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中型企业79个占总计比重18. 2,小型企业355个占总计81. 8。乳品销售收 入2002年355. 6亿元,比上年增加31. 1。年销售额排名前10位企业液体乳的市场份额
约全国产量的62,乳粉销售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3 % o 我国乳品工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初创期(1949一1978): 1949年前我国谈不上乳品业。仅在京、津、沪、渝和部分沿海
城市郊区、东北中东铁路沿线草原地区有少量规模很小的奶牛场或饲养户。解放后,随着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对消毒乳的需求增长,主要是供给老人、小孩和病
人补充营养,属于福利范畴。在黑龙江、辽宁等农区和内蒙古、新疆等草原地区,由于广大畜牧工作者的努力,用奶牛改良黄牛的工作有较大的发展,使农区、草原地区奶牛业有
了一定的发展,以生产乳粉为主的乳品工业也开始起步。在此期间,奶牛饲养头数由12
万头增至48万头,鲜乳总量由20万吨增至88. 3万吨,乳制品产量由0. 06万吨(1952) 增至4. 65万吨。
快速增长期(1979一1992):是奶牛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奶牛饲养头数由1978年
末的48万头,增至294. 2万头,增长6. 1倍,鲜乳总产量达到503万吨,增长5. 7倍; 乳制品量41. 28万吨,增长8. 88倍。短短13年,有如此持续高速的增长,主要有三个契
机:一是党的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使农村、牧区个体饲养数量迅猛增长;二是1988年 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明确指出“大中城市实现牛乳自给百分之七十,建立东北、河
北东部、山东、福建北部等十片奶牛基地”的要求和部署。各地都加大了对“菜篮子工程”
的投入和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奶牛业的发展;三是科学技术积极应用于奶牛生产,
使奶牛业逐步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
调整期(1993一1997):牛乳总产量由503万吨下降到498. 7万吨,出现了连续增长后
的首次负增长,因为相继取消了实行多年的供应乳平价精饲料和牛乳收购价格补贴的办
法。同时改革开放使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乳品企业快速发展,以瑞士雀巢公司为代表的实
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等纷纷拥入。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对提高我国乳品业技术与管理的总体
水平,丰富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乳品业特别是乳粉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一些
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的乳品企业被挤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各种对乳品业发展
的优惠政策,掩盖了乳品业发展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奶牛饲养与乳品加工、产品销售
13
各自
独立。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产、加、销脱节的状况造成为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对
乳品业发展的影响逐渐暴露出来,以至1993年、1997年出现奶牛头数和牛乳总产量两次
下滑。这种影响对消毒乳消费量大、供求关系反映敏感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
奶牛饲养业尤为明显。
产业整合期(1998一2002年):经过几年的调整,在消费增长的拉动卜,我国乳品业逐
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其特征是乳品业向一体化你、集团化发展,乳品业产业化进程的
加速,一批集产前、产中、产后为一体纳新型乳品企业在发展中壮大,并开始创出自己的
名牌,上海光明、内蒙古伊利、蒙牛、维维天山雪、北京三元、河北石家庄三鹿、黑龙江
完达山等乳业集团及其品牌影响越来越大,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逐渐成为全国性品牌。
雀巢、帕玛拉特、达能等跨国公司的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的影响也逐步扩大,乳品业市场
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促进了我国乳品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竞争中,一批
中、小型企业开始分化,加盟大的乳业集团,我国乳品业开始进入整和的新阶段。在整和
中一批老的企业集团发展迅速。同时蒙牛、四川新希望、徐州维维、以及娃哈哈、乐百氏
等新的乳品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灵活的机制介入乳品业,加速了整和过程。目前这种
整和还在加速进行,成为现阶段我国乳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对乳品工业产业化的促进作
用越来越明显,通过整合,我国乳品业的发展将进一步走向成熟,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
在乳制品结构上,除液乳外,乳粉仍为主产品。2002年全国乳制品产量为93. 2万吨,
乳粉占80%的比例,其中全脂乳粉占23.5,加糖乳粉占16.4%,婴儿配方乳粉占25. 8 %,其他乳粉占25.4。与去年同期相比全脂乳粉增长持平,加糖乳粉下降6. 0个百分点,
婴儿配方乳粉下降2. 2个百分点,其他乳粉下降0. 8个百分点。2002年液体乳产量355. 1
万吨,在产品结构上,灭菌乳占主体达153. 9万吨,约占46,巴氏乳占104. 8万吨,酸
乳占44. 7万吨。 1.3.2.3乳制品消费
由于受消费习惯、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乳制品的消费水平一直比较低。但近年来,
14
对乳制品的消费也逐年增加,并呈现出新的特征。目前,我国居民乳制品消费现状。2001
年全国人均仅为8. 8kg。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中,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上海市居民
为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多年来一直雄居全国榜首,北京则名列第二,其次是深圳、重庆、天
津、广州、南京等市,福建、浙江、山东、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的乳制品消费量也较多。
这反映7大城市尤其是直辖市的乳制品人均消费居全国首列,沿海地区及牧区的乳制品消
费也相对较多的事实。相比而言,农村居民的乳制品消费则少的多,人均消费总是在lkg
徘徊。
地区差异首先表现在城乡地区的乳制品消费差异上,我国城镇居民的乳制品消费量一
直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此外,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及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乳制品的消费也
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农村乳制品消费水平低,其中有农村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的原
因,也有对乳的认识不足和消费习惯等问题。据对我国农村家庭主要食品平均消费的调查,
1999年农村人均消费肉类为17. 07kg,蛋类为4. 28kg,水产品为3. 82kg,酒为6. 98kgo 影响农村乳类消费的另一因素是长期以来我国乳品加工集中在大中城市。往农村配送有较
大的困难,但农村无疑是潜力很大的乳类消费市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我国政府及一些相关部门对乳制品消费
的社会公益宣传力度的加强,我国乳制品的消费量呈稳步、快速增长态势。从1990一2001
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6. 67。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省
会城市液态乳的消费量达20 %一30。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1998年以来,为了加大 乳品业的宣传力度。从举办“牛乳科学论坛”开始,营养学家、医学工作者、乳品业界通
过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乳及乳制品对改善人们营养健康,提高国民身体素
质方面的作用和饮乳科学知识的宣传,积极引导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二是乳品工业
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乳制品,使不同的消费群体,有选择余地;城市营销配送
系统逐步完善,超市上各种乳制品琳琅满目,也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1.3.2.4乳品企业情况分析
我国2001年乳品加工企业多达1600余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有434家。
15
据中国乳品工业协会统计,2001年排序前10名的乳品企业(光明、伊利、三鹿、三元、蒙
牛、完达山等)共完成销售收入128. 5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实现利税总额15. 7亿元, 比上年增长51%;但是,近年来国内乳业的高成长性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时掩盖了乳品
企业规模技术滞后、生产效率低下的现实。随着乳业市场竞争的如剧,乳品企业可能将面
临更加严峻的生存竞争,未来乳品市场将向优势企业集中,将在极端化下重新整合。权威
专家指出:中国80%以上的企业都是破产和并购的预备军,我们国内这些中小乳品企业,假如不从战略上宏观联合,从战术上微观竞争,就会让跨国公司把我们一个个吃掉。因此
在入世后的思维和决策中,企业的经营决策者要多想想如何宏观联合,协同竞争,竞争的
最高境界是竟合。竞争者应以博大的胸怀面对行业、面对竞争,正确处理合作竞争、竞争
与共存、竞争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巨大的市场潜力,引各路资本竞折腰。现在全国乳业的竞争格局是区域品牌,雄居一
方,主导品牌,攻城掠地;国家品牌、虎视眺眺。今年以来,土洋各路人马在全国各地“跑
马圈站”,乳业市场早已硝烟四起。
“第一军团”主要有上海光明集团、内蒙古伊利集团、蒙牛集团、黑龙江完达山集团、
石家庄三鹿集团、徐州维维集团等。它们在技术改造基础上,跨区域生产,抢占乳业市场。
“第二军团”以新面孔为主,主要有浙江娃哈哈集团、四川新希望等。 1.3.2.5外资乳品企业在中国
有近百年发展史,乳品加工业已达到较高水平的国外乳业巨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进程陆续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脚步。目前我国共有外商投资乳品企业45家,在世界排名
前20位的乳业品牌,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国际乳业巨头中已有4家在中国建厂。作为
全球最大加工生产液态乳的跨国公司,意大利帕玛拉特已在天津和南京等地建立了生产基
地。排名世界第一的瑞士雀巢与上海梅林正广和结盟。在丧失有效控制中国原料乳源的最
佳时机之后,为避免与国内几大乳品企业直接对抗,跨国公司选择了合作的方式,借助国
内推广自己的品牌。如瑞士雀巢、日本森永、意大利帕玛拉特,都先后在黑龙江建立自己
的乳源基地和生产基地,通过合资、收购、租赁、委托加工等形式,间接控制当地奶源。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示,在2002年间,外资在中国的乳业中占的比重仅为1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