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之变与不变。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的意义上说,乃是前十年战略机遇期的直接延续;而从我国将要在这一时期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及我国的国际地位将会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这双重巨大变化的意义上,又可以说是新的更加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他把这总结为一句话,?基本面不变,而又有新的重大发展。?
其二,机遇大于挑战之变与不变。郑必坚为本刊记者回溯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迂回曲折的历史进程。2001年,在世纪之交加入WTO的艰难突破,使我国从此全面进入世界市场体系,极大增强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成功应对美国遭遇的?9〃11?事件,则又推动中美构建起新的共同战略利益基础;2008年台海局势转危为安,把两岸关系引入和平发展新阶段;2008年到今天,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又与其他发展中大国一道,逐步进入国际体系和世界经济的核心部位。?经验表明,所谓机遇从来都是由成功应对一系列危机,实现对危机的转化而来。?他把这称作,?危机蕴涵机遇,化危机为机遇。?
其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之变与不变。这位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首倡者告诉本刊记者,应充分估计到,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国内大局的分量在愈益加重,对国际大局的影响在不断加深,?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大发展,中国还将继续大发展。可以说,这一条本身就是构成和影响国际大局的一个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将继续获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本基础。?
他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使人开窍?的现象,?现在不只是香港、澳门、台湾的众多民众在说,‘只要祖国好,大陆好,港澳台经济贸易发展前景就会好’;而且相当多的国际和地区经济体也在说,只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中国国内市场规模不断增大,他们同中国的贸易、投资和其自身发展势头就会越来越好。这个事实生动表明,中国的国内大局如何深刻影响了并将继续深刻影响国际大局。?
?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和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不但是维护我们国内大局的基础,也是深刻影响国际大局的基础。?所以,中共中央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求全党?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郑必坚认为原因就在于此。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这一条作为党和国家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重要立足点。我们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也好,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也好,都要善于认识和把握这一条、用足和用好这一条。?在其看来,这就叫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美国因素
?是的,世界变了。?1月25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从教育、科研、基础设施以及中国市场带来的就业,四次反省美国现状。就职美国总统三年来,其国情咨文提及中国的次
数逐年翻番,从2009年的轻描淡写,到2010年宣战式疾呼?我不接受美国沦为第二名?,再到2011年承认美国地位下滑的现实,折射了形势逼人下美国对华心态的微妙变化。
在张宇燕看来,未来十年,中国外部环境最大的机遇和挑战主要集中在美国,?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大局。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变数很多,但最关键的就是美国变数。?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其一,美国继续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能力、意愿和领域;其二,美国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新兴大国。?对中国而言,把握好外部发展机遇,就要对美国行为有较为准确的判断。?
这位曾以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和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领事身份深入研究过美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者,向本刊记者讲出了自己的担心,?新世纪以前的二十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虽说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情复杂,但总体上还没太把你当回事。新世纪头十年走过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形成对当今世界的重大影响。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5~10年,西方世界有可能变本加厉地对中国采取行动。?
他将这些行为总结为?四化?:妖魔化中国、分化中国、西化中国和体系化中国。?最重要的就是,在贸易、环境、货币和投资等领域,把中国纳入它们制定的国际体系内。?为了说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中国的关系,和面对的竞争形势,他特别提到了两篇文章,一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发表在去年11月底《华尔街日报》上题为《世界围绕中国旋转》的文章,二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在2011年第1期《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的题为?ImperialbyDesign?的长文。
弗格森这位?G2?的发明者认为,中美在四方面面对着针锋相对的冲突:其一,工业制造。中国的崛起和苏联不一样,苏联从未在制造业上超过美国。但2009年,无论是工业增加值还是工业总产值,中国都已超过美国;其二,人均收入增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均GDP最低仅为美国1/70,现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1/5,而且还在快速提升;其三,资源需求。仅2009年中国消耗的粗钢数量就是欧美日总和的两倍多。中国多消费就是西方国家少消费,资源问题成为零和博弈;其四,发展速度。美国为?离去的帝国(departingempire)?,中国是?到来的帝国(arrivingempire)?,一个迅速成长,一个慢慢衰落。两个国家要寻求一种稳定的关系,难度很大。
弗氏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冷战持续了四十多年,苏联从未在经济上超过美国。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对五百年来西方控制的终结。这一次,东方挑战者在经济上和地缘政治上都动真格了。北京现在可能还不是‘师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不再是‘学徒’。?
?美国已经全方位,而且不可避免地走上衰落之路。?约翰〃米尔斯海默的判断更加直白。他在深刻检讨冷战后美国国家政策失误的?ImperialbyDesign?一文中,?惋惜?地哀叹:
?在9〃11事件发生之前,布什政府曾意识到,美国未来几十年面对的最严重挑战很可能来自崛起中的中国当然,美国会在全球范围内抑制中国的崛起。然而主导全球的企图迫使美国要在全球范围开战使得我们难以集中力量对付中国。?
?如果人民共和国以过去三十年间的方式,在未来几十年继续增长的话,它很有可能将经济实力转变为军事力量,并尝试像美国领导西半球那样主导亚洲。没有哪个美国领导人愿意接受这个结果,这意味着华盛顿会寻求遏制北京的战略,并阻止其成为地区霸主。?
?在抑制中国方面,美国必须扮演主要角色如果美国不再被不必要的海外干预所弱化,它将更有能力来压制北京的野心未来的预算应当大规模向空军和海军倾斜,因为它们将是对付中国崛起的主要力量。?
这位进攻型现实主义?鹰派?学者,以?布局帝国?的口吻提出重建针对中国的霸权优势:以离岸平衡战略,从外围的阿富汗和伊拉克冲突中脱身,集中精力于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欧洲、东北亚和波斯湾,压制潜在霸主。具体到东北亚,他说,美国在保持自己实力的同时,尽可能让其他国家付出成本,?领导?印度、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韩国以及越南,围堵中国。 逼出一个?利害共同体?
这份咄咄逼人的方案,至少在目前已多少超出了美国能力,甚至有损美国长远利益。张宇燕介绍说,?其实,美国自己也是一肚子苦衷。?且不说国内赤字、债务、养老、改革和移民等难题,在过去二十年纵横捭阖的国际安全和全球经济方面,美国也常常捉襟见肘。对美国能否玩得起这个大游戏,许多人已开始越来越怀疑。
做世界?老大?,美国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小布什政府负责亚洲事务的前官员告诉张宇燕,美国每年六七千亿美元军费,百分之七八十用于海外。?奥巴马仍然讲,美国不做老二,一方面是不想做,另一方面是做不了。?张宇燕解释说,?美国一旦成为老二,就会迅速地滑向老三、老四、老五因为一旦成为老二,那些支撑其霸主地位的关键因素,如国际分工优势,特别是美元霸权,就会一下子垮掉。这有点像苏联,一旦和美国争夺世界老大失败,想在老二位臵上安稳地呆着,相当困难。? 在遏制中国问题上,应该讲,美国也是顾虑重重,其原因在于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双输,同时双方都输不起。英国就是因为参与两次针对德国的世界大战,透支了国力而导致彻底衰落。对此,作为最终受益人的美国再清楚不过。?如果全力遏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自己拖垮了,暂且不论中国是否垮掉,同时其他竞争对手因此做大。这绝非美国愿看到的结局。?张宇燕说。 在货币问题上,按照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前主任劳伦斯〃萨默斯的说法,美中形成了一种确保相互摧毁的?金融恐怖平衡?。中国用自己的外汇储备支持美元霸权,同时自己也从美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中获得了发展。尽管最初很可能是无意识的,而且是建立在双方严重缺乏战略互信之上的,但这种平衡业已形成。现在,人们的担心是,随着国际格局快速变化,这种恐怖的平衡最后能持续多长时间?
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上,中美两国的互利性已成为常识,尽管竞争无所不在。
这里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中国有限且有效的核打击力量,也是诱使或迫使中美两国把战略竞争限制在双边或多边规则的制定过程中的原因。毕竟,中国具有核反击能力,可以有效避免核讹诈。 而在规则下博弈,最终的胜出者,还是劳动生产率相对多、社会稳定性强的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已深入参与了全球经济分工,更是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便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苏联最终被拖垮,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市场规模太小。
?从历史上看,美国处理主要威胁很有一套。?回顾美国一百多年来的霸权争夺,张宇燕认为美国干得的确精彩:与当年的?宿敌?英国的博弈,就是怎么处理老二的典型问题。
美国当时实力已经是第一。在?名未至,实已到?的情况下,它采用静观其变的方式,先让英国消耗于欧洲大陆的霸权竞争,后在?老大?筋疲力尽的时候,于战争后期用武力帮助英国打垮德国和日本,以?人类英雄?和?世界救星?的形象当仁不让地成为新霸主。
在随后的冷战中,美国用遏制处臵苏联,即在相互摧毁的核恐怖平衡之上,通过经济上隔绝苏联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抑制其增长潜力,同时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全面竞争,最后把苏联?熬?垮。 ?对今天的美国而言,如何处理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张宇燕看来,美国既不能像处理德国和日本那样斥诸武力,也难以像处理苏联那样用市场和效率拖垮对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和美国在现实利益上的交集已经很大了。?甚至米尔斯海默也承认,大规模遏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因为?压制一个强大对手所付出的人力和经济的代价可能极为高昂?。
张宇燕称自己隐隐约约感觉到,尽管不情愿,美国最终还是会不得不接纳一个崛起的中国,?按照美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思想,尽管有文化隔阂,我个人觉得美国能够接受现实。这里,关键在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对于这个?自己的工作?,郑必坚的理解就是,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统筹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不断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益与利害共同体’。?也就是说,让不断发展和创造的现实,最终使美国认识到,中美利益多于分歧、中美合作胜于冲突。 布局中国
?未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核心问题,简单地说,还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这两件事。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某些方面再想养晦也养不了了。也就是说,未来中国面临的西方国家‘四化’压力会越来越大。?不过,张宇燕认为,?也正是因为中国分量大了,许多时候西方奈何不了我们,?遇到大事的时候,小平同志讲,首先要‘稳住阵脚’。?
他告诉本刊记者,中国未来十年的外交重点,应聚焦于?离岸安全?和?全球角色?之上。?离岸安全?指的是,保护我国海外市场、大宗商品供应及国际投资安全;?全球角色?则涉及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定位和功能。
按照张宇燕的设想,?中国的全球角色大致有三种:一是努力推动多极化,使中国成为多极化世界中最有分量的成员之一;二是在一个日益由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组成的‘二元世界’里,通过与其他新兴大国的合作而建立更为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三是中美之间的有效协调。 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十二字?策略:分散压力,边际改革,理性妥协。
他解释说,尽管许多国际规则或约束的矛头都直接指向中国,但其针对性总是涉及其他国家,?这自然为我们创造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机会,使我们受到的压力得到分解。对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接受和参与,而非拒斥或全盘改造。?
?有条件接受和参与对发达国家更有利的秩序,并不意味着不去改变,而是在边际上逐步地改进。换言之,在建立新的、更公正和更合理的国际秩序过程中,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和‘积小胜成大胜’的耐心。?张宇燕举例说,?比如IMF的投票权,赢得3个百分点的意义不在于数字,而在于打开了制度改进的大门,拥有了继续改革的突破口。?
?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是事实,中国与发达国家力量对比仍然是?敌?强我弱同样是事实。?张宇燕认为,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中国的长远利益,为此,该让步时还得让步,?对于让步,有些人斥为投降,但明智的妥协在许多场合,是遵循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有时候,在不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通过理性妥协而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空间,和分散压力与边际改革一样,就是‘有所作为’。?
据张宇燕观察,金融危机后,尤其是看到应对危机中中国国力不降反升,西方开始重新认识和认真对待中国了,?我的基本看法是,虽然在建立互信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美两国终会发现,‘门当户对’者,唯有对方。?
也就是说,未来十年,中美关系有可能在某个时刻达到一种更加紧密的动态平衡。?现在,至关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国内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这让他想起了一句话,?要想维持现状,就必须有所改变。?
在这个意义上,张宇燕希望期盼国家强盛并努力为之工作的国人,认真理解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中的这句话,?能不能始终牢牢抓住机遇、积极用好机遇,推动科学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健君 王仁贵 尚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