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下载本文

意识矛盾冲突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但是由于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自我意识的统一途径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其统一途径有三个方面: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并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互相趋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按照心理学健康标准,无论哪种途径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只要统一后的自我意识是完整的、协调的、充实的、有力的,就是积极和健康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由于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冲突、统一的途径不同,其结果也不同,统一的类型也不同。一般来说,我们把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统一归纳为5种类型:

第一种是积极型。不断完善现实自我,使之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自我达到统一。这是有抱负、有志气的青年所采取的一种统一类型,它最典型地反映了青年人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第二种是现实型。一方面不断完善现实自我,另一方面又根据现实自我的实际状况,修正理想自我,达到两者统一。在这里

虽然理想自我也有朝着现实自我“靠拢”的修正,但出于较现实的考虑,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统一。

第三种是庸碌型。放弃理想自我,以迁就现实自我,达到统一。这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庸庸碌碌、得过且过的一种统一。例如,有的人原来有良好的理想自我,但在改善现实自我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便消极处世,作茧自缚,放弃理想自我,听凭自然发展。这是需要教育者促其前进的一类。

第四种是虚假型。通过对现实自我的过高评价或虚妄的判断,获得与理想自我的统一。这类人往往狂妄自大,自命不凡,以主观臆想代替客观现实,沉浸于自我陶醉之中。这是需要教育者击其猛醒的一类。

第五种是消极型。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在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的统一。这多为自甘堕落、执迷不悟的人所采取的一种统一类型。例如,有的人形成了与社会进步相悖的理想自我,只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束缚(如主观上的自尊心,客观上的道德舆论),现实自我才滞后于理想自我,一旦束缚被挣脱(如自尊心己挫伤,己无视道德舆论),便破罐破摔,使现实自我一下子滑向消极的理想自我,获得统一。这是有极大危害性的统一,应引起教育者高度警惕。虚假型和消极型的学生实际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属于自我意识的变异状态。这类学生人数极少,但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波及面较大,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引导的重点对象之一。

总之,青年中期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突出的时期,也是使其趋向统一和转化的关键时期。过了青年中期,自我意识就逐渐趋于稳定,再变化发展就没有原来那样急剧了。一般来说,一年级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盲目性,二年级的大学生理想成分较多,容易想入非非,三年级以后就显得沉着稳定了。这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在矛盾、统一、转化并日趋稳定的阶段。教师应把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各个重要环节,认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性,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我国学者对大学生自我意识所做的调查,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基本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发展的过程并非直线向上,而是有起伏的矛盾斗争过程。有人认为大学生二年级是自我意识矛盾最尖锐的时期,也有人认为大学生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总的说来,直到大学四年级,大学生的自我观念才基本趋于统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趋于稳定。那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因素制约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呢?我们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思维和实践体验。 (一)社会楷模的影响

自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总是离不开社会生活中各种楷模的影响。“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适合效仿的楷模。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树立良好的社会楷模,使受教育者同正人君子生活在一起,使他每天“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大戴记》)。四面八方都是“正人”,自然不能不正了。

但是,大学生受社会楷模的影响并不是像少年那样,对所喜爱或崇拜的人直接模仿,而是从众多社会楷模身上吸取有意义的、令人敬佩的内容,作为创造理想自我的素材。例如,保尔·柯察金、吴运铎、雷锋、张华等英雄楷模的形象曾经是我国大学生创造“理想的我”的重要榜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楷模,他们对不同时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理想的我”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对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被调查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有个学生回答希望成为一个惩治贪污腐败的纪检干部;在问到最崇敬的人是谁时,他回答是海瑞、彭德怀;在回答最喜欢的文艺作品是什么时,他说是《七品芝麻官》。可见,大学生的思想已经围绕一些基本的观点形成了一个互相贯通的体系,他的理想同他的兴趣、爱好,以及崇敬的人物的理想都是相通的。由此也可看出,大学生建构的自我形象,并非来自对某一个人物楷模的直接模仿,而是从众多的楷模中吸取素材来创造的。