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下载本文

三、 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 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 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 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2、从味、色、音的角度

25

正月初一: 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 印象深刻

7* 藏戏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藏戏》。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概述

这篇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比喻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主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选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通过引导感受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激发学生对祖国戏剧艺术、传统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藏戏的特色以及艺术魅力。

26

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课时安排

整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为第二课时。

5、教具准备:藏戏的ppt课间及藏戏的视屏片段。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读书、思考、交流时间。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课堂结构是:铺垫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一)激发兴趣,直接导入

1、(播放藏戏视频片段)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图片(生回答是藏戏),这时板书:藏戏 并说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藏戏》,去了解它,感悟它的魅力吧!

2、介绍藏戏(出示藏戏知识幻灯片)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语叫“阿吉拉姆”,“阿吉”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都是藏族人民对藏戏的昵称。

(二)听课文阅读(播放阅读课件),让学生弄清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生会回答:讲了藏戏的形成、开山鼻祖唐东杰布、藏戏面具的特点,讲了它的发展等)在此教学环节中,留给学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初步感受藏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美丽的艺术特色。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总结每段段意。(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1)让学生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并指明生回答,这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学生会回答:藏戏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到五天。)再问学生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特点?(生答:反问句)

师小结:对这三句都是反问句,以三个反问句开篇,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藏戏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到五天。这种写作方法叫反问开篇法。(板书第一部分用反问句揭示藏戏的特点。)

(2)师读4-7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本段告诉我们什么故事?(生答:唐东杰布的故事)再问唐东杰布有哪些传奇色彩?(生答: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原因、怎样组织戏班子去筹钱修建58座桥梁的故事。)那们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原因呢?(生回答:第五自然段。)因为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

27

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对非常对这句话用精炼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说明了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间接地歌颂了他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

接着问那唐东杰布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又是怎样做的?(生答:组建戏班,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故事

、劝人行善、出钱出力、共同修桥,从而让藏戏深深扎根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可以从文中第六自然段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看出。)

师小结:对这部分讲了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建造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开山鼻祖的故事。(板书第二部分藏戏的形成)那么老师想问你们知道唐东杰布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时利用用幻灯片介绍唐东杰布及展示唐东杰布的画像。

藏戏之神——唐东杰布(1385—1464)著名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 西藏过去的民间藏戏活动中,都把汤东杰布作为戏神来供奉祭祀。藏戏演出场地中心都供有汤东杰布塑像或唐卡画像,开场戏也主要是祭颂汤东杰布的内容,看戏的观众捐赠东西时,也首先要向汤东杰布神像献哈达。在西藏许多寺庙里也都供奉着他的塑像或画像,向他叩头祈祭的人络绎不绝。

(3)要求生有感情的朗读8—18自然段并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生答:讲了藏戏面具的特点)面具各有什么特点?(生答:白色面具是善者面具,代表纯洁;红色面具是国王面具,代表威严;绿色面具是王妃面具,代表柔顺;黄色面具是活佛面具,代表吉祥;半黑半白是巫女的面具,代表其两面三刀的性格;青面獠牙是妖魔的面具,以示压抑和恐怖;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的面具是村民老人的面具,以示朴实敦厚。)在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完成两道填空题,在派代表回答。) (多样、夸张、形象 )的面具 (没有固定 )的舞台

师小结:对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段主要介绍了藏戏面具的特点。(板书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藏戏面具的特点。)那么我们来看欣赏一下这些面具吧(展示面具图片)

空洞的语言说明比起形象地图片说明是那样苍白无力 ,我们都知道耳闻不如目睹,所以我收集了相关的图片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面具的不同。

除此以外还准备让学生了解一下藏戏的八个主要剧目:《文成公文和尼泊尔公主》《朗萨唯蚌》《苏吉尼玛》《卓娃桑姆》《诺桑法王》《白马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丹》)(这八个戏是大多数剧团都演出过的,公认保留的剧目)

(4)齐读19---21自然段(要求生用反复读文完成填空题)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