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省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

第15(2)题图

结论:① (20字以内) ② (20字以内) 建议:① ②

⑶假设你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在下班高峰期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刚好看到一个骑电动 车的快递小哥边打电话边闯红灯。你拦住了他,对他进行劝导。请写出你的劝导词,要 求理由充分,语言得体、有条理。(100-120字)(5分) 四、媒体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使用网络语言应取舍有度

付海

① a 放眼望去,习用者张口“蓝瘦香菇”、闭口“臣妾做不到”,这边站着傲娇的甄嬛,那边是伤不起的宝宝。成语被重新阐释,诗歌连同诗人被娱乐:杜甫很忙,李白睡得香,屈原躺枪....以上如果说仅是无伤大雅的打趣,类似把“医生”写成“医牲”、用“土肥圆”消解他人外在形象的“新词新语”就另当别论了。

② b 更有部分网络新词新语或内涵庸俗或带着戾气,部分网络新文体或无病呻吟或虚张声势,皆从网络流入日常生活。其中,网络低俗词语要脱敏,往往借同音或近音字粉墨登场,但不管其形式如何花样翻新,只要一说出口,其读音本身便暴露出低俗内涵。充斥戾气的新词语同样喜欢借同音字遣词造句,但与低俗词语脱敏不同,暴戾词语往往为达到诋毁、攻击目的而选用矮化他人人格的文字。流行新文体多模式单一、雷同,如“咆哮体”“逼转体”,使用者仅通过变换其中某几个字词就构成一段文字,表达内容空泛,给人削足适履之感。

③ c 语言系统其实具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通过分层过滤,淘尽渣滓、淬炼真金。虽然如此,当下部分网络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不可小觑。

④一方面,某些网络新词新语新文体对语言自身带来冲击。汉字历史悠久,表形表意,意蕴深厚,只哗众取宠地满足于对文字内涵的消解,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华而不实。另一方面,低俗、浮夸的网络语言过于盛行,将在一定程度上拉低流行文化的气质内涵。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的思想境界。一代人有一代人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再造。只是这种理解和再造的主流,当是对汉语言之美的正面涵养,而不是一味抖机灵式的戏谑恶搞。这一类网

..

.

络新词新语对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未成年人语言鉴别能力尚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健全,但追新求奇、张扬个性心理强盛,所以也是最容易不加理性判断就盲目接受这类新词新语的群体,或将在无意间种下“游戏文字”以及语言传递出来的“游戏生活”的种子。

⑤ d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是语言创新的必经阶段。对其中无伤大雅者,我们尽可以抱着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对待,对庸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则当有所规范、有所引导。

⑥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媒体肩负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在语言使用上,媒体应首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戾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戾词语时不失语。其次,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家庭和学校应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⑦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则需具备主动甄别的意识。文有雅俗之别,俗有高下之分。如何在海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要求语言使用者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同样要注意的是,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泛表达,光有甄别雅俗的眼光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语言风格多样化,除了“有趣”,更有典雅——既有气质、又有内涵,这是语言建设根本目标。

⑧规范是堵漏洞,引导是疏淤塞,语言文明建设需要双管齐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辅以规范。如此,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不远了。 (原文略有删改) 16.“互联网让今天的语言使用生态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多样性。”将此句放回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3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7.以下有关“脱敏”一词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新词语中既有无伤大雅的打趣,也有“消解他人外在形象”的恶搞,都需要通过 脱敏才能进入日常生活。

B.网络低俗词语往往借用同音或近音字脱敏而粉墨登场,但其低俗内涵还是很容易被发现。

C.与低俗词语脱敏不同,暴戾词语为达到诋毁、攻击的目的,往往不喜欢使用同音字或近音字,而选用矮化他人人格的文字。

D.“咆哮体”“逼转体”等新文体,使用者通过变换某几个字词来脱敏,使文体模式不再雷同。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批评了某些网络新词新语新文体,只哗众取宠地满足于对文字内涵的消解,华而不实。

B.为防止某些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的伤害,我们既要堵,又要疏。要切实加强中小学语言规范,教育和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

C.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再造,不应该是一味抖机灵式的戏谑恶搞,而要追求既“有趣”又典雅的语言建设目标。

D.语言系统其实具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通过分层过滤,淘尽渣滓、淬炼真金,因此我们尽可以抱着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对待网络语言问题。 19.阅读全文,概述低俗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4分)

..

.

。20.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5分) 。 五、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槐花飘香 申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感,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着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

.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2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用白描的手法,生动描写了作者儿时故乡槐花飘香的情景,着力赋予其一种诗化的美感。

B.作者对儿时温馨纯朴的农村生活的倾情刻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不满。

C.文中第⑧段作者回忆伯父生前“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 寄托了作者对伯父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深情。

D.文章围绕“槐花香”写景叙事,语言清新自然,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情,散淡中富含生活气息。

E.本文作者从自己吃“槐花蒸菜\写到父辈、儿子也吃“槐花蒸菜”,体现了作者对于家庭美好记忆代代相承的珍视。

22.文章围绕“槐花香,香在嘴里”写了儿时哪两件事情?

。 23.结合文意,对文中第⑤段的划线句进行赏析。

。 24.本文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回答。

。 25.如何理解文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童年味道是怎样的。

。 六、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工匠学校基于培养一流工匠的目标,拟定了《匠人须知30条》,对学员在进入作业场所前预先要做到的事作了规定,比如:

1.必须先学会打招呼;

2.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 3.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 4.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 5.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 6.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 7.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

8.必须成为能够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 ……

有人认为,这些规定都很实在,对于培养一流工匠很有价值。

有人认为,这些规定太琐碎。培养一流工匠,最要紧的是培养一流技能。 ……

对此,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