结果……短跑运动员需要教练教给 他们冲刺100码的技巧;同样,良好的思维也需要经 过相应良好的教学实践和练习才能获得。[7]恩尼斯 (Ennis)归纳了高阶思维的三种教学实践模式[8]:其 一“,过程”模式,强调思维技能的专门、直接教学,即 将思维技能的教学独立于正规课程之外,旨在鼓励 学生把所学的认知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斯坦利(Stanley Pogrow)发展的“高阶思维技能”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简称HOTS)项目就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二“,内容”模式。这种模 式认为某些认知技能是特定于具体学科的,如数学 或科学,应该在具体的学科背景下进行教授。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