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政治课题-自然辩证法合集 下载本文

一.简答题(每题四分,共六十分)

1. 你如何理解技术的悖论,请举例说明。

泛指对技术产生的后果与技术要实现的目的相背离或不一致的一种表述。 古代人的悖论观:古希腊“窃火者悖论”;中国“奔月者悖论”

近现代人的悖论观:人口悖论;资源悖论;环境悖论;灾害悖论;贫富悖论;武器悖论;信息技术悖论

2. 什么是隔离体法,它在近代科学的兴起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隔离体法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门,再分门列类加以整理的研究方法。诸如将物理、化学等学科从宗教以及其他一些综合性学科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 其作用是明确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

(特点,1.摒弃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2.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3.坚持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

3.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机械论取代了乏灵论,2.定量方法取代了定性描述(函数关系)。3.假说-演绎体系建立。4.将复杂的运动纳入到单一的自然图示中去。

近代前期的自然科学主要以搜集材料为主,所以这一时期的科学又叫搜集科学或经验科学。 近代后期的自然科学则是以整理材料为主,所以这一时期的科学又叫整理材料的科学或理论科学。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们不再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而采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自然界

4. 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是非决定论的。 当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力图在近代科学所研究的必然性、确定性、决定性、实体性、简单些、线性的基础上研究偶然性、模糊性、混沌性、系统性、复杂性、非线性。 1.粒子世界中的发现:原子核,正电子,μ子,π子,中微子等。夸克悠禁。

2.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的进展: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大爆炸宇宙说。

3.分子生物学建立:1953年沃森和克利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4.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5. 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分为哪五个层次,它们分别代表着什么意义。

无机界

缈观 无限小

微观

<10-13~10-5CM <10-37~10-15g

量子力学 量子场论 物理统计学 牛顿力学

夸克 基本粒子 原子核 原子 分子 地上物体 行星 恒星 星团

宏观

10-5~1014CM 10-5~1035g

宇观

>1014~1026CM >10-15~1047g

星系动力学 广义相对论 宇宙电动力学

星系 星系团 超星系团 总星系

胀观

分子

无限大

生物界

分子生物学

氨基酸、核苷酸

蛋白质、核算、生物 超分子合物 细胞器

细胞核、质膜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类群 群落 小生态圈 大生态圈 生物圈

细胞 细胞系统

个体 生理学

群体 生物进化论

生态 生态学

6. 知识与事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

知识:经验的固化

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以及组织。

事实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关系或发生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的客观描述。科学事实描述和反应的对象是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科学事实是个别存在陈述,能够获得实践的验证,可重现。

7. 进化的条件是什么。

A 远离热平衡 B 开放系统

C 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D 系统存在着涨落与突变

进化特征:各向异性 复杂高级

8. 简述康德的认识理论。

康德把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 感性:感觉对象 知性:经验归纳 理性:逻辑推理 要证明人的认识形式何以是先天的,就分别要证明感性、知性、理性的形式的先天性。

9. 面对全球问题,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 1人口 1804年 10亿 300万年 1927年 20亿 120年 1960年 30亿 30年 1975年 40亿 15年 1987.7.11 50亿 12年 1999.10.12 60亿 12年 数量 性别比 年龄结构 健康

2 粮食 谁来养活中国 3 能源 不可再生

4 资源 金属 淡水 森林 5 污染 三废 农药 抗生素 10. 科学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A 实证性: 言之有据 B 深刻性: 系统概括 C 创造性: 想象丰富

11. 你如何看待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路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方面,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而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 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市场则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药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其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则要充分发挥其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只有建立健全的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够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

12. 如何区分两类科学事实。并举例。

一类是指客体与仪器直接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比如观测仪器上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 另一类是指对观察和实验中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比如认识课题的特性,仪器设备的设置

13. 某些物理量在微观世界中不能够准确测定,你认为原因何在。 当物质的分割达到某一关节点,并进入下一个结构层次是,物质系统的性质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果保持物质原有性质为前提,他的分割就是有限的,所以某些物理量在微观世界不能够被

精确测定。

14. 什么是思想模型,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思想模型是人们便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对原理高度抽象、高度纯化的思想客体过思想事物,有4点功能,1.是数学科学进步的巨大杠杆,2.是物理发现的重要手段,3.是技术发明通向发现普遍规律的必要环节,4.是形成科学预见进而导致技术发明的必要工具。

15. 简述四类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1.确定型的数学模型,提出用经典数学的各种方程式,关系式和网络图来表示,其中尤以微分方程用的最多,物理,力学和工程技术中所抽象出来的那些物理量的状态和互相关系,一般可以建立双曲线偏微方程、抛力物理方程和椭圆形方程。

2.随机型的数学模型,一般要用到随机数学,包括概率论,随机过程和物理统计在内的庞大数学新领域。几乎应用到每一个领域,桥梁设计时研究河流最大洪水量的发布,气象,降水,地震,病虫15. 简述四类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害,人口等预测和预报工程

3.模糊型的数学模型,要用到模糊学。模糊型数学接近于真是世界,在实践中大派用场,在自动控制方面,可以控制冶金,化工等功能。

4.突变型数学模型,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工程等广泛领域中的突变现象,都可以建立突变型数学模型,借助于突变理论予以数学的定量化,精确化的描述,从而有助于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论述题(每题二十分,共四十分)

1. 你认为知识在何种意义上意味着一种权力。你如何理解后现代科学观。 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珍视,并不在意科学知识本身,而在于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其作用是全方面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力;军事角度,它是威慑力;政治角度,它是影响力;社会发展,它是推动力;因此也就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意义上,知识就像是一种权利。

当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力图在近代科学所研究的必然性、确定性、决定性、实体性、简单些、线性的基础上研究偶然性、模糊性、混沌性、系统性、复杂性、非线性。

首先,对科学本质在研究,用运动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来看科学,其次,对科学的形象引发了对科学的一种动态的观点,把科学看作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第三,把科学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活动。第四,通过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唯科学助于对比,来理解科学概念。

2. 你如何看待联合国气候大会所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主要是就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签署协议,根据各国的GDP大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一切系统的形成和稳定发展都离不开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协调作用,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离不开物质、能力和信息的交换,社会发展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近现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长期自觉和不自觉的掠夺、侵害和破坏已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大大升级,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正常演化,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保护

的能力,人类当前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已导致了无数恶性循环的形成,使整个生态系统越来越变得脆弱和不稳定。因此,要实现科技、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一切活动应有利于维护自然演化的正常秩序,应促进大自然的良性循环,保护自然系统的稳定,其次,一切活动应着眼于人类自身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第三,人类的一切活动要认清和尊重自然与人类的共同发展规律,维护和促进人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主要途径有1。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2变革传统的社会观念,树立新的生存与发展观,生态价值观,3.变革社会组织,依靠社会力量实现协调发展。

人类在经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造社会财富,促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这就是所谓的“正效应”,另一方面是“反效应”,是人类经济活动所作的对社会发展不利的行为,包括了两个方面,(1)无休止的索取甚至是掠夺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从而是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逐渐减少,(2)无视资源环境容量在生产活动中向自然界排泄废物污染环境或是砍伐森林是生态环境恶化。

GDP增长通常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但是根本不考虑资源枯竭,人口过剩,污染加剧等问题,不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正因为如此,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必须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应当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