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正文
0.6H 底层 表层 H3 0.6H 底层 表层 H4 0.6H 底层
2.3 1.7 16.3 12.4 9.2 2.0 1.6 1.3 59 53 75 69 65 218 207 209 12.0 9.6 10.0 10.1 9.8 3.4 3.2 2.5 240 240 251 256 255 315 302 303 余流流速:本次观测海域余流流速不大,大潮期平均余流流速为6.9cm/s,最大余流流速为16.3cm/s,流向为75o,小潮期平均余流流速为9.7cm/s,最大余流流速为15.1cm/s,流向为267o。余流流向:H1站、H2站和H3站大潮期余流流向与落潮流主流向基本一致,为偏NE向;小潮期余流流向与涨潮流主流向基本一致,为偏SW
向。H4站,大潮期余流流向为SW向,小潮期余流流向为NW向。垂线上,各层流向基本一致。
2.3工程地质
区域地质地貌概况:场区地处鲁东南丘陵区的边缘,濒临南黄海,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次级构造——胶南隆起的东部。区内基岩广泛出露, 岩性为震旦纪胶南群正变质岩(角闪岩、片岩、变粒岩、透闪岩)。场区位于向海突出的基岩岬角董家口嘴东的琅琊台湾,其为岬湾相间的砂质海岸。天然水深5~15m,底质为泥。
土层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据现有钻探资料,场区岩土层分布较有规律,各岩土层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综述如下:
①1淤泥质粉质粘土
分布广泛。层顶高程-10.95~-12.82m(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后同),层厚3.0~6.6m。
16
毕业论文:正文
灰褐色、灰色,软塑状,中塑性,混少量碎贝壳及砂团。个别钻孔夹有淤泥、砂及角砾透镜体。标贯击数小于1击。
①2淤泥质粘土
局部分布。层顶高程-15.05~-15.61m,层厚1.0~1.5m。
灰褐色、灰色,软塑状,高塑性,混少量碎贝壳及砂团。标贯击数小于1击。
②1粉质粘土
分布较广泛,不连续。层顶高程-17.31~-18.82m,层厚0.8~2.0m。
灰黄~黄褐色,可塑~硬塑状,中塑性,夹砂斑、砂团,偶见钙质结核。平均标贯击数12.5击,容许承载力为210kPa。
②2粘土
局部分布。层顶高程-16.61~-19.61m,层厚0.7~1.5m。
灰黄色、黄褐色,硬塑状,高塑性,夹粉细砂薄层或砂粒,偶见钙质结核。平均标贯击数9.0击,容许承载力为210kPa。
②3粉土
分布不广泛。层顶高程-19.95~-22.21m,层厚0.8~2.7m。
黄褐色,稍密状,土质不均。平均标贯击数14.4击,容许承载力为200kPa。
③残积土
分布不广泛。层顶高程-21.62~-23.91m,层厚0.4~1.4m。
灰白~黄褐色,原岩矿物已风化成碎石、砾砂、粉土或粘性土,呈中密状~密实状,含较多云母,土质极不均匀。平均标贯击数23.0击,容许承载力为260kPa。
④强风化岩
为强风化花岗岩。岩面高程-9.82~-25.31m。黄褐色,灰白色,原岩结构可见,主
要矿物为石英、长石等,次要矿物为云母,岩样手掰易碎。平均标贯击数大于50击,容许承载力为500kPa。
表2.14 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17
毕业论文:正文
土层 指标 天然含水率W(%) 天然重度?(kN/m3) 孔隙比e 液限WL 塑性指数IP 液性指数IL 压缩系数av0.1-0.2(MPa-1) 压缩模量Es0.1-0.2(MPa) 固结 快剪 快剪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
1.本区属稳定区域,未发现与工程建筑有关的不良地质现象,适宜建筑。 2.强风化岩为良好的持力层。
3.区内淤泥质土较厚,近岸渐薄至缺失。
地震烈度: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说明书(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φ(度) C(kPa) φ(度) C(kPa) ①1淤泥质 粉质粘土 42.1 17.44 1.18 32.0 14.9 1.68 0.95 ①2淤泥质粘土 47.3 17.01 1.34 38.4 19.1 1.48 1.18 ②1粉质粘土 22.4 19.98 0.63 27.2 12.2 0.61 0.29 ②2粘土 28.1 19.61 0.74 39.2 19.6 0.44 0.37 ②3粉土 21.2 20.11 0.59 23.4 6.6 0.67 0.17 2.39 13.8 8.0 0.2 4.8 2.08 12.2 5.6 0.4 6.2 6.25 19.7 22.8 11.7 21.8 4.94 16.4 16.3 9.78 24.1 12.0 24.8 12.0 18
毕业论文:正文
2.4 地形地貌及泥沙运动
本工程海域处于基岩岬湾岸段,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第二隆起带次级构造胶南隆起的东部,南黄海盆地的西部。出露的地层仅有元古界胶南群和第四系更新统、全新统。出露的岩浆岩是元古代的酸性和中性岩体和中生代燕山运动的侵入岩体。周边陆域主要是侵蚀剥蚀底丘和剥夷准平原,地表覆盖表层残积物,并分布有水系和流水地貌。沟槽切开地表松散沉积层,床底基岩裸露。因被冲沟切割,陆域地形不完整,地形支离破碎,流水侵蚀物质多随河流入海。内陆地形的剥蚀隆起使港区附近缺常流水大河注入,只有数条近源季节性小河在湾顶入海,形成近海河谷平原或滨海平原,在潮间带形成大片潮滩,向岬角区逐渐过渡为海蚀崖。港区北侧琅琊台湾的湾顶已建拦海大坝,坝前形成新的潮滩,港区岸段属基岩海蚀崖岸段。本海区海底泥沙主要是细颗粒的粘土质粉砂(YT),水体悬沙含量小,平均为13.4mg/l~17.1mg/l。泥沙来源主要是水体带来的细颗粒泥沙。波浪和潮流对底沙作用较弱,只有在较大波浪和水流较大的时刻海底泥沙才有部分起动,泥沙主要运动方式为悬沙输移和落淤,由于水体较清,悬沙输移率低,淤积程度较小,底床较为稳定。实际情况表明,董家口港区全岸段岸线和岸坡稳定,基本上无泥沙淤积问题。
2.5 地震
本地区地震烈度7度,考虑地震力的作用。
2.6建筑物种类及其结构安全等级
结构安全等级采用二级。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