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平行班)下学
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
九卷陆续出版。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它们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而是一种态度和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反倒是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更为直接。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
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他们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痛快”。而《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
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
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把“江湖”这个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
正义的化身,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不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有些人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很少寄身于武侠小说的江湖门派中,这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的印象。
C.文章结尾意在阐述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寄托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善胜恶、正压邪的美好愿望。
D.文章例证丰富,中国武侠小说、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的对比,揭示了中外“侠”内涵的区别。 3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均不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没有任何区别。
C.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代写冯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
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
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润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
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
代写冯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
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
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曰:“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得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
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盖着大头菜的印章。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这个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
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4 .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不少篇幅交代代写行当的摊位位置、具体工具、代写内容等,不是因为部分读者对代写不熟悉,而是为了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
B.“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体现代写冯的家乡面目全非,也是代写冯在他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重要原因。
C.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了大头菜在当地十分普遍,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含蓄蕴藉,表达生动形象。
D.小说交代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家乡亲友的情节,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给发生在代写冯身上的故事打上了时代烙印。
5 .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代写冯的性格特征。 6 . 小说中“大头菜”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一直以来对网约车等新兴业态持有相对宽容的态度,尤其在拿不准其
未来的发展和影响时,往往会对创新保持一定的政策模糊,以便“让子弹飞一会儿”。事实证明,网约车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让社会空闲资源得以重新组织和优化使用,这为网约车赢来了生存空间。
然而,当其发展中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并放大时,就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此次各地方出台
新政的背景中,“安全”与“拥堵”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关键词。一方面,网约车司机数量急剧膨胀,行业恶性事件开始频频见诸报端,人们心中权衡便利与安全的天平正在渐渐倾向后者;另一方面,在一线大城市已近饱和的道路交通条件下,有城市数据显示,近两年拥堵程度的增加与网约车的发展呈现正相关,这在分城施策时是不可能不考虑的因素。很显然,这不再是一个该不该监管的问题,而是一个该如何监管的问题。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9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约专车和快车用户规模已达2.36亿人,同比增幅超40%。人民大学
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作为“互联网+交通”的创新业态,网约车解决了传统出行的很多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