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类型
1、通讯特写的兴旺(49—56)
?反映及时,制作迅速,表现生动,灵活多样,时效性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通讯特写的兴旺《志愿军英雄传》《志愿军一日》《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叙事色彩浓烈,抒情成分淡化,新闻性强,但艺术性不够。 2、艺术性散文的繁荣(56—66)
1)1956年—1957年左右,第一次创作高潮,提出“复兴散文”。
?散文作家开始奠定自己的创作基调,感情浓烈,生活气息浓郁。57年下半年,复兴进程受挫。 2)第二次创作高潮 (1961—1964)
?空前丰收,61年也被称为“散文年”。
? 以艺术的精致来弥补艺术创作的欠缺,酿造更美好的生活,出现一批散文佳作。 ?“散文三大家”:杨朔以诗为文、刘白羽以情牵论、秦牧知识小品 3、杂文的创作
1) 56—57上半年
?敢于切中时弊,大胆批判生活中的假丑恶。敏锐地捕捉住现实中的矛盾问题,尖锐犀利,锋
芒毕露。
巴人《况钟的笔》、严秀《九斤老太论》 2)60年代初期
?邓拓《燕山夜话》
?吴南星(吴晗、邓拓、廖沫沙/繁星) 《三家村札记》
?谈心、引导式的风格,善于在日常生活片段中挖掘人生哲理,谈古论今,知识性强,曲折地批判时弊,与56年的杂文相比批判锋芒内敛。 二、三大散文家的创作及其所代表的审美倾向
?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致力于建构审美风范,并在当时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杨朔、刘白羽、秦牧。他们的创作有代表性的体现了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倾向,并具有极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 杨朔的散文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重在表现新生活建设,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歌颂劳动人民优秀品质。 《海市》《雪浪花》 《荔枝蜜》《茶花赋》 《香山红叶》
2、“以诗为文”的美学风格
?杨朔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诗意的执着追求。在艺术构思,意境创造,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注意营造一种诗的意境,形成诗化散文风格。 ?“以诗为文”成为杨朔自觉的艺术追求。《雪浪花》 3、“三段式”艺术构架
杨朔散文结构十分讲究,大多不直抒胸臆,而用曲笔。 ?运用“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的三段式结构
?欲扬先抑的开头,中间转弯,最后点题、卒章显志的构架。 ?《荔枝蜜》
9
诗化散文的不足
?这种艺术风格被规范化、模式化,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追求。也是对作家苦心追求的艺术独创性的背离。
?由于政治功利观念的制约,这种诗的意境追寻,带有明显的人工斧凿的痕迹。 二、刘白羽的散文
1、热情歌唱时代最强音
热情高昂地歌颂新时代精神,情感热烈,格调高亢。 《长江三日》 2、 表现出壮美豪迈的美学风格
?意象选择:表现千姿百态的长江、浩瀚无边的大海、苍莽雄伟的长城、旭日、朝霞等雄奇、壮美又富有象征意义的美好事物,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调。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纵情挥洒,激情澎湃,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多以议论来抒情。 3、语言绚丽多彩
?雄健豪放,抑扬顿挫,气势磅礴 。
?时常出现富于哲理的警言:“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长江三日》) 。 4、 不足:
?感情抒发节制不够,议论过多,有时流于空泛说教,缺乏真情实感。
三、秦牧的散文创作
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 1、 “思想像一根主线”
?具有明确的思想目标,贯穿着宣传时代先进思想的线索,注重思想性和时代色彩。 2、 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
?秦牧极力提倡内容异常广泛的散文,强调散文的知识性,作品知识全面,海阔天空,包括日
月星辰、山川土地、花鸟虫鱼、珍禽异兽、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传统、轶闻趣事,古今中外,组成知识大世界,被称作“博物馆”。 秦牧的散文创作
?作者在谈天说地,谈古道今的知识趣谈中,寄寓着思想。
?比如《土地》从今天的土地想到过去的历史。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捧着泥土叩拜上苍的故事—古代皇帝封田地—离乡别井的农民珍藏泥土—中国劳动者为土地而战—歌颂新时代建设者为建设新国土而付出的努力。 3、追求“理趣”、寓教育于娱乐中
?他的笔法采取的是像老朋友在林中散步,或在灯下谈心那样的方式 。 ?叙事抒情,娓娓动人,剖析事理,津津有味。语言平易、朴实、生动。 4、 形散神不散的结构
?在结构上,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把大量丰富的知识素材串引起来,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就是思想。“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 ?《社稷坛抒情》
秦牧的创作不足
?作家独创的散文构架被当作创作模式固定下来时,不利于创作者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的充分展开。而且,创作时“形”再散也要受“神”的制约,必须要受时代观念的控制,这样许多人生体验、生活图景如果与时代潮流不合拍就不能被展示,所以真正的“散”也不可能达到。 ?以生活常识代替生命体验,四平八稳,逃避个性。
三大家的散文创作
?杨朔:诗意盎然、清新优美
10
?刘白羽:激情澎湃、雄浑壮美 ?秦牧:寓教于乐、理趣横生
不足:个性淡化,艺术形式模式化
十七年散文创作侧重政治教育,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表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基调高昂有力,激发了人们的斗志。由于始终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和现实,导致作家表现现实政治的兴趣远胜于对生命的体验,自我消解在大我之中,散文创作缺乏创作个性,艺术技巧单一,模式化。思想内容空泛,存在矫情成分。
第五章 十七年小说 第一节 创作概述 一、创作环境
?小说写什么和怎样写受新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体制语境的限制。
?要求遵循“典型化”原则,遵循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二、小说家的创作状态 1、陷入创作困境
?转向:沈从文、钱钟书、张天翼 ?消亡:茅盾、废名、丁玲 ?空缺:张爱玲、徐訏
二、小说家的创作状态 2、无力的自我调整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 ?浮泛、空疏
二、小说家的创作状态 3、主流创作
?解放区作家:赵树理、周立波、柳青
?青年作家:杨沫、梁斌、杜鹏程、李准、茹志娟、刘绍棠、王蒙
三、小说的题材分类和等级
?题材关系到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的程度的真实程度,也关系到“文学方向”确立的重要因素。 ?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的主题。
?不同题材类别赋予不同的题材价值:主要题材(重大题材)/次要题材(非重大题材) ?从社会生活领域划分: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题材 ?形态单一
1、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讲述革命起源及胜利结局,注重表现英雄的献身精神、目标感和不屈意志。 《红旗谱》《红日》《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百合花 2、农村题材小说—讲述农村革命运动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锻炼锻炼”》 李准《李双双小传》
11
3、非主流小说
?表现出质疑、批判现实的启蒙意识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宗璞《红豆》 四、小说体裁 P25 ?短篇兴旺 以小见大 ?长篇丰收 历史叙事
第二节 革命历史小说 一、史诗性叙事
表现历史本质,结构宏阔,创造英雄形象,张扬英雄主义。 ?《红旗谱》 ?《青春之歌》 ?《红岩》 梁斌《红旗谱》P30
?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
?朱老忠的英雄形象:“有勇有谋的农民英雄” ?“出水才看两腿泥”/“为朋友两肋插刀”
?将个人经验自觉置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制中,建构一体化文学。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P31
?大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创作动机充分政治化。 ?以对革命的更具纯洁性的追求,来实现对这一历史时间的本质的讲述。 《青春之歌》分析 《青春之歌》P32 1、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 “我的母亲整天醉心于她的写作 ,不管孩子,儿女情很淡。” 2、主题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和优秀作品。 ?讲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政治风云和事变。 3、人物形象塑造
?林道静是一位从个人抗争走向革命道路的女知识分子典型。小说以林道静、知识分子为叙述主体,以林道静的成长历程(自我改造、追求精神解放)为主线。 1)反抗(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开出走)
? 刚出场的林道静以“个人主义”的方式来反抗地主家庭为她安排的人生道路,以出走作为反抗手段。陷入困境,决定自杀(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被余永泽救起。
?余永泽是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只图一己私利的人,“反角”、虚幻骑士英雄。衬托出林道静此时的幼稚。
?这个阶段显示了林道静与封建家庭、个人主义小家庭的决裂。 2)追求(在共产党人的指引下追求革命)
?林道静在进行思想改造,争取精神解放的过程,不断接受着优秀共产党人的启示、诱导和帮助,这些人物在作品叙述中充当了助手的作用。
?首先出现的是卢嘉川,这是林道静和作者最喜欢的人物,虽是知识分子,但他又是一个革命者,一位精神英雄,作为林道静的精神导师出现的,成为主人公追求革命的“精神拯救者”,唤醒其阶级意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