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自身免疫病诊断试剂研究分析
自身免疫病诊断试剂研究报告
摘要:
1)自身免疫病(自免)诊断试剂发展较晚,近3年增长率高于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整体增长。2015年中国大陆市场规模约20亿元(按厂商底价出货收入计,常与免疫原诊断试剂伴行),预计2020年可达30亿元以上。德国欧蒙约50%的市场份额,国内三家主要企业合计约20%的市场份额,剩余30%市场由中小型外资企业占据,罗氏、雅培等诊断巨头未介入该行业。三级医院占自免诊断试剂采购量的90%,其他机构合计仅10%,提示仍具有较大的市场下探空间。该细分领域处于市场“蓝海”,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2)自免诊断试剂作为竞争不激烈的领域,易于企业快速建立市场优势,进行横向产品或纵向产业链扩张。
3)优秀标的(略,详情请联系高特佳投资)。
1.自身免疫病
1.1 定义及特点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机体的成份发生免疫反应,造成损害而引发疾病。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只对侵入机体的外来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移植物等产生反应,消灭或排斥这些异物。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机体的组织成份或免疫系统本身出现了某些异常,致使免疫系统误将自身成份当成外来物来攻击。这时候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机体自身一些成份的抗体及活性淋巴细胞,损害破坏自身组织脏器,导致疾病。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加以控制,其后果十分严重:免疫系统的攻击会影响每个人体器官,且通常会终身对其进行攻击;有时还可能同时对身体众多部位造成损伤。早期诊断对管理
自免来说非常重要,在早期阶段发现可避免或延迟目标器官或组织发生无法补救的损伤。
1.2 涉及疾病种类及患病率
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可能造成多种组织的病变,造成多种组织损伤。属于自免的疾病及其患病率如下表所示:
我国自免疾病患者约2000万人,其中重症患者约300万人;因人种间的差异,我国自免疾病的整体患病率低于欧美白色人种,约为欧美人种的60%-70%;女性患自免疾病的概率要高于男性。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自免相关疾病都是造成组织器官损伤的慢性病,由于我国基层医生的水平较低、设施不全,遇到表现出自免病征的患者后,基层医生常常不向这个方向考虑和怀疑,造成许多自免疾病患者被误诊,患病率被一定程度的低估。
1.3 诊疗方式的发展
自免疾病的治疗尚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治疗:
(1)针对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组织损伤所致的后果进行治疗:即传说中的“治标不治本”的疗法,用药包括:a、非甾醇类抗炎药物(如:双氯芬酸、美洛昔康),b、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治疗重症患者);c、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环孢素等);d、多种以“活血”为疗效的中药。这些疗法可以减轻病痛,抑制病情发展给组织器官带来不可逆的破坏,但本身也有较强的副作用。使用这些方法治疗,不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
(2)通过调节免疫应答的各个环节阻断疾病进程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近20年,在深入了解了自免的机理后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用药包括:a、单抗、融合蛋白(如:英夫利、阿达木——TNFα单抗,妥珠单抗——IL6拮抗剂,利妥昔——CD20单抗,依那西普——TNFα受体-单抗融合蛋白);b、靶向药(主要是JAK抑制剂,如:Tofacitinib托法替尼);c、血浆置换生物疗法。这些新的疗法从对自免的控制入手,可以获得显著的疗效;但由于药价昂贵,同时也会产生免疫抑制的副作用(比如产生条件致病菌感染),因此只有在确诊为自免疾病之后才会使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
近20年来,自免疾病的诊疗方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由目诊、问诊后直接针对疾病所致的疼痛、损伤进行治疗,转变为以目诊、问诊建立自免或其他相关疾病的怀疑,以相关疾病因子的诊断为确诊并针对自身免疫进行控制。全球销量前十的药品中,有三种是针对自免治疗的药物。自免疗法的发展,也促进了诊断试剂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